付荣华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付荣华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专业设置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高职专业的特征出发,对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专业设置的建议,从而确保专业设置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社会适应性
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考虑市场规律的作用,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既要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需要,还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前瞻性的预测,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1.职业性特征。这是与传统高校专业体系的根本区别。对传统高校而言,专业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征。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则是培养职业界新技术人才的载体,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开发并调整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的,这就决定了专业体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
2.高技术性特征。这是与中专学校专业体系的根本区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培养的新技术人才除了具有起点高、规格高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外,这种高等性还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较深厚,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专业复合性更强。
3.综合性特征。这是由社会职业的纷繁复杂性决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社会职业的丰富多彩,决定了高职院校大都既有工科类专业,又有文科类专业,甚至还有医、农类专业,专业体系的构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的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4.灵活性特征。这是由社会职业变动的特点决定的。随着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为新的产业,社会职业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职业体系越来越呈现动态性特征。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必须讲究灵活性,以适应社会职业变动的局面。
5.地方性特征。这是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当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千差万别,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其专业体系必须具有地方性特征。这种“地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专业结构;二是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
1.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专业结构适应性差
由于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和论证等相关制度安排,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力度不够,缺乏长远考虑。一方面,供过于求的专业人才仍然被大批培养,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而真正急需的人才却得不到满足,引起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紧缺。统计表明,2004年末,中专及以上学历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差距将近50万人;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技术人才也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人才数量多80多万人。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用人需求量比重分别为1.27%、53.64%和45.09%。可见,人才的供需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调。
2.以适应社会为借口,频繁变换专业,缺乏稳定的特色专业
有的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专业变化频繁。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毕业生,便撤掉停招,又更换新专业,缺少考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缺乏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的稳定性。此外,许多高职院校不顾自身实际和本身的特性,盲目增设新的热门专业。据一项研究显示,2004年广东省多数高职院校在一年内新增了5个以上的专业,其中有9所院校申报了10个以上的新专业,甚至有两所学校新增了20个以上的新专业。专业设置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齐全,但缺乏特色,院校之间专业雷同现象严重,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专业设置与学校的资源配置不适应
有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之前,没有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学校的人、财、物状况,未能够综合考虑开办某个专业能否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益,缺乏分析专业的内涵即具体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等,盲目迎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结果发现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活动,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及配套管理,结果是专业设置超出学校的实际能力范围之外,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此必将适得其反,还不如当初不设该专业。
4.专业层次低,缺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
目前把高职专业设置限制于专科层次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尽管根据社会现实需要,专科层次的高职人才需求量会更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纵观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可以看出很多专业如:医学、数控技术等有必要提升专业培养层次,以适应社会对各种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比如我国台湾地区早在1994年的时候,其在校职教本科生有14500人,硕士研究生有1429人,博士研究生有295人。因此高职教育可考虑设置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制可以是二年制、三年制或四年制。
要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依靠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角色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合力,并最终达成利益共享、互利多赢的格局。
1.掌握经济发展规律,使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的区域性经济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只有适应地方经济要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研究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重点研究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006年广东省公布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将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提出了广东重点发展九大支柱产业。所有这些,将导致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院校能否做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明智、科学地选择专业是关键,只有科学设置满足社会变化需求的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把握人才需求特点,使专业设置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教育,其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会同企业和行业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合作并展开充分的专业调研,不仅看人才市场的短期需要,更要分析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了解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及时反馈到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中去。着力打造一批相对稳定、有特色的骨干专业,并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状况设置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企业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中的优势,保证专业结构的变化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人才需求规律,使专业设置适应企业需要,建议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并保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与行业专家参加到该委员会中来,这样才能确保专业设置与规划的质量和水平。
3.关注教育质量和效益,专业设置要与学校资源匹配
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资源的优劣,即办学条件,考虑办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创办一个新专业,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基础。硬件是专业建设的物质条件,使专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水平等软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好特色专业,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果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上专业,这样不仅无法达到专业的基本条件要求,达不到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准,而且还会由于毕业生质量低劣而导致用人单位、学生及学生家长不满意,因而导致被市场淘汰。另外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设置专业时要力求体现集约化,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追求资源共享,尽量使所设置专业相近,在已有的专业基础上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减少专业投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重视生源供给量和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确保专业在校生规模。
4.突破传统,专业设置要适应学生差异化的需求
高职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理论的基本条件。因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时,贯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相应增多,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生活的质量,关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个性,追求有意义而充实的人生,高职教育也要根据这些潜在的需要,开设一些满足人们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学习需求但并非就业直接需要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另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应该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在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方面或许表现为弱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呈劣势,他们的优势完全有可能表现在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资质能力等智力方面。因此,高职教育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教育资源,紧跟时代的要求,创办多个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因此,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适应性都是高职专业设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G71
A
1006-5342(2011)08-0182-02
201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