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湘南学院 科研处,湖南 郴州 423000)
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陈 伟
(湘南学院 科研处,湖南 郴州 423000)
概述了我国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及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而阐明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能够更有效地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与重新整合创新要素,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推进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产学研合作 ;科研工作
产学研合作就是科技、教育和经济的合作,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教兴国”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我国现阶段产学研合作体系的主要内涵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与氛围;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的优势力量,促进技术创新及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未来市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使其合作成果得以及时、适实应用,有效地减少了技术创新的盲目性,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风险及成本,缩短了新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发展面临了新的形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科技竞争的势头在不断地发展,我国的科研力量在很多方面都与美国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抗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努力发展技术和可实践性的人才成为了社会培养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高低主要是人才为关键因素的,科技型人才首先是良好素质、广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够担负起研发和设计的重任,也才能担负起为国际科技实力发展添砖加瓦的任务。高校发展无疑在21世纪的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的发展在目前社会提倡创业型社会的过程中更加的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发展应该越来越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如何将学术力量转化为科研力量,再由企业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二就是高校发展要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加的关注,人才培养不是教书考试,过了以后就推到社会,而是要更加了解人才培养的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多彩,质量将取代数量,成为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因素,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提高人才质量将是新世纪高职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所以高职院校要能够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第三是高校呈现终身化的趋势。在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的变更将更加频繁,高校的研究力量时间和空间将得到极大的扩展,它将改变单纯的理论教育,而贯穿于整个产学研的过程。
我国现有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校地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1.联合进行科技攻关是产学研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针对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合作方式。
2.共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是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以其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吸引企业出资金,合作创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技术的股份制科技型的学科性企业公司和园区。
3.共建研发平台是由企业与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按照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共同建立实验室、研究院或工程研究中心。
4.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通过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或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形式,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及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5.校地合作是以提升地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宗旨,进行由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与某个企业的项目合作或某地区的全面合作。
6.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户等按照市场经济法则组建的产学研用战略利益共同体。
通过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1.以实施自主创新计划获取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组织高校与企业联合,自主选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与新产品研发及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重点产品开发;支持高校与相关产业界单位联合,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从而获取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创新的主体也在企业。就以杭州为例,杭州目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创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为了能够打造动漫之都,对于动画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所以在杭州目前有很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实训教育,也就是利用实训与理论的教学,开展多种技术的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高校也成为了现在新技术的孵化器之一,目前学校里大多数都拥有研究所,实验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从事着新技术的研发。
技术学校在培养创业人才的过程中也要与企业加强联系,要防止闭门造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使其具备把握行业技术趋势、熟知企业技术状况、洞察市场与技术关系的能力,提高领导与组织创新能力。重视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提升其创新能力。构筑企业创新型人才建设载体。加强研发技术人才的工作站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建立科研工作站,鼓励技术研究人员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的招投标,并在立项、推荐列入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2.建立和完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通过共建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创新平台,形成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资源共享取代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以求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创业型社会要拥有大批创新型人才,除了大力引进,更多地应是重视本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完善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很多的高等院校这些年来建立了与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与社会一起,有目标有质量的培养了一批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不是仅仅意味着这些人走上社会就是为了开公司,做老板的,而且他们的身上凝聚了创业者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品质,能够在社会学习实践中更加快的进入角色,所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这样的培养,培养方式更加多元,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很多院校还特意推出了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训进修,并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扩大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模。依托大型企业及各类创业中心的培训资源,建立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实践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力度,确保他们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娃娃抓起,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就为创业型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创业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力量。
3.以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通过高校与地区各类园区、企业合作,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基地,培植和壮大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地区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以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为企业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急需的实用型创新人才,提升企业现有研发队伍水平;以校企联合建设研发机构等方式,结合企业技术难题及合作项目需求,选派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生到企业技术攻关,培养和引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支持高校与地区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互派访问学者、进修、培训、联合办学和建立研究院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以求多出成果和人才,提高技术、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地区人才队伍素质。
国外对于创业者的素质培育内容研究较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创业素质应该是公民的基本素质,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涵盖了整个正规教育的体系,有学者探究美国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很大原因在于其创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缔造了一大批创业型人才,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创业一代,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中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来看,只有高等院校还承担了相应的任务,这些院校目前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改革的重心主要是这些技术院校的专业要与社会的创业环境匹配起来,所学知识要和将来从事的专业相符合,不能天马行空的设置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无的放矢,只会是浪费资源。在学校,不同职业领域有各自的特点和性质,这些情况在进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能够分层对待,这样才能够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各自配合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能有效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以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已经成为发展的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创业型经济具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社会就业的显著作用,引发了人们对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的世界性关注,鼓励创业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要求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时逢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如何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探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社会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高校的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是第一个关键,也是我们创业型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
[1]赵晓广,李书奎,高磊.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分析[J].河南科技,2010,(23) .
[2]赵丹萍.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3]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S].粤府[2006]88号.
G712
A
1006-5342(2011)08-0162-03
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