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芳
(1.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江汉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时间结构“X+两天”的三个平面分析*
曹志芳1,2
(1.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江汉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时间结构“X+两天”具有时间概念表述模糊特征。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论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时间结构“X+两天”展开描写和解释,认为“X+两天”结构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必须同时结合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
时间结构“X+两天”;句法;语义;语用
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常常使用“前两天”、“后两天”、“近两天”、“这两天”、“过两天”等等格式来表示时间。为便于叙述,我们把上述类似时间结构概括为“X+两天”,“X”可以是“前、后、近、这、那、过”等,其中“两天”是一个很明确的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而时间结构“X+两天”到底表示几天却不是那么确定,它有时表示两天,有时又表示两天以上的不确定的模糊时间。情况怎么会是这样?“X+两天”结构的分布情况怎样?有什么功能?我们应当从哪里入手去认知和把握它?下面,我们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因为“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而要了解语义和语用,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1]我们首先从句法平面入手来考察时间结构“X+两天”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时间结构“X+两天”作为名词性成分,其分布状况呈现出多出现在复句当中、句法位置不固定两个特点。例如:
(1)前两天听说这里招募工人,就赶来看看究竟。(欧阳山《苦斗》)
(2)前两天接了这条电话线算是接对了。(柳建伟《突出重围》)
(3)孙小红道:“他现在行踪已露,要找他麻烦的人也不知有多少,这两天就要接二连三的来了,所以爷爷就想将他带到别的地方去避一避风头。(古龙《小李飞刀》)
(4)“勇气”号项目首席科学家、康奈尔大学斯奎尔斯介绍说,工作人员这两天老是熬夜,睡眠不足,因此他们把这块凹地命名为“睡眠谷”。(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5)下课时也是大家一起离开学校,过去,我们相处得开心极了,但是,近两天,你简直不肯跟我说话。”(岑凯伦《合家欢》)
(6)最初她称“那位犬子”,过两天就“彦成”长,“彦成”短,显然两人很相契了。(杨绛《洗澡》)
(7)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老舍《正红旗下》)
时间结构“X+两天”多出现在复句当中,可以位于句首,或作状语位于句中,有时也出现在句末。同时,当时间结构“X+两天”位于句中时一般可以前提,如例(4)中“工作人员这两天老是熬夜,睡眠不足”可改为“这两天工作人员老是熬夜,睡眠不足”,例(5)中“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可改为“过两天东家的姑娘出阁”。“X+两天”表示时间在整个句子中的句法位置不固定,不同的句法位置有不同的句法功能,即在语用上存在细微差异,表明这一时间结构的外部句法功能具有不稳定性。同时,时间结构“X+两天”在内部语义范畴上也存在不稳定性。
马庆株先生在《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精确地描画了现代汉语时间词的分类系统,分析了具有顺序义的体词的连用规律,对于我们从顺序义的角度分析时间词及时间结构极富启发意义。马先生在文中指出,含〔时点〕或〔时段〕义的时间词是有顺序义的体词性成分。大多数时间词有顺序义,只有少数没有顺序义,如“生日、忌日、平时、战时、平常”;时间代词也没有顺序义,如“此时、彼时、何时、这会儿、那会儿、多会儿”。同时还指明,“数-量”结构、“数-量-名”结构的数量实际上也是一种顺序义,因为“任何数量都可以在数轴上标示出来”。[2]
时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时间词有共性,“X+两天”这一时间结构的特性可以运用时间词的特性表现出来,因此,时间结构“X+两天”也具有顺序义。时间结构“X+两天”在句法结构上是时点与时段的连用,其中X是时点,“两天”是由天象基准构成的时段。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天象基准指的是“人类根据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天文、气象而确定的度量时间长短的基本标准,天象基准确实了时间的定量标准,从而形成量度和计算时间长短的单位量词‘年、月、日、小时、分、秒’等,它们跟基准词结合构成表示时间长短的时间表述形式”。“由天象基准构成的‘时段’在时间观念上不存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区别,在时间指称上带有任指性,因而天象基准在性质上属于定量标准,不具定位的功能”[3],在“X+两天”这种时间结构中,“两天”能够定量而不能够定位,于是,定位功能落到了X身上。
既然X具有定位功能,来看X的顺序义:X中“前”、“后”是方位词,“近”是形容词,“这”、“那”是指示性代词,“过”是动词。方位词“前”、“后”位于数轴上特定参照点的左右两侧,因其参照点具有客观性,所以“前”、“后”的位置也具有客观性,二者分别位于客观参照点两侧且距离不定;形容词“近”,指示性代词“这”、“那”位于以参照点为中心的放射轴上,其参照点通常是发话者的心理,因而其距离完全是由发话者的主观心理决定的,对于受话者来说其位置模糊不定;“过”的位置也由发话者的主观心理决定,可以是数轴上参照点右侧的任意一点。由此,我们可知,虽然X具有定位功能,但其所定的位置却是不定的,这就决定了“X+两天”这一时间结构所表示的时间也具有无定性。
“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而言语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所谓信息交流就是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信息互相传递:发话人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发送,经过传递为受话人接收并进行解码,反馈时,受话人和发话人身份互换,形成一个新的信息传递过程,如此反复,完成交际任务。”[4]言语交际中的表达重点和焦点是语用平面上重要的语用因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晓庆、杨玉芳(2005)通过实验表明:重读促进焦点词汇的加工,而不重读促进非焦点词汇的加工,从而说明重读影响语篇理解不仅仅是由于它能调控听者的注意力分配,更重要的是重读的有无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发话人在编码过程中总是向受话人传递着信息重点和焦点,相应的,话语语句中也存在非焦点和非重点信息。然而,直观话语语句中的非焦点和非重点信息并不是无用的,它促成了发话人意图传递的信息完整性,是整个信息的必要组成部分。受话人接收发话人传递的信息以后需要进行解码,把握信息重点和焦点,信息非重点和非焦点。例如:
(8)“都挺好就好。前两天我们还念叨呢,老没见赵老师抛头露面,怕是叫外国请去演讲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9)晓菲道,“前两天,我到老枪的工作室探班,无意中听到了他为你写的一组新歌,极棒!”(张欣《岁月无敌》)
(10)近两天有传闻说又有新的非典疑似病例出现,但这些病例并没得到确认。(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上例所传递的信息中,时间是焦点事件的附加信息,“X+两天”在句中是非焦点与非重点,受话人在接收信息后对于时间的解码要符合发话人的意图,正确处理信息的重点与非重点,不必把解码焦点放在时间上。
表达重点、焦点跟语句重音有密切关系,往往通过语句重音显现出来,[1]并且焦点通常出现在句末[5]。当时间成为话语重点和焦点时,时间往往要发重音,此时,成为表达重点和焦点的时间通常是确定的时间,如:大前天、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等。而“前两天”、“后两天”、“近两天”、“这两天”、“那两天”、“过两天”等在口语语句中往往轻读,因此,当人们在话语语句中运用包含了时间结构“X+两天”来陈述在某个时间里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时,发话人想传递的信息焦点是这个事件,此时时间只是焦点事件的附加信息,事件才是发话人期望受话人接收和解码的核心信息。倘若发话人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事件发生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会出现在句末。例如:
(11)“凤,”他拉住她的手,“我告诉你,我有代理公安局局长的希望,就在这两天 !”(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
(12)临别的时候,我提了句:“跟我出去玩几天,好不好?”“过两天再说吧。”他没说别的。(老舍《黑白李》)
此处“这两天”、“过两天”都是核心信息,但是这个时间仍然是模糊的,(11)句中“代理公安局局长”的时间如果是实现在发话时间的三天、四天甚至是一个星期以后,受话人都不会觉得发话人当时的时间表述有误。同时,(12)句中的“他”对于“我”提出“去玩几天”的建议,给出的回答是“过两天再说”,那么受话者接收到的信息是:他暂时不想谈这个问题,去或不去都是有可能的。
(13)“谢谢你们的好意!可我这两天实在太忙,等过去这几天,我去看你们!”(刘震云《官场》
上例是一个很明显的“这两天=这几天”的例子,发话人对没有“去看你们”做出解释:我这两天实在太忙。解释之后表示自己会“去看你们”,而到底是什么时候?这个时间不确定,那么话语接受者对这个时间不必深究。
综上所述,“X+两天”结构由于自身语义范畴特性和语用功能特征,满足了人们的表达需要,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使用。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时间概念表述模糊特征的时间结构“X+两天”,应该从何处着手去认知和把握?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认识它的句法位置,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它在句法结构中的地位;其次,应当明确“X+两天”结构的语义范畴,理解这一时间结构所表示的时间意义模糊不定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时间结构“X+两天”的语用特征和信息功能作深入地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话语目标和信息结构。为此,我们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X+两天”结构进行了考察分析,结论是:(1)“X+两天”结构的句法位置不固定但有规律可寻;(2)“X+两天”结构在语义范畴上有顺序义,但其定位功能不稳定,从而使其表示的时间意义可定可不定;(3)“X+两天”结构作为时间信息传递于话语语句中时通常不是信息重点和焦点。因此,人们使用“X+两天”结构时到底是要表示几天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受话者要理解发话者在表述时间时的“言外之意”,即:事件不是或不会发生在当时的说话时间点上,具体的发生时间不确定,暂不深究。时间结构“X+两天”具有时间概念表述模糊特征,我们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目的和宗旨是力求深入浅出地揭示“X+两天”结构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语言现象总是层出不穷,三个平面的理论和方法给人们分析汉语语言问题提供了一条明晰而又全方位的研究思路,这种分析方法虽然仍存在有待深入探讨的地方,但它的确在分析汉语语言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并将继续发挥其作用。
[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J].中国语言学报,1991,(4).
[3]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方经民.有关汉语句子信息结构分析的一些问题[J].语文研究,1994,(2).
[5]文炼.句子的理解与信息分析[J].语言研究,1991,(1).
I0
A
1006-5342(2011)08-0103-02
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