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媛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徐州江苏221116)
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及其对策探究
房 媛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徐州江苏221116)
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一般性媒介。它不仅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深化了民主政治的内涵,而且推动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对公民的自我完善与政府的公共决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网络政治参与陷入无序化的局面,则导致将国家边缘化的倾向,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建构理性的政治参与文化,是防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的根本之道。
政治参与;网络政治;无序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4.2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31.8%,手机网民为2.77亿[1]。互联网的普及直接促进了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兴起,它不仅为公民切实履行其权利与义务开辟了崭新的渠道,也极大地方便了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不过,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的特点,也存在负面效应。因此,为更好地发挥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积极作用,探究解决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的政治策略就显得非常必要。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网络为媒介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的政治行为。近年来,公民通过网络向政府献言献策,揭发官员腐败,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由于网络作为新型传媒方兴未艾,国家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滞后的局面,再加上我国公民意识从整体上看还比较淡薄,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的局面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此,从公民政治参与的动机出发,把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分为四个层面。
主观“恶”而有目的参与的主体往往是一些与政府、人民为敌的反动分子、反动组织。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无界性等特点,境内外反动分子互相勾结,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散布一些非法信息,破坏国内的安定团结。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黑客技术入侵政府网站,盗取国家重要情报,在合法页面添加非法内容等,有目的地制造参与无序。
主观“恶”而无目的参与的行为一般出现在情绪不满的心理弱势群体身上。他们的参与是更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这是一种无目的的非理性参与。研究表明,当人们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可能成为丧失理性判断的“个体人”:“这种‘个体人’越发具有疏离社会性‘理性人格’、‘公共人格’和‘道德人’的趋势,从而表现为‘感性人’、‘私人性格’、‘非道德人’。”[2](P98)不难发现,沉迷于网络的网民往往是自我表现欲强,对现实不满而在虚拟空间寻找精神寄托的人。尽管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但公民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网络空间中往往出现个人的情绪化语言产生了大众情绪渲染的功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宣泄确实可以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但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常常容易导致是非不明、黑白颠倒。
主观“善”的有目的参与更多地体现在“积极公民”群体身上。所谓积极公民,是指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公民。他们不仅谋求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积极帮助他人实现合法权益。积极公民的出现非常有利于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但是,好心办坏事的局面并非不存在。根据亨廷顿“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的公式,政治参与过度也会导致政治无序化。一方面,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政府行为不可能面面俱到。公民的过度参与容易造成政府消极作为的表象,并且,过多的政治表达声音也会导致政治输入过度,超出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另一方面,积极公民的参与热情一旦压倒参与理性,不仅无助于自身及他人的利益表达,而且也会导致参与失范。
主观“善”的无目的参与则更多地体现在“消极公民”群体身上。所谓消极公民,就是仅仅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当其受到侵犯时,迫不得已才奋起抗争的公民。在网络时代,消极公民虽然不具备积极的政治热情,但是通过网络出于对某个公共事件的关注,乃至对于某些公共人物的谴责或赞扬,会通过转帖或者撰写博客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不过,大多数消极公民与信息的发布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关系,在缺乏对信息进行梳理和辨别的情况下,往往使得网络政治参与过程陷入人云亦云、是非不明的非理性之中。消极公民的这种无目的的政治参与,在客观上也很容易给政府施加无形的压力,干扰政府的公共决策与政治行为。
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在此根据网络参与的三要素:主体、中介和客体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与目前公民整体素质偏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社会导致了部分臣民意识浓厚,参与意识不强。并且,中国文化情感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利于民众塑造理性的思考能力,缺乏政治参与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世俗化、拜金主义倾向严重,民众对自我利益的关注远大于对社会的关注。阿尔蒙德曾指出:“当世俗化普遍发展,从而除了狭隘的自我利益之外的全部价值观念都崩溃的时候,世俗化也可能妨碍政府的行为。”[3](P60)故而,前者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先天不足”,后者则导致其“后天乏力”。
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与网络作为政治参与媒介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政治参与的媒介,网络延伸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不过,网络的许多特点使其非常容易为动机不良的个人、组织、集团所控制,从而产生参与无序。第一,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信息量庞大,并且信息来源常常不明,信息的客观性得不到保障,极易产生混淆视听的功能。第二,网络主体的隐匿性。在互联网上,公民真实身份被数字与符号所遮蔽,他们能以“隐形人”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其参与随意性随之增加。第三,网络的无界性。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国外反动势力进行政治宣传,也有利于本国的反动势力与之勾结,破坏国内的安定团结。第四,网络政治参与事故的先发性与网络监管的滞后性。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隐匿性以及无界性,使得监管预警失灵,政府控制的难度增大。
最后,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与参与客体的现实限制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虽然确立了人大、信访、听证等政治参与制度,然而这些制度的实际运行存在诸多限制。现实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公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使得公民更多地选择网络进行政治意见的表达乃至政治情绪的释放,由此加剧了政治参与的无序化。并且,当前社会贫富悬殊过大、官员腐败问题凸显,使得民众对政治的认同感下降,对政治参与容易持消极态度,客观上不利于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网络政治参与无序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理性,尤其是公共理性。尊重秩序,遵守规则本身不仅是法治精神的根本体现,而且也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诉诸公共理性,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是规避网络无序化局面的根本出路。
网络的虚拟性、无界性以及网络主体的匿名化常常让人们去主体化。开始时人云亦云,最终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每一个网民拥有理性的态度,进行理性的判断。对来路不明的信息进行悬隔判断;对大多数人的意见亦必须保持审慎的态度,通过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树立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政治参与。并且,公民在进行表达利益诉求或进行网络论政和网络评判时,必须严格遵守伦理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在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时,需要具有足够的宽容,“一个公正的市民社会,不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社会生活,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他们不仅有被人倾听的权利,而且还有倾听别人的话并对别人的话做出回应的义务。”[4](P58)不论是公民与公民之间,还是公民与政府之间,“重叠共识”的达成必须以宽容为前提,通过理性对话,放弃偏见与成见,进而达成政治互信。
政府需要健全与完善现行各项政治参与制度,促进公共行政由“政府主导型”向“新公共服务”方向转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并且引导公民对公共利益的创造进行广泛参与,形成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局面,树立公民是政府的真正主人的价值理念。”[5](P190)一方面需要政府合理界定合法与非法的范围,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提升驾驭网络政治空间的能力,有效地整合和增强政府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注意将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与自身的公共治理相结合,将围绕公共利益、公共事务与公共意志的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的政治生活衔接起来,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效地加以利用,有效地减少政府的治理成本,进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度。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压力。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化恰恰体现在其能够实现政治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保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政治系统的稳定。在现代社会,网络客观上缩小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政府通过采集网络信息,了解公民的利益诉求,接受和吸纳公共的献言献策;通过建构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社会和网民平等协商和交流互动,不仅将政府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通过互动的方式传达给公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有效地回应了民众的利益需求,全面提升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
总之,诉诸公共理性,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是规避网络无序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唯有如此,网络政治参与才能够成为更有力量、更为制度化的民众参政形式,成为弥补现实政治参与不足的有效途径。
[1]曹敏洁.CNNIC:中国网民数达4.2亿[N].东方早报,2010-07-16.
[2]晏辉等.公共生活与公共伦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与伦理[M].顾宜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Research on Disorder of Cyber-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ANG 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Law&Politic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In the modern society,network has became a general media for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which not only expands ways of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deepens the connot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but also greatly pushes forward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thus 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itizen self-perfection and the public decision of government.However,if cyber-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alls into a disordered state,it will lead to a tendency of national marginalization,which presents a threat to the social stability.Only by constructing rational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ulture,can we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cyber-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alling into a disordered stat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yber-political participation;Disordered state
C913
A
1008—4444(2011)04—0066—03
2011-05-21
房媛(1985—),女,河南南阳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