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敏
(中国地质大学 江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
谢 敏
(中国地质大学 江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高校学生党建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对党的认识。
学生党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学院
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党在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在实施这项伟大工程中,创造了许多经验,其中尤其强调了思想建党的重要性: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当年,在红四军创建初期,毛泽东就曾经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有关党的建设理论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教育仍然占据首要位置。要增强党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贴近学生实际,及时有效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即在思想层面上解答他们对于自身现实和未来的种种困惑,帮助其建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平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加强,政治理论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向往,使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开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本文将从独立学院这一特殊实体出发,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来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教育学家斯霞有著名的三品之说:德育、智育、体育一样也不能忽视,“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从中可见德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在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独立学院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接近入党标准。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学历以上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应用型人才,“以普通四年制高校为主要形式的我国独立学院,不管从设立初衷还是现实需要、从学生生源还是师资结构看,人才目标必须牢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或高水平的母体在培养目标上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与校本部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体现出了难度大的特点。独立学院学生总体综合素质相对一本、二本院校较低,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理想观、成才观不够成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于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导致有些学生急功近利,只想学习与就业有直接联系的课程,再加上学校将更多课时安排于校外实训课程、学生也将自己更多地课余时间用于校外的实习,因此用于完成党员培养发展工作偏短,学生党建工作难度增大,各项工作难以充分铺开。由此导致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一定的问题:多数学生入党积极性不高,即使申请入党,仍然存在动机不纯的情况,比如入党是为了便于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在学生入党前的党课培训和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对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往往内容不多、要求不高,因此党员的理论修养不高,组织上虽入了党,但并未真正实现思想上的入党。作为普通高校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此是个极大的补充。一方面,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既满足了独立学院学生拿到学分、拿到毕业证这类比较功利性的心理,同时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有关党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直接有效途径。
正因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渠道,我们的学生党建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以“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为例说明此问题。
1.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了调动独立学院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从08级本科生开始,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试行专题教学模式。与以往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不同,专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紧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理论困惑。我们首先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四个较有针对性的专题:(1)中国近现代史综述;(2)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4)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四个专题的设置,既避免了与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回答了《纲要》课程的核心问题——“三个选择”。第一个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综述”中,将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160多年的历史完整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第二个专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介绍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尤其是第三个专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将党的发展历史、宗旨及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完整的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第四个专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同样有针对性的回答了青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理论的形成”等。
在专题教学模式下,我们同时也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专题教学为主的同时,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时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08级的专题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07级平铺直述式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在09级本科生“纲要”课中继续完善与实行了专题教学模式,并且制定了调查问卷实际检测了教学效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本课程的教学激发了学生认识和了解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浓厚兴趣,比如,在调查问卷设置的问题:“对于本课程的意义,你学习的体会是(1)重要、受益较大,(2)内容丰富,有必要学习(3)与中学历史课内容重复,没有必要学习”中,在本校地工学部回收的128份有效样卷中,选第一项的有32人,第二项的82人,二者占到了89%,仅有11%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学习。
总之,通过专题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带来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
2.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对党的认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独立学院由于是民办机制,在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没有统一的国家经费拨款,因而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一个难题。
我校从07年开始探索并实施思政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学生社会实践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主要还是靠自己来完成,实践成果以论文或者实践报告的形式提交。除此之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课堂理论授课内容,再利用武汉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的地方资源,给学生介绍一定的可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革命历史古迹,并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例如:当谈到辛亥革命,便给学生介绍位于武昌首义路的起义门、武昌阅马场的红楼;当讲到中共早期领导的民主革命,又给学生介绍了位于汉口鄱阳街的八七会议纪念馆以及武昌督府堤路的毛泽东故居、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和中共五大旧址,激发他们去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历史,了解中共在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因为地方资源更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通过社会实践,能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有利于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最终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特殊情况的存在,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大作用相对于一本二本院校而言显得更为迫切,各独立学院应选择适合本校校情的方式,逐步的开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现独立学院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入党,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G41
A
1006-5342(2011)04-0085-02
201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