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2011-08-15 00:54程敬华龚春明
关键词:道德规范自律道德

程敬华,龚春明

(1.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3.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程敬华1,龚春明2,3

(1.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3.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网络道德;大学生;自律;他律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网络一经兴起便成为其重要主体,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大学生群体也一直走在网络“弄潮儿”的前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一 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在学校上网的比例迅速攀升,同比增长17.2个百分点。网吧作为中国青少年上网场所的重要性在弱化,2009年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网民占比从57.5%下降到49.4%。其中,学生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大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从66%下降至54.7%,下降11.3个百分点;小学生、中学生在网吧上网比例也分别下降 4.3 和 3.1 个百分点。[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从年龄段上来看,10~19岁占29.9%,20~29岁占28.1% 。[2]

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周达到18.6个小时,超过青少年网民平均上网时长,同比增加 0.2 个小时。[3]

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类应用方面,大学生群体都有较活跃的表现,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网络音乐和视频使用率分别达到94.6%和85.4%,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在网民使用相对较浅的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民群体网购比例为43.1%,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0.1%和38.9%。[4]

大学生遨游网络世界的行为如何?对此,很多人体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认为植根于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思潮,如相对主义蔓延,人与人的异化现象严重。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堪忧。然而,事实真的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了吗?中国传媒大学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黄网(其中长期浏览的占4%),从未浏览黄网的占46%;74%的大学生从未参与人肉搜索,明确支持人肉搜索的占16%;80%的大学生轻易不会出口伤人,极少控制网络语言的占6%;超过5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抄袭论文,认为抄袭是一种学术败坏的占38%。[5]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具有比较强的网络道德意识的。

二 培养校园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

相对于网络世界中的其它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由于知识丰富、环境单纯、素质较高,因此在网络世界中的诸多群体里也是最易于接受网络道德约束的。这就为培养校园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提供了可能性。

(一)吸收传统伦理资源中的自律精神

传统伦理文化十分注重道德修养,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是提高道德觉悟、培养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如儒家提出了系统的修养说,即“三纲领”、“八条目”,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进而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也就是“修己”,“修己”也就要求“慎独”。“慎独”是儒家倡导的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是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是否有社会舆论的监督都要做到“克己复礼”,都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相对于道德评价形式中的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这种外在的社会性评价力量,内心信念这种自我评价更具有道德评价的威力和作用。自我评价也就是“道德自律”,它可以深入到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使道德主体不断反思、不断鞭挞,警示自身的言行。它更加优越的地方,在于当道德主体独处、无人在场时,也能发生作用。

这种无论是否有人监督都能克制自己的“慎独”思想尤其适合网络世界。网络的隐蔽性使人更易于表现出真实的自我,现实世界中不愿说的话可以到网络世界一诉衷肠,生活中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不敢做的事也可以借助虚拟的网络任意妄为。因此,年龄可以隐瞒,职业可以变换,甚至性别都可以改变。只因为通过技术的中介,借助于网络的遮掩,他人无法识别你的真实身份。所以,“上帝死了”,做什么都可以了,也由此心理引发了扭曲的人格、肆意地谩骂,甚至丑陋的罪恶。就现有的技术来说,改变这一现象十分困难,因为它本身就是网络带来的另一面。然而技术无罪,网络无罪,错在使用这一客体的主体。因此,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变成了关键。只有人心中时时刻刻都以一种严格的道德律来约束自己,不侵犯他人隐私,不盗用他人成果,不破坏他人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网络世界的道德要求。

例如,在讲解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层。对于相对低层的学生,给他们讲述相对容易接受的基础知识,在面对不会的问题时要细心耐心地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中层的学生要适当地对知识进行扩展,在面对问题时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不要一味地进行讲解,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对于相对高层次的学生,要适当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性的思考,相同的问题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好,让学生发挥出最大的自主性。

(二)培养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具体路径

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最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正体现了道德由外在化向内在化、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首先,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是自律精神形成的开始。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善与恶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许多网络失范现象以及网络犯罪便是由于道德主体缺乏道德认知造成的。由此,提高网络道德主体的辨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寻求刺激,网络正迎合了他们这一特点。但由于社会阅历不深、主体辨识能力弱,很容易走入歧途。盗取他人账号,破译他人密码,攻击他人系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这些都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无知。只有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大学生才能做到文明上网,才能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培养起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

主体辨识能力的提高为大学生文明上网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没有“扬善抑恶”的道德情感仍然会有一些不良的网上行为。没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没有对善的追求,没有对正义的渴望,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因此,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保证道德主体的高尚的道德行为。

有些人开始时能严以律己,不谩骂他人,不偷窥他人隐私,能够文明上网,但是后来却逐渐偏离轨道,这是由于缺乏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它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6]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一旦遇到困难,受到诱惑,极易走上歧途。因此,锻炼道德意志成为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关键。正是在这种漫长的道德培养过程中,才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自律精神。

三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他律手段

道德主体的自律是建设校园网络道德的关键因素,但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特点也决定了它还需要辅之以一些他律手段。其中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在校园网络道德建设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争取到学生们的眼球成为校园网建设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网络本身优势,以声、文、图并茂,创建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沿,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通过与学生网上聊天、论坛讨论、邮件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接触学生的课外生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对网上不良信息不要回避,不要强迫学生去接受,要注意沟通和引导,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才能说服人。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在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16分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便是很好的一例。校园BBS以其方便、快捷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学生们所喜爱,要利用好这块阵地,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其主体意识,又能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

另外,据调查,网络上使用的各种语言从高到低依次是:英语84%,德语4.5%,日语3.1%,法语1.8%,而汉语仅为0.5%,居第五位。[7]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霸权。因此,树立阵地意识,以主流导向占领网络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清华大学建立的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立报国之志”为宗旨“红色网站”,2004年5月开通的“中国大学生在线”都是很好的示范性网站。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首先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身心必定有某种特性。但在初生时有些品质虽具有而无用,因为它们可以为习惯所改变,还有些禀性天然地有待于习惯使之变好或变坏。……只有人类除天性与习惯外,尚有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要使它们互相协调并服从于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者的力量而外,就寄托于教育。”[8]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网络道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教师尤其要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以自身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可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引导学生。比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的“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马里州大学作为地区大学面向社区开展的网络道德教育,美国詹金法律图书馆面向大众开设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网络伦理课程以及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

(二)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

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根源于网络空间的网络道德也是既有道德在网络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将既有道德规范内容引入到网络领域。现实生活领域中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然而,网络空间毕竟不同于物理空间,有些网络行为用既有道德规范已无法衡量。当既有道德规范失去了其原有意义,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时,必然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因此,随着时代与技术发展,道德规范也应不断丰富和完善。可以说,网络道德规范正是对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这是我国对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网络规定,如1994年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条戒律,美国计算机协会希望它的成员支持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声明六种类型的不道德网络行为,BBS站管理使用公约等。一些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校园网节点管理制度》、《校园网安全管理条例》、《电子公告牌管理规则》、《BBS的监察和管理办法》等。

(三)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

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必要时还可诉诸于一定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刑法》中就增加了惩治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的有关条款。由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异化现象还应诉诸于技术本身。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是从技术层面矫正网络道德失范,限制网络犯罪的可行性路径。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来阻止不良信息的侵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防火墙可以过滤不安全的信息,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它还可以屏蔽不道德的用户,通过设置网民的不同访问权限将那些未经授权的网民和不信任的网站屏蔽,维持了网络社会的良好秩序。

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也是防止不良用户侵犯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口令的方式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加强网络社会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技术是网络社会最为普遍的技术,目前关于除了口令设置,加密技术用于规范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已成为趋势。加密技术利用其特有的技术特点,可以有效的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目前,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也逐步推广,它对于防止网络身份欺诈,约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校园网的管理也是如此,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将不良上网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净化校园文化。

四 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建构校园网络伦理道德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重要主体,其活动本身以及其活动的客观结果已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予以揭示和分析。归结起来,大多强调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的独特功能。一方面,网络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为大学生求知、生活和实践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物理空间的新领域。另一方面,网络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人际关系淡漠等不良影响。归其原因,既有网络本身的作用,也有大学生自身以及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完善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也相应落在了这几方面。然而,于诸多路径中,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建设应是重中之重,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他律要转化为自律才能真正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建构一种以大学生的自律精神为主,辅之以他律手段是实现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可行实践路径。

总之,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主要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主,并结合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最终实现也正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大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及自我需要的过程。

[1][3][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0.4.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DF),2010.7.

[5] http://edu.people.com.cn/GB/12328056.html

[6] 魏英敏.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41.

[7] 刁生富,王燕玲.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21-22.

[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84.

[9] 任莉莉.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2006.

The Practice Approaches of the Moral Construction in Campus Network

CHENG Jing-hua1,GONG Chun-ming2,3
(1.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Law,Qiqihaer University,Qiqihaer Heilongjiang 161006,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3.College of Marxism,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63,China)

moral of network;university student;Self-discipline;external-discipline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self-discipline of the moral subject as the focus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approaches of the moral in campus network,and we should combine the featur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assisting with external-discipline means that will perfect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the moral of the network,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moral of network norm,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the network.Those will guid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et the correct network ethics,develop the good habits of network ethics,which will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promote the culture life of the campus.

G641

A

1673-2804(2011)06-0094-04

2011-05-10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大学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55231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自律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