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邓小平经济手段思想的思考

2011-08-15 00:45赵竹村
当代经济 2011年3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经济体制金融危机

○赵竹村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83)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邓小平经济手段思想的思考

○赵竹村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83)

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得益于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也得益于重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当前,一方面要警惕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抬头,片面地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效归功于计划手段;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形势好转,要克服忽视计划手段的倾向,做到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要硬。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坚持统筹兼顾和灵活运用不同经济手段的思想方法。

计划 市场 经济手段 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是人民福祉所系。然而,要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历经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探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为重要基础,逐步走上市场经济道路。20世纪,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则走上计划经济道路。中国在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问题。1992年,在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口,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思想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道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激发活力,抵御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见成效之际,我们需要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进一步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要警惕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抬头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危机使人们进一步认清,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单靠市场的经济手段是不够的。中国采取“一揽子计划”等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然而,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成效的显现,国内某些领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又有所抬头,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秘诀,是否就可以完全归功于“计划”呢?又如何看待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对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是否就可以偏离“市场”这个改革的基本方向呢?

1、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离不开十多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扎实工作

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中国已经花了15年时间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国内时,党和政府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沉着应付,并很快推出4万亿元的“一揽子计划”,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形成的“底气”。同时,中国企业已经多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历练本领,或调整转型,或升级改造,其中不少企业转“危”为“机”,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稳定增长,特别是粮食、蔬菜及肉蛋奶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在“外需”遭遇严重滑坡的不利条件下,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与日益扩大的“内需”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十多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扎实工作。

2、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经济手段,不等于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两者具有本质区别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完成了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实践表明,在短期内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对于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此,有人片面地认为关键时刻还得靠计划经济手段,甚至呼吁只有计划经济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事实上,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上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市场需求,绝不是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从总体上,“一揽子计划”是通过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指导功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并不是传统指令式的计划经济。

我们看到,虽然中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并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但是某些领域、不同程度上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依然存在,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某些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有所抬头,将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对立起来,将注意力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方向上偏离开来,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反对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

3、只有始终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才能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取得的成效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喜人态势。然而,整个世界经济复苏的路途还比较艰险,金融领域风险还依然存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中国不断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效的任务还很艰巨。2010年,中国提出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好”字当头的前提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有人称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无论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我们都应对一个问题引起重视,也就是说,在采取“一揽子计划”等措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后,中国下一步又将如何继续地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大规模投资计划不可能一劳永逸,计划经济手段也不可能“一招通吃”,只有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才能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历经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痛定思痛,进一步认清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各级政府首先要在转变自身职能上下功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视不够的问题,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抓住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不断打破一些行业垄断,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引导企业抢抓机遇,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要硬

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主要在于强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的经济手段发展自己。经过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的经济手段可谓已经深入人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特定条件下,人们对计划的经济手段又重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方面,我们要警惕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重新抬头,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新的时期深入思考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不要因为长期搞市场经济而丢掉计划这个经济手段,使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能得到正确运用。

1、搞市场经济不能忘掉计划也是经济手段

中国既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为什么还要继续重视“计划”这个经济手段呢?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的论述,是紧密结合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展开的。从理论上,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这个经济手段可以为我所用。作为经济手段,并不关乎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大胆吸收和借鉴。二是“市场”这个经济手段不能包治百病。尤其在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这显然不是“市场”的经济手段,而是“计划”的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问题,但是其紧密结合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揭示了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的互补性。

实践表明,正确运用计划这个经济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即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经济手段,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邓小平同志讲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指的就是这一点。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激发经济活力方面的基础性重要作用,也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不能忘掉计划也是经济手段,注意加强宏观调控,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运用计划手段不能陷入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

任何一种经济手段的运用,都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及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通过改革,中国已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正如前文所强调的,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虽然同为“计划”这个名词,但是不等于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够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因为,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计划经济体系及其制度已经不复存在,替代它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等。只有通过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战略性规划、指导性计划等形式实施计划,国家计划意图才能得到实现。作为经济手段,计划的方式方法要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那么,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有什么危害呢?主要是,将计划经济僵化地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主要采取计划经济的方式,而计划也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指令式计划的方式。按照这样的思维定式,公有制经济成分越大越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越多越好,完全背离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就是要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促进思想解放。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思维模式的影响还依然不容忽视。特别是,有的地方在经济工作方面,认为计划的经济手段用起来得心应手,市场机制的新办法反而不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计划经济思维留下“生存”空间。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彻底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多种经济手段

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对不同经济手段的运用,或交替运用不同经济手段,或组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技巧性。实际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也不限于应对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平时也采取各种计划对经济增长施加影响。同样,市场经济也是多样化市场手段的统称,国家之间很少见完全相同的市场经济模式。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极大地开阔了中国选择经济发展手段的思路,一方面冲破了单一计划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照搬照抄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各种经济手段相互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某种具体经济手段与社会制度之间更没有必然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从而解决每个时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同具体问题。

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不会因为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放弃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只有熟悉和驾御国际市场规则,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市场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知识产权战略和高技术壁垒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对于市场这个经济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满足。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是坚定的,也不会因为各种思潮的影响而丢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其中,国家计划、宏观调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计划这个经济手段,任何时候也不能自暴自弃。因此,只要适合推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要硬。

三、统筹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为民谋利益

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以及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践还带给我们一些深层次的启示。那就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具体选择哪一种经济手段,而在于运用这些经济手段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1、以人为本是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统筹运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对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统筹运用,也要以此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中国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活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贫穷落后。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最早喊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最早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中国也可以搞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及时果断实施宏大的投资计划,不断扩大内需,切实保障民生,使人民稳定了信心。没有以人为本的经济决策,就不会赢得比黄金还重要的信心。历史再次启迪我们,再精明的经济政策设计,只要偏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就会使经济陷入危机,只有把经济手段与人民利益捆绑在一起,发展相信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喜人的成绩。

2、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统筹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提供坚实的体制与机制基础

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经济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只有不断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为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的统筹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否则,在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基础上运用计划与市场等经济手段,只能是市场化程度越深,城乡、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问题就越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就越突出;国家计划的力度越大,部门利益、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就越明显,各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子就越迟缓。因此,要锁定科学发展大目标,坚定体制改革大方向,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手段的实施效果。

3、要善于统筹和结合,灵活运用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

从具体的经济政策层面,我们也要加深对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思想的理解。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人们经常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看待。对于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之间的联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践说明,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之间并没有截然清晰的边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有时取决于对不同阶层或群体利益的权衡。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某些西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政策,一方面受到工薪阶层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却遭到某些金融巨头以维护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为由的抵制。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对某些民营资本投资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只有善于统筹和结合,才能找到实施不同经济政策的最佳契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应进一步吸取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使经济手段的运用更加公平公正。

[1]埃德蒙·惠特克著,徐宗士译:经济思想流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莫里斯·博恩斯坦编,朱泱、周叔俊、王昕若等译:东西方的经济计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责任编辑:胡婉君)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经济体制金融危机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