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林 赵映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农村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
——以云南省罗平县为例
○田东林 赵映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本文运用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云南省罗平县农村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发现,罗平县农村水资源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利用率低、难度大,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与农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错位等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方法,从而保障罗平县农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罗平县 农村 水资源 合理利用
水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我国既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较之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农业背景下的粗放经营方式使得稀缺的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农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最终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认真分析农村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其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使稀缺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摆在人类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1、地理环境
云南省罗平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地处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县境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9公里,国土面积3045.2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全县辖罗雄、大水井等12个乡镇,153个村委会,1173个自然村。总人口58.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3.74万人,占91.25%。现有耕地45.73万亩,其中水田11.532万亩,水浇地0.14万亩,旱地34.058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荞籽、洋芋及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油菜籽、蔬菜等。
2、水资源
罗平县水资源总量为24.748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总量为5.479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8%。全县农村水资源主要由降雨量、河流、地下水、水能资源构成。
(1)降雨量。罗平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云南省的多雨中心区之一。夏秋多大雨,秋冬常阴雨绵绵,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15.1℃。由于县境内的白腊山东南面是控制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面,受其影响,雨量大,降雨多,河川径流来源充足。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月平均降水量如表1所示,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南部1470—1743.9毫米,北部1120毫米,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
表1 罗平县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2)河流。境内流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河流众多,大小河流25条,河流去向多由东北向西南走向,河川径流总量为24.58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3.6万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南盘江沿罗平南缘穿过八大河,归南海于三江口与黄泥河汇合后经广西注入珠江,境内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284.2平方公里,河川径流量为24.7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16.25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全县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岩层节理裂隙,断裂发育,岩溶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80%,峰丛、凹地、峰林谷地、地下暗河分布极广。复杂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全县地下径流5.691亿立方米,出露泉点70处,其中最枯水量大于1立方米/秒的有3处,大于0.3立方米/秒的有19处,年平均地下水径流量为8.33亿立方米,大部份分布在东南部。
(4)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有“电力之乡”的美誉。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9万千瓦,已探明易于开发的为10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09万千瓦,辖区内有水力发电站22座,现已开发77.196万千瓦,占蕴藏量和可开发量的51.8%和70.8%。境内有我国第一个向世界招标建设的鲁布革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以及全国最大的县级最大电站——腊庄电站,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目前一批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预计建成后总装机可达21.55万千瓦。
以上数据表明,罗平县水资源总量大,雨量充沛,河流分布广,地下水和水能资源丰富,为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多年来,罗平县对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修建了一批农田水利工程、蓄水工程和饮水工程,开发了一批水电站,并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方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全球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等恶劣环境,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水体和环境污染,传统农业粗放经营导致的水资源低效利用等,使得罗平县农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水利基础建设滞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浪费现象严重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县,罗平的水利基础设施仍显得十分薄弱,受坝区内河流短小、灰岩广布、地形复杂、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县水利设施工程与农业农村用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截至2009年底,全县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5座,小塘坝101件,抽水泵站104处(眼),引水灌渠246件,大、小蓄水池1171件,水窖17749件,累计蓄水总量5005万立方米。目前全县最大供水量为6646万立方米,而最大需水量为19733.22万立方米,缺水达13087.22万立方米。据测算,到2020年,全县最大需水量为23047.12万立方米,最大供水量为10755.07万立方米,最大缺水量将达到12292.03万立方米。随着人口的增多,城镇化迅速推进及工业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不仅如此,全县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匀,山区水利化程度低于坝区,山区农作物灌溉及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蓄水工程少,全县仅有的2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和16座小(二)型水库储水能力较弱,其中有部分设施已经老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病险隐患;薄弱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导致了全县1/3的中低产田难于得到有效改造,老化的渠道及渠系建筑倒塌、堵塞、渗漏、淤积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低,灌溉水平均利用率仅为37%左右;简陋的农村水资源存储手段造成水资源在储存、输送过程中流失、渗漏和蒸发现象严重;农民传统低效的大水漫灌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严重。
2、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
罗平县虽然是全省的4个多雨中心区之一,雨量充沛,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全县人口较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600立方米,远远低于云南全省679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加之水资源分布特征是南多北少,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造成其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秋冬缺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大水井、旧屋基、钟山等一些乡镇缺水严重。
3、水资源利用率低,利用难度大
在全县国土总面积中,坝区、槽区面积只占22%,山区面积高达78%,坝槽区水源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相对较高,而山区和半山区由于水源条件较差,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水平较低,靠天吃饭和吃水难现象普遍。由于全县处于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地势呈不均匀的阶梯状下降,最高海拔为白腊山主峰2467.9m,最低海拔为三江口722m,海拔相对高差1745.9m。境内地质岩层节理裂隙,断裂发育,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石山面积占80%,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岩溶洞穴纵横交错,保水性能差,加之河谷深切,地下水埋藏深,缺乏骨干蓄水工程,雨季降水大多白白流走。加之山区地形破碎,耕地和农民居住都较分散,带来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目前全县境内45.73万亩耕地的灌溉率只有21%。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与部分农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错位
水资源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求关系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罗平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影响到的农作物主要有油菜、夏玉米、水稻、生姜、烟草等。如油菜最大需水期是开花期,一般为每年的2月至3月初,播种时若土壤湿度降至10%~15%会严重影响出苗和全苗等;夏玉米在生长的中后期如遭遇干旱,将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水稻在抽穗开花期若缺水会造成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罗平县的雨水时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冬季晴天开始偏多,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农作物对水的生长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导致其产量和品质的降低。以2009年为例,由于持续干旱,降水异常少,气温持续偏高,造成全县种植的油菜全部成灾,绝收23.5万亩,损失产量6000万公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罗平县农村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客观因素,也有投入不足、管理不健全、意识不强等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罗平县农村水资源的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利设施由原来的纯集体产权形式变成了混合产权(村集体和农民)形式,造成了产权主体(主要是集体资产)不明晰,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状。近年来,由于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数量较大、分布较广、任务较重,一些地方受益群众参与管理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对已建设工程爱护意识不够,措施落实不力,人为破坏严重,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统筹规划不够,往往造成重复建设,项目资金难以整合,使用效益低,规模效应差等问题。
第二,节水设施建设滞后,节水农业发展缓慢。在全县农业灌溉面积中,只有少部分采取了节水灌溉,绝大部分仍然是粗放用水方式。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只有12.1818万亩,其中11.761万亩采取渠道防渗,0.42万亩采用低压管道节水,节水灌溉措施相对单一,且只是在输水过程中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使用较少。
第三,村民节水意识普遍淡薄。一是许多村民还没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多用水不算什么浪费。二是部分村子装上自来水后,虽给农民用水带来了方便,但几乎所有用户都没有安装水表,也没有收取水费,这样一来用水就没有了限制,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第四,水资源存在一定污染。水资源污染是影响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罗平全县农村水资源遭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和农药、养殖业中畜禽粪便中的化学需氧量(COD)释放、工业“三废”以及旅游垃圾等。
1、加强蓄水工程的建设,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第一,新建蓄水工程,积极利用雨洪水资源,增加农业蓄水能力。首先是加强全县主要烤烟和油菜生产基地罗平坝子的蓄水工程建设,实施调水工程,解决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和工业用水需要。其次是根据罗平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修建一部分蓄水工程。第二,对已建的蓄水工程定期检查,及时加固处理,尤其要加强对设施已经老化、存在病险隐患的13座水库进行定期评估检查和加固处理。
2、抓好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雨水集蓄利用
如前所述,罗平县属山区半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因水利工程建设滞后而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实践证明,借鉴云南红河州建设小坝塘、小水池、小水沟、小水井和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经验,可以更好地收集雨水。相比较而言,目前罗平全县所建的“五小水利”工程量还比较少,灌溉面积小。因此,坚持“民办公助”原则,正确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兴建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充分收集雨水、储存雨水、利用雨水,为干旱缺水地区开辟节水新路,使全县山区半山区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罗平境内地下水丰富,但补给速度慢,过量开采将引发许多问题。为了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第一,应加强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避免过量开采和滥用水源。第二,在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前提下,进行人工补给。第三,建立监测网,随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4、抓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适宜地区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罗平县实际,要加大投入,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适宜地区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如喷灌技术、微灌技术、膜上灌水技术、抗旱点浇技术、沟畦灌水技术等。
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抗旱高产农作物品种
抗旱品种是指具有稳定的节水好、御旱性强、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稳产等综合优良特性的作物品种。选用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结合型的作物和品种,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是利用生物适应环境,以生物机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种植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耕作栽培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使之适应和满足作物(品种)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良特性和节水高产潜力。根据全县环境和水资源条件,可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合理安排布局搭配,从而达到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目的。
6、加强村级水利工程管理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建立符合罗平县县情、水情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村级水管体制及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农户参与式农村水资源管理和用水收费制度,是全县农村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保证。
7、增强节水意识,普及节水用水知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活动,让农村居民知晓节水用水的相关知识,增强其节水用水意识,掌握节水用水的窍门和技巧,形成人人节水用水的良好环境。
8、整治农村水资源污染
针对全县水体污染的实际,一要加大农村村容村貌整治,防止生活污染。二要引导农民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农药、化肥、化学杀虫剂等的施用量,减少因自身行为导致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三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业“三废”的排放标准,从源头上杜绝乡镇工业造成的污染。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云南的探索与实践”(编号:09XJY020)及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云南省粮食安全新策略及其政策框架研究”(编号:7905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文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