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芳
(河南四方会计师事务所 河南 安阳 455000)
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为谨慎性原则,它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的时候,如果有多种方法或者金额可以选择,会计人员应当选择对本期的净资产及净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和金额。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实际工作中稳健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高估负债价值、低估资产价值等。
稳健性原则是针对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出的,它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谨慎小心,对风险和损失要有足够的意识,尽量少计可能发生的收益,这样才能够让会计的使用者和决策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以应付外界的变化,将风险和损失缩小到可接受的范围。
稳健性原则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其会计所处的环境及所依据的环境,由于经济活动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会计的实务处理上有较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性,需要会计人员能够对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正确的估计。在较多难辨真假的信息面前,人们根本难以对此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这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而稳健性原则就是用以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的抵御能力。它是在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内交易和事项尚未最终实现,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必须采用估计的方法,而估计方法必然有不准确性和不确定性,而稳健性就是降低这种估计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和处理必须遵循稳健性原则,从相关的准则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稳健性的具体要求主要有:第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第二,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主要是费用和损失,会计上按照合理核算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第三,使用稳健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利润、收入、资产的虚增和虚计,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当然以上的这些判断均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它可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稳定盈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较为广泛,主要表现在收入、或有事项、坏账准备、存货、其他资产类项目、短期投资等的认定和折旧方法的选择上。
1、收入项目的确认
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能够稳健经营,它强调企业的损失和费用要全部予以记录和确认,对于收入的确认则是较为原则化,要求企业要判断是否已经将商品的所有权上主要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转移给卖方,是否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利、没法对已经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与该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收入的确认要满足以上几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就不能够确认成收入。这种确认更加稳健,是稳健性原则在收入确认上的运用。
2、或有事项的确认
稳健性原则的另外一个重要运用是在或有事项的确认,在或有事项的确认上,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要确认或有负债而不确认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一旦变成损失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认或有负债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负债情况,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可能性较大的或有负债需要确认为负债,而可能性不大的或有负债则在报表中进行披露。
3、减值准备的确认
企业需要确认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坏账损失的计提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采用备抵法进行计提,坏账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则是在期末对投资成本和市价进行比较,确认市价下跌而不确认市价上涨;存货跌价准备则是期末的时候对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和可变净现值孰低法,避免在市场经济下,存货的价格变化导致存货的价值减少;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则需要在期末对这些投资及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则是对长期停建且预计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项目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对企业的委托贷款本金需要进行定期检查,按本金和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本金应计提减值准备。
4、折旧方法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方法就会导致其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提折旧,从而减少企业前几年的利润,也加快了物资的淘汰和推陈出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是谨慎原则的考虑,也考虑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现实。固定资产在前期使用的时候折旧费较多而维修费较少,后期相反,这保持了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均衡性,减少前期的所得税额,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目前企业会计运用中容易出现资产和利润不实的现象,而稳健性原则由于其有较强的倾向性和隐蔽性,在操作的时候有较大的主观臆断性,因此企业运用稳健性原则的时候需要更加注意,以免产生相反的效果。
1、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保证稳健性原则的正确使用
稳健性原则的使用受到会计人员的影响较大,要正确使用稳健性原则就需要会计人员能够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实质和运用,提升会计人员估计和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空间日益扩大,会计人员判断的准确性会较大地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招聘的时候就需要把握好门槛,让一些有实际操作经验和熟悉会计准则的人员进入会计岗位的操作中,同时要加强对会计岗位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这些人员接受一些较为前沿、较为实用的培训,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会计人员能够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培养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
2、完善运用程序和方法,缓解稳健性原则和其他原则运用的矛盾
目前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和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还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稳健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的冲突体现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做到口径一致,但是稳健性原则则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变化改变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二者有一定的冲突。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规体系,缓解原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企业也需要在运用的时候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处理,寻找一个运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让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运用的时候可以对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前提和条件进行约束,保证稳健性的会计程序和方法都是依据客观事实展开,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
3、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提升稳健性原则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从我国的会计准则和规范分析,稳健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存在分化,有些条款的运用可操作性强,有些则不够明确,判断容易出现较大差异。例如折旧方法的运用较为具体,但是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稳健性原则运用有较多因素的影响。这些资产减值准备数额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可变现净值,稳健性原则的很多其他运用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会导致稳健性原则成为了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国家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以提升稳健性原则运用的可操作性。例如可以通过逐步对会计阶段的实际运行进行总结,对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范围、比例或者数据进行规范,可以按照行业、具体情形设定不同的减值准备比例和相关数据,提升稳健性原则使用的可操作性。
4、结合企业实际,把握稳健性原则使用的“度”
稳健性原则的过度使用和使用不够都会降低稳健性原则效果的发挥,这样就不能够准确地揭示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导致会计信息的决策者无法正确使用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运用稳健性原则中,企业必须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保证会计信息既体现出了稳健性原则,又不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研究和控制操作性较强的“适度运用”的具体标准或者规范,另外要研究会计制度和准则、税法之间的关系,调整现行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增强企业主体适度使用稳健性原则的动力,同时遵循财务报告充分披露的原则,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效结合起来。不同企业的稳健性原则在具体的应用时间、环境和范围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企业需要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其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时间等信息,揭示其对会计信息和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这样才能够让会计信息具有充分的可比性,保证信息使用者可以准确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5、注重内外部的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内在的约束和审计机制
企业在其内部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好企业的内审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组织地位和层次,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稳健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另外对企业外部聘请的审计师也要加强其独立性,抓强法制建设,相关的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强监督力度,对违法违纪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国家和行业机构也要加强审计的完善工作,完善独立审计的准则和制度规范,引导和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尽早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规范其运作能力和执业行为,提升执业质量,强化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本文以企业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为对象,探讨其具体的运用和措施,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提出的措施难免会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1]李超: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J].财经界,2010(1).
[2]纪爱梅:刍议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正确运用[J].会计之友,2006(4).
[3]许晶: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7(5).
[4]李建新: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J].财政金融,2006(2).
[5]郝忠伟: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及得出的启示[J].会计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