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年红 孟庆升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
重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同一个语言成分的多次出现或相同语言成分的重现。在功能语法理论体系里,重复被看成是实现语篇衔接功能的手段之一。根据Halliday和Hasan(1976)的划分,(狭义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中国学者对韩-哈模式的研究一直比较关注,左岩(1995)对汉英语篇衔接做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一些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各有侧重,汉语倾向于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潘文国(1997)根据韩-哈模式对词汇手段的分类对汉语进行了重新分类:(1)使用同一词语称为“重复”;(2)使用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加上前面的照应和替代统称为“替代”。这种新的区分反映了汉英语篇衔接上的差异,即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
然而基于英语的韩-哈模式毕竟不是万能公式,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如胡壮麟(2000)指出,韩-哈模式中并没有重复衔接,只是把几个实义词归入词汇重复,这过于简单。实际上,词汇重复不仅包括实义词重复还包括功能词在内的整个结构的重复以及表现为整个结构重复的整个概念的重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宽“重复”这个概念外延,认为重复不仅包括语言重复,也包括结构上的重复,不仅是词语复现,也包括语义以及语用上的重复。根据这一界定,我们从衔接手段、语义表达、语用习惯和语言结构四个方面对汉英重复现象进行对比,旨在找出汉英“重复”现象的差异和成因,并探究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重复与衔接手段、语义以及使用习惯等有关,以下分别从衔接手段、语义表达、语用习惯和语言结构这四个主要方面比较汉英“重复”表现情况。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根据韩-哈模式,语篇衔接主要包括替代、省略、连接、词汇重复等手段。相比较而言,汉语语篇倾向于用词汇重复手段,而英语语篇则倾向于用替代、省略等手段。例如:
1)我爱我自己,可怜我自己,鼓励我自己,责备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仿佛我是另外一个人似的。
(老舍:《月芽儿》)
I loved myself,pitied,encouraged,scolded myself.I knew myself,as if I were another person.
(Sidney Shapiro译)
原文中“我自己”重复5次,这样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形成一种节奏美感。但是如果译文照直译出,必定使译文繁冗累赘,反倒再现不了原文效果,因此译文除了保留强调性的重复外,省略了pitied和encouraged后面的myself,使译文简洁有力。
汉语词汇中的同义反复主要表现在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以及惯用搭配上,用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根构成语义重复,如:古老(ancient);恐惧(fear);漂亮(pretty)等等。四音节词绝大部分是成语,它们构成汉语重复的重要部分。对于这种重复,通常只需译出核心意义就可以,如:刻苦勤奋(diligent);做贼心虚(have a guilty conscience);锦囊妙计(wise counsel)等等。英语词汇中也存在同义反复现象,如:time and tide;safe and sound;heart and soul等等,但其数量极少,不具备语言可比性。在惯用搭配上,汉英对重复的态度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英语惯用搭配总是避免同义反复,汉语中有些惯用搭配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如:新发明(new innovation);未来的前景(future prospects);过去的历史(past history)等等,这些划线部分跟其后面的词构成同义重复,在使用中必须避免。
汉语句子也常出现语义重叠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就是所谓的“冗余信息”,但在汉语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冗余信息”多数出于行文的需要和语言习惯。例如:
2)金旺、兴旺弟兄两个,给一支溃兵做了内线工作,引路绑票,讲价赎人,又做巫婆又做鬼,两头出面装好人。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The two cousins did the inside work for a gang of deserters.They told them whom to kidnap,then acted as intermediaries to arrange the ransom,giving each sid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were their friend.
(Sidney Shapiro译)
原文中“又做巫婆又做鬼”和“两头出面装好人”讲的是一个意思,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但如果照字面意思直译,必然不符合英语崇尚简洁的要求。译者将其只译为giving each sid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were their friend,准确再现了原文的意思。
语用习惯是与固定语料的使用有关,与语用习惯密切相关的是比喻、文学典故以及习语的使用 (邵志洪2005:189)。汉语“喻”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英语。这是由于汉人擅于“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申小龙2003:324),比如:龟裂、蜗居、球菌、食物链等等。可以说汉语指称世界是个充满隐喻的符号世界;而西方语言包含一种执着于理性、知性的精神,表达倾向于抽象,其“喻”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汉语。在引语使用上,汉语文章善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些名人名篇虽被频繁引用,仍然保持丰富表现力,而英语中引语过多,则被称之“陈词滥调”(cliché)。对待习语的态度,中西方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汉语文章讲究用四字成语,假如文章中缺乏习语,读者反而会有味同嚼蜡之感,有些古老习语虽历代沿用,但仍不失生命力;而西方人不主张多用所谓“陈词滥调”或“老一套的东西”。
3)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
(林清玄:《常想一二》)
Come to think of it,people over forty are mostly inured to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caring little about receiving congratulations for success,getting help when in need,or being hit when down.
(潘绍中等译)
原文连续使用三个四字格成语: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和落井下石,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但这在英语中是不能接受的。英语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多用典故、成语这些现成的语料,认为最经济的语言是最有效的。考虑到汉英语用重复的特点,译文将这些成语同一般词汇一样处理,译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思。
结构重复的表现形式是平行结构 (parallel structure)。英汉平行结构形式上有区别,但功能上相似。parallelism是英语中的重要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广义上的parallelism是指话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相同的语法形式排列表现意义相似的概念,一般出现在列举、系列和并列结构中,通过and,or,but,yet等词衔接,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爱用骈偶是汉语一大特色,这一传统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形成,发展到现在成为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由于英汉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系统中的差异,导致了英语parallelism与汉语的骈偶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说来,英语parallelism音韵不求和谐,语法要求一致,结构不求匀称,辞义不求对应;而汉语中的骈偶音韵可以和谐,字数要求相等,结构可以匀称,辞义可以对应(邵志洪2005:136)。在汉英翻译转换时,必须考虑汉英重复结构的差异做相应的调整。如:
4)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being becomes non-being
(杨宪益、戴乃迭译)
5)……却没有相同的口号要求男人和女人做得一样:一样耐心持久地抚育孩子;一样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一样尽心尽责地侍奉老人。
(陆星儿:《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
...without making a corresponding demand on men to be “just as good as women”:to raise children just as patiently,to do household chores just as uncomplainingly,to care for the old just as dutifully.
(朱虹译)
由于汉英平行结构形式差异,直译原文结构不仅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而且也表现不出原文的结构美。上面两个译文分别通过添加连词when、if和不定式等方式来进行变通,传达出原文的平行结构,既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又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结构美。
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归根结蒂还是源于汉英文化、审美价值的差异。中国人一向主张“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体现在文化上就是求和谐、求平衡,反映在语言上就是重意合,词语重平衡和对仗,多用对仗结构,重复较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反映在语言上就是重形合,注重语言逻辑和句子的完整,除非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的需要,总是尽量避免重复。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汉语崇尚重复,而英语力求简洁,一般用替代、合并和省略等方式避免重复。汉英翻译中除少数情况下保留原文中的重复外,一般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处理重复的方法主要有替代法、合并法、省略法和保留法。
替代法是指用代词、同义词以及其他替代词替代原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些词或短语 (王立第,张立云2002)。 如:
6)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The ships on the Qinhuai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Beijing’s Myriad Creature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and Hangzhou’s West Lake,better than those on Yangzhou’s Shouxi Lake.The vessels in those places are either clumsy or crude and cramped,less inviting than those on Qinhuai,which fall roughly into two categories,big boats and small ones,the latter also known as “seven-plankers”.
(选自《中国文学》汉英对照)
原文中“船”重复使用9次是出于汉语行文的需要,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不显累赘。译文中的ships只在句首出现1次,其他的都用代词those,关系词which,近义词vessel和boat,或其他替代词the latter和one来替代。
合并法就是将语句中重复出现的词提取出来,只译一次或只重复部分词语或结构,使文字变得简洁紧凑。如:
7)“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
(梁实秋:《读画》)
Mona Lisa smiles,but no more than a smile.Beautiful,sweet,and profound her smile is,we are in no position to quest why she smiles,or what she smiles about.
(朱纯深译)
原文中“微笑”和“笑”多次重复,主要起到了导引行文递进和转折的作用,但若译文等量齐观加以重复,势必使译文单调乏味,因此译文将“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这三项进行变通合并,译为“Beautiful,sweet,and profound her smile is”,大大增强译文的表现力。
省略法指在汉英翻译中,省略或简化汉语重复出现的词或短语。运用省略法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文的意思。
8)“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呐喊》自序)
“Silence!Silence!Unless we burst out.W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 原文中“沉默”一词重复出现4次,表现了作者不满当局的强烈情绪。译文直译前两个“沉默”,保留了原文语势;后两个“沉默”译者有意省略其一,并在silence前加this强调,同样再现了原文的效果。
(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的重复有时是用来表达强调式的修辞手段。对于此类修辞性的重复,要尽量保留,以保证原文的风格,避免产生歧义。
9)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This is the springtime for the revolution,this is the springtime for the people,this is the springtime for science!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原文使用排比和重复修辞格来增强语势和句子表现力,译文直译原文,不仅再现原文排比结构而且也保留了原文重复成分,因此很好地实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总之,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层次,无论是形式还是语义上,汉语中重复现象远远多于且不同于英语,这是中国人特有文化、审美价值观的体现。重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语篇衔接手段,也是一种语言机制,它反映出人类的文化思维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实际的汉英翻译中,必须分清重复在语篇中的功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
Halliday,M.A.K.&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胡壮麟(2000).功能主义纵横谈[M].上海:对外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邵志洪(2005).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申小龙(2003).汉语与中国文化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立第,张立云(2002).重复——在汉英翻译中的处理[J].中国翻译(5)。
左岩(1995).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J].外语教学与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