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对比探析

2011-08-15 00:51:06薛淑妙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谚语英汉汉语

薛淑妙

(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北京 102211)

谚语是广大群众在长年累月的社会实践中对各种事物的经验和体会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民间文学的宝库。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简洁的化身,被语言学家喻为“民族之镜”,“语言活化石”(杨永林1987)。谚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同一本小型百科全书。在阶级社会中,谚语会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男女没有完全实现平等的社会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歧视妇女的文化现象会在谚语的许多方面表现出来。谚语作为观念文化的产物和语言的组成部分,无疑会折射出社会上许多对妇女歧视的看法和评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谚语中存在大量性别歧视的现象。在此,笔者谈一下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言语行为方面

女子多言的说法在各种文化中均有不同的体现。汉语中“饶舌”、“好说话”、“长舌妇”等词语很是常见,在汉语谚语中诸如此类歧视妇女的例子也很多,例如:

1.三个女人一台戏。

2.三个老太婆,赛过敲鼓锣。

3.小姑多,舌头多;大姑多,婆婆多。

英语谚语更是对女子多言的行为进行了非常苛刻的描绘:

1.Words are women;deeds are men.

女人巧舌,男人实干。

2.Three women make a market.

三个女人成集市。

3.Manywomen,manywords;manygeese,manyturds.

女人的话多,鹅的屎多。

4.Arthur could not tame women’s tongue.

亚瑟王制服不了女人的舌头。

5.Where there are women and geese,there wants no noise.

又有女人又有鹅,耳朵都能被吵破。

二、社会角色方面

“性别角色”的概念对于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产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角色理论作为一种动态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性别研究的各个方面。按照传统观念的解释,女性在社会中充当“贤妻良母”的角色;谚语作为文化传统的历史沉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当然也就存留了大量反映社团内部“性别角色”认定的习惯说法。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从来是不重要的、被动的。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桎梏,使女性长期处于受奴役的地位(胡天赋 1998)。旧时代的妇女对男子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地位低下。在汉语谚语中便有以下这样的谚语:

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人凭田地虎凭山,女人凭里男子汉。

3.菜刀不磨成死铁,女人不打成妖孽。

英语在这方面的谚语反映了宗教对女性的歧视。按《创世纪》的说法,上帝照他自己的形象造出了男人,女人是他后来次要的作品。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许多文化中都有把女人比作食物饮料之类的说法,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着一种“软弱被动”的性别角色。

1.A 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

美女无德,淡酒一杯。

2.Some good things I don’t have:a good long smile,a good small beer and a good old woman.

一些好东西我并不拥有:开怀大笑、好啤酒和好老婆。

3.A horse,a wife and a sword may be showed but not lent.

老婆如同马和剑一样只能展示不能出让。

由此可以看出,丈夫只是把妻子当作自己的财产而已,与马、剑、美酒相提并论。另外,妻子处于丈夫的统治之下,理应受丈夫的训斥、殴打,甚至受到虐待,看以下例子:

1.Every groom is a king at home.

丈夫是家中的国王。

2.Married man turns his staff into a stake.

男人娶媳妇,手杖变刑柱。

3.A woman,a dog and a walnut tree,the more you beat them,the better they will be.

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

4.The calmest husbands make the stormer wife.

丈夫懦弱,妻子凶悍。

三、性情智慧方面

1.性情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认为女子心胸狭窄、性情多变、生性爱妒的思想由来已久。《红楼梦》里就多处提到女子性情多变,反复无常。诸如此类的谚语汉语中有:

1.男子心,海一样深,女人心,一枚针。

2.十个女人九个妒。

3.妇人流水性。

英语中反映女子性格脆弱、情绪多变、泪水轻弹现象的谚语也很常见:

1.Frailty,thy name is woman.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2.Woman is made to weep.女人生来好哭。

3.Glasses and lasses are brittle ware.

少女嫩脆,瓷杯易碎。

4.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en.

冬日的风,女子的心,变幻无踪

5.Women,wind and fortune are ever changing.

女子、风向与命运,翻来覆去无常态。

2.智慧方面

封建文化思想向来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汉语中经常用“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来形容女性没有智慧、愚蠢。英语谚语中也有贬低女性愚昧无知的例子:

1.Long hairs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

2.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梯。

3.A woman’s advice is never to seek.

妇人的建议一文不值。

4.Women in state affairs are like monkeys in glass shops.

女人处理国家大事如同猴子闯入玻璃店摸不着头脑。

四、容貌举止方面

汉语中素有“郎才女貌”之说,一方面,强调女子容貌的重要性,在英语中也有这样的社会价值取向:

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另一方面,诋毁女子美貌的谚语又无处不在。汉语中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类似的谚语还有:

1.美色从来是祸胎。

2.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英语中有不少谚语表达了女子美貌招惹是非的观念:

1.He that has a white horse and a fair wife never wants troubles.

倘若妻俊马骏,一世难得宁静。

2.A fair wife and a frontier castle breed quarrels.

娇妻和城堡都易生纠纷。

3.Beauty provoketh thieves sooner than gold.

美貌比金子更容易引贼上门。

4.Beauty and chastity seldom agree.

貌美女子无贞操。

五、婚姻嫁娶方面

婚姻是文化的一部分。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和沉淀。在婚姻方面,英汉谚语中表现出的歧视女性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此类谚语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女大不中留”

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下:

1.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结冤仇。

2.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3.木大做柱梁,女大做填房。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

1.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

死鱼不能搁,女大不能留。

2.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

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二)再嫁不好

中国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宣扬妇女应 “从一而终”。如果再嫁,必落下不贤惠、不忠贞的名称。

1.再刷无好布,再嫁无好妇。

2.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

英语中也有类似主张女性“从一而终”不能再嫁的谚语:

1.Take heed of a person marked and a widow thrice married.

警惕身长胎记者,当心克死三夫女

六、男尊女卑方面

男尊女卑最初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渐渐地不比男性重要,因而她们本身也就渐渐地受到了忽视,这种忽视发展成为蔑视甚至凌辱,直至最后发展成为盲目的性别崇拜--对男性的崇拜,自然也就意味着对女性的歧视了。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大男子主义都很盛行。

汉语中有俗语称 “九个姑娘不如一个跛腿男儿”,生男是“弄璋之喜”,生女是“弄瓦之喜”,璋瓦相比,贵贱分明(杨青,余祥越2003)。认为女孩理应在家操持家务、围着灶台转,男孩应在外与人体面交际、独撑门面。汉语谚语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

1.沙子打不了墙,女儿养不了娘。

2.女人是朵花,总在灶前爬。男人生得丑,总在外边走。

英语中,宣扬“男尊女卑”思想的谚语也不少:

1.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

金玉女子不抵稻草男儿。

2.A man is a man though he have but a hose on his head.家贫袜当帽,依然男子貌。

此外,封建思想中还有认为女性为祸害者,在汉语中就有“女人是祸水”的谚语,这种思想在英语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1.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atan.

女人是撒旦设下的陷阱。

2.A bad woman is worse than a bad man.

女人变坏比男人变坏更糟糕。

3.There is no devil so bad as a she-devil.

恶魔当中女人最坏。

以上是从六个不同方面对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由此可见,语言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英汉谚语的各个不同方面,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由来已久。

胡天赋(1998).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J].南都学坛(4)。

杨青,余祥越(2003).英语谚语性别歧视探源 [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杨永林(1987).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 [J].外语教学与研究(2)。

猜你喜欢
谚语英汉汉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说说谚语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