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放
(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 52380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针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我国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王守仁 2010b)。根据最新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以下简称《纲要》),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毋庸置疑,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外语能力。在我国,高校外语学习群体庞大,人数近3000万,大多数学生以学习英语为主(王守仁2010b)。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其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素质关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而在 《纲要》(2010)中也突出体现了教师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的高层次要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如何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等诸多要求呢?王守仁(2010a)提出了“复合型大学英语教师”的概念,指出业内人员当具备几种素质,即熟悉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学、语言学习理论、测试学等),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他后来补充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王守仁 2010b)。显而易见,国家、社会、民众对大学英语教师寄予了重托、期望值很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现状又是如何?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几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也限制了该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
首先,职业教育不完全到位。目前从业的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具备英语专业学位,但并非都毕业于师范专业。由于在学生时代主要学习以语言知识和文学为主线的课程,非师范类的英语专业学生对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掌握不足,造成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结果。而对于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没能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有机结合,也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调整适应,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职业环境造成工作压力。根据调查,由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师生比高达1:130(王晔2010),中青年教师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量。在创造性的教学工作畸变成机械劳动的情况下,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对科研知识的更新以及对职业的反思都无暇顾及。
最后,科研功底薄弱造成局限。受学历、职称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许多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逐渐被“磨蚀”**磨蚀(attrition)来自“语言磨蚀”理论,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倪传斌2007)。这里用来反映大学英语教师如长期教授基础外语知识、忽略基本功训练,会造成原有专业水平的下降。。在教师中弥漫着“科研功利观”、“科研无用观”,缺乏“以科研指导教学”的理念。由于未经过科研方法和学术写作的系统训练,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的论文流于经验总结式的泛泛而谈,难以展开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在未经调查或验证的情况下妄自断言揣测,主观主义倾向明显。
虽存在问题,但现实并非悲观。国家的关注和投入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正在产生积极效果,这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良好契机。正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2010b)所说,“2003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广大英语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改革,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有效促进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前景令人振奋,但问题不容回避。“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姚崇),缺乏危机意识往往是最大的危机,外语教师应清醒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瓶颈和困境所在,思考突破的方式与途径。在硬件条件具备、国家政策有利的情况下,如何使我国数以万计的高校外语教师走上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外因尚需通过内因起作用。从业者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而树立外语教学科研工作的正确态度。
在这个互联网广泛覆盖、信息资源爆炸的时代,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如果满足于既有技能和水平,仅传授书本知识,对教学方法不更新、对科研动态不知晓,一切从主观认识出发,就注定难以取得职业发展的长足进步,他的工作是盲目的,是“无的放矢”的。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诉求不同以往,外语教学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教师对这些实际状况都需做周密系统的调查,方可有效开展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理念、过程、策略、评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适应新的发展(李青云2010)。教师则需自觉主动地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以科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工作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基础、实际工作需要以及个人时间,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王晔2010),养成阅读国内外学术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吸取新鲜知识营养的习惯,从而拓宽视野、提升素质。
“理论和实际相分离”的问题在外语教师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理解僵化,谈起来口若悬河,却不知如何融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更多的教师对外语学习的科学原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直觉工作,在教学中遭受挫折便抱怨外部因素,甚至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并处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呢?吴一安认为,一个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吴一安2005)。对教学进行科学的研究,可以使教师对教学的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教育教学中按其规律从事;将研究应用于教学,可促使研究者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贾爱武2005)。简言之,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依据、指引方向;教学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是后者的生长土壤。
事实上,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并不缺乏实际经验,缺的是科学理论的武装。从业者首先应培养正确的科研意识,积极学习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与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用理论检验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有许多教师表示,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早有相关研究,如果学习过这些理论,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吕乐2007)。学习理论和实施研究无疑是艰苦的,但教学工作会因此而走上正确的轨道,教师本身也会在钻研的过程中体会“学无止境”的乐趣,因为科学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成为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每年,国家教育部都会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诸多院校开办各种主题的外语教师研修班(王守仁 2010a),目的就在于以此为广大渴学而又不得法的教师提供理论充电的机会。大学英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此类机会,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必能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先进科学理论结合起来,成为集研究者和教学者为一身的高层次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学人员的发展趋势。
“实事求是”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更代表了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高校外语教师肩负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责任,无论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还是潜心探索、突破攻坚,都需要严守“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现实中迷失,才能克服各种诱惑和干扰、走上健康的职业发展道路。具体来讲,“科学的自我反思”非常重要。教学工作的自我反思,指教师通过内容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再认识(王晔 2010)。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点以及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分析,这有助于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之后,教师应反思回想教学过程,思考成败之处及其原因,这有助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科研工作更是如此,对既有文献的反思能够理清学科研究发展脉络,培养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研究进程中不断的反思有利于调整思路、避免误判,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研究之后,反思的作用更加宝贵,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同时指明后续研究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细化了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在国家战略对外语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新要求的背景下,作为全国众多大学英语教师中的一员,笔者深刻体会到肩负的重任和面临的挑战。在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明确了前进方向之后,“行动”便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外语学习群体,能够作为教学者和研究者对这一群体进行辅助和引导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会积极更新观念、培养本领,使这一职业发展蓬勃向前迈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2011-01-3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贾爱武(2005).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J].外语界(1)。
李青云(2010).论大学英语数师职业素养的在职发展途径 [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5)。
吕乐,戴炜华(2007).教学研究: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 [J].外语界(4)。
倪传斌(2007).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 [J].外国语(1)。
王守仁(2010).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
王守仁(201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J].外语界(5)。
王晔(2010).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成人教育(8)。
吴一安(2005).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3)。
姚崇(1986).夜渡江.全唐诗(卷64-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