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青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因为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病,而且又喜欢肝脏的病毒,因此又被称为嗜肝病毒。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1]。中国是世界上患病毒性肝炎患者人数做多的国家,大约有1.2亿人以上携带乙肝病毒,约占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3。目前患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高达2000万人;目前,我国没年新增病毒性肝炎患者约50万人,每年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高达28万左右。为此,有必要谈谈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目前,肝炎病毒根据病原学诊断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庚、TTV七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和TTV病毒的致病性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尽管1993年国际肝炎会议上就已有不少学者报道了己型肝炎和HFV的研究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乙型肝炎病毒的分离尚未成功,故不做单独分类。除了肝炎病毒外,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ECHO)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有:乏力、全身倦怠,厌食、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在某些情况下,严重的病人有时会有低热,黄疸,一些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成为慢性肝病,少数人发展成重症肝炎。患者出现黄疸,应及时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外面饮食,消化道传播)。从粪到口的传播途径是甲型肝炎型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被甲肝病人大便污染的水、食物等,未经彻底消毒被人饮食,如不洁食物以及喝生水等途径很容易感染,或者手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再吃进嘴里,造成甲肝的暴发流行。
乙肝的传播途径比较多,一是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二是医源性感染;三是母婴传播;四是性接触传播;五是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要针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加强水源保护管理、净化消毒饮用水;加大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做好垃圾粪便的处理工作等,彻底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染源。
1.病毒性肝炎传染源的管理: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早期要有隔离措施。隔离病人暂时不要与其他人接触,休息独居治疗。肝炎病人应自觉隔离,防止肝炎的传播和蔓延。如果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不能住院,医生应根据严格的隔离制度和治疗方案在家进行必要的治疗。隔离从发病之日起一般为3周,对不能确定发病准确时间的,应按确诊之日算起。管理传染源,一要保证患者和健康人不同床睡觉,衣服和被褥严格分开并消毒。二是患者碗筷、盆、毛巾等生活用具与健康人分开使用;患者的剩饭剩菜直接倒掉,入口的食品和香烟等也不能穿插使用。三是患者的物品,如笔墨文具、书籍、玩具等物品也不能转借他人,传借他人前必须做消毒处理。四是患者在患病期间不要去公共场所,更不能去饭店、小吃部吃饭;服务行业的食具、餐具应该有消毒制度,切断病从口入。五是对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要观察45天,观察无病症正常方可认为是正常健康者。
2.切断病毒性肝炎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切断病毒性肝炎传染源的传播途径,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搞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坚持用流动水;共用餐具要消毒,集体场合用餐实行分餐制;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避免交叉感染。二是严格遵守医学隔离制度,不借用他人生活用具,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输液器,非必要时不输血,输血时严格筛选。三是落实消毒制度措施,消灭传染源。肝炎患者诊断后,患者家人要对患者居住的卧室和使用过的家具、物品、用具彻底的消毒;对接触过患者身体部位的手要用乙酸进行浸泡清洗;患者的被褥、衣物以及化验单和钱币银行卡等要用乙烷消毒6个小时以上。
3.做好免疫防疫工作,保护好易感人群:一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防止接触性甲型肝炎的传播,注射越早越好。二是对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患病,通过免疫跟踪调查统计证实,注射过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下一代乙肝的人群百分比明显减少。因此,积极做好免疫预防工作是有效防御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
1 张晶,苏意娟.门诊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93-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