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俊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正视与引导
——正确对待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
董 俊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实现与国际接轨,中西文化交流愈加广泛与频繁,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大量涌入,多元信仰的趋势日趋显现。近年来,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有所增加,特别是大学生基督教徒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拟透过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现象,剖析大学生信教的诱因,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基督教;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西文化交流愈加广泛与频繁,包括宗教在内的多种意识形态大量涌入,使正在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应接不暇。据了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所增加,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更是在大学生中拥有一批追随者,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基督教传播为例,正确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探索这一问题的对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而产生的一种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释宗教本质时说道:“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由此可见,宗教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产生了原始宗教,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意识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成熟为宗教信仰。
据相关数据统计,相对于其他宗教,基督教近年来在高校传播的范围较为广泛。选取基督教为对象,通过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问题的研究,进而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人类的世俗信仰,是针对宗教信仰而言,除宗教信仰外的政治信仰、哲学信仰、社会信仰等都应归入世俗信仰之列。”[2]大学生基督教徒的递增,说明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信仰的过程中,在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之间选择了前者、在各大宗教之间选择了基督教,加之一些大学生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兴趣和对教会活动的好奇,使大学生“基督教热”现象有所凸显。
1.大学生基督教徒。大学生基督教徒的信教途径各不相同,家族性信教、受朋友影响、被传教、工作生活的压力、个人不幸经历、寻求情感依靠、崇尚基督教精神等都可以使大学生走上信教之路。大学生信教的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大学生用自律的方式自行学习圣经和做祷告、忏悔,这些大学生几乎不参与教堂组织的教会活动。而个别大学生基督教徒却积极地参与教会活动,定期参加“团契”,主动为教会募捐,将承担教会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
2.大学生“望教者”。“望教者”顾名思义,代表的是一些对基督教感兴趣但并未成为真正的信徒、只停留在观望状态的人。近年来,圣诞节这一西方最重视的节日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可,各基督教堂也在圣诞前夜举办弥撒、教友聚会、圣诞晚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与。基督教也与一些时尚元素相结合,比如带有十字架吊坠的项链、圣诞图案的服饰等,这些都与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相契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望教者”在好奇心过后,最终还是会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
3.基督教文化的“追随者”。《圣经》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与基督教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建筑等,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正在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基督教教义中的天堂地狱说,对年轻人来说充满神秘感,激发了大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促使他们成为基督教文化的“追随者”。但是,像这样的“追随者”他们大多是仅仅对基督教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本身并不是基督教徒,这些大学生更多的是对基督教的理论涉猎和研究。
笔者认为,大学生“基督教热”的产生与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基督教本身的性质都有关系。
1.情感需要是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部分的信教大学生由于升入大学以后独自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当生活遇到困难、出现情感问题且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试图在信仰宗教过程中寻找慰藉,实现自我救赎。几乎所有“半路出家”的大学生在信教原因上都有这一共同之处。因此,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关键点,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伸出援助之手,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见实效的重要环节。
2.来自基督教家庭的大学生教徒。在20世纪80年代“基督教热”兴起的最初,我国的基督教徒主要都是老人,并且知识水平较低的人居多,但是经过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基督教教徒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人、文化层次高的人比例上升,而且一些基督教家族逐渐形成。在大学生基督教徒中,一部分是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而皈依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在这些大学生基督教徒的心里根深蒂固。
3.对基督教的好奇心理与青年叛逆心态。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有着强烈的张扬个性、特立独行的愿望,他们内心愿意探寻未知的东西,不愿意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如果身边具备了接触基督教的媒介,很容易被基督教的神秘吸引力所虏获。
4.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使许多人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学会放眼世界,接受各种思潮的洗礼。“苏东巨变”等国际形势带给国人的是激烈的思想冲击,一些人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信仰危机”。这一思想空缺急需填补,一部分人由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向往,而开始与西方人一样产生了基督教崇拜。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5.基督教自身原因和信教者的行为感染。作为基督教正式经典的《圣经》是一部集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文献;基督教的“信、望、爱”三大美德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进步有正面作用;取材于《旧约》故事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巴黎圣母院等是举世闻名的基督教经典艺术作品。这些对于心境单纯、追求真善美、迫切想了解世界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外,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皈依基督教也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容易产生效仿心理,而教会平等、自由、宁静的氛围,虔诚基督徒的社会善举,都会成为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助推剂。
1.正确对待大学生信教问题。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对于大学生信教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已成为宗教信徒的大学生,我们要通过团结他们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只要以尊重的态度团结广大信教大学生,就能够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发挥宗教界人士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不信教大学生,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同时要防止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性,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2.独立人格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突然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一些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一时无法独自处理生活上的困难,又不能随时向家长和老师求教,在情感上失去了“拐杖”,于是转而去依赖神的帮助,本来已经迷失的心灵在神那里获得了归属感,这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路历程。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会他们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迅速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完成个人适应能力的储备和转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3.引领学生寻找信仰,避免“信仰真空”。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空前进步,使传统信仰与社会进步的步调相比显得相对缓慢和滞后,人们一方面积极地追求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却承受着精神上的空虚,大学生也难免受这样风气的影响,成为“信仰真空”的一代。真正的信仰是生活的最终目标,是人生每一阶段奋斗目标的集合。大学生应该有崇高的信仰,明确的理想,只有弄清了努力的方向,明白为“什么”而奋斗,才能认真对待大学生活,珍惜学习的每一刻。因此,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寻找崇高信仰,这种信仰是远高于“自己”的一种理想,与信仰连接的每一步都是现实的成功,是客观存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找到人生的真谛。
4.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时代在进步,学生也在进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已经收效甚微,急需融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新颖内容。我们应打破常规,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灵活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摆脱单纯的说教,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强调体验式教育,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教育融入学生心中。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311.
[2]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24.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1)04-0056-02
2011-03-06
董俊,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团委书记兼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2010年度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科研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