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勇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是传染病防治的一项基础工作,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疫情信息是国家和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及策略的重要依据[1]。随着《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方法》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特别是经历了抗击“非典”战役以来,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报告日趋及时。院内自查监督机制健全,科内漏报传染病能够通过院内自查监控,堵住传染病漏报的问题。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医院日常传染病疫情报告方法仍沿用20世纪60~70年代的模式,存在着体制、方法、程序及其他诸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现就基层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相应对策。
1.临床医师法制观念淡薄,对传染病报告存在消极心理。医师出门诊时,通常患者就诊量大,时间紧,一旦遇到诊断传染病时,填写传染病卡信息量大、很费时间,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地址等诸多因素,导致某些医师为了避免麻烦,而将传染病改写为非传统病或慢性传染病。
2.临床医师重临床、重科研,对传染病报卡相对重视不够。主要表现:①带教医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忽略传染病应如何上报,导致进修医师和新入院的毕业生缺乏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进入临床后有科内漏报传染病现象。②虽然每年市、区级继续教育活动中都包含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报告等相关内容,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只是流于形式,临床医师很少参加,所以宣传的覆盖面小,深度、广度不够,导致部分科主任、专家、医生对该法律的主要内容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执行有漏洞。
3.患者姓名、地址等信息不实。这一现象多见于性病及结核卡,给结核访视、转诊带来不便。某些性病如梅毒、淋病等,患者,就诊时多用假姓名、假地址,存在一人多个姓名就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报告艾滋病,血样检测需要三级筛选,HIV阳性病人需要现场流行病调查。由于患者不肯提供地址,致使有的病人不能报告。
4.传染病疫情管理方式存在不足。目前疾病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处理,主要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2]。疾病控制机构往往仅从疫情处理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行政措施,要求被管理者执行,而忽视这些措施给被管理者带来的困难和不可操作性。例如:结核病、艾滋病、梅毒、淋病的实验室培养结果周期长,阳性结果出来后,外地患者可能只打电话询问结果或要求邮寄化验单,在当地就诊,又因为患者顾虑疾病对本人、家庭、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提供地址,给医院传染病报告带来困难。再如:出现疑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的患者,疾病控制机构要求患者入院隔离治疗,患者因为经费问题一定要回家隔离治疗,医院服务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不能强制病人住院,使医患矛盾增加。
5.报告方法滞后。目前大部分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仍沿用传统的逐级传报方式,信息由门诊、病区、实验室的医务人员手工书写传染病报告卡,工作量大,效率低,手段落后,过程繁琐,中间环节多,传输周期长,信息失真多,使传递时限较法定时限滞后[3]。
1.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建立起公共卫生执法体系。卫生执法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4]。国家政府应设立卫生执法机构,遵循政事分开、依法行政、综合执法、严格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发展和依法行政相适应的主体明确、体制畅通、结构合理、职能完善、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确、执法有力的卫生执法机构。规范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避免重复交叉执法;加强对卫生监督人员的教育,提高卫生执法队伍的政治、法律、业务素质,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在全国形成上下统一,垂直管理的卫生综合新体系。使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在二十一世纪中逐渐形成连贯、科学、实用、系统、规范、易操作的管理模式[5]。
2.加大传染病宣传教育力度,实行全员培训,坚持经常性教育。建议各级领导要加强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对新入院医生、进修生、研究生等疫情报告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传染病报告的自觉性,增强法律意识,杜绝法定传染病的漏报[6]。加强对全社会进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要想更好的执行,就要更好的学法、懂法,加大管理力度,保证传染病防治法全面准确的贯彻与实施。加强监督管理,尊重院部质控人员的职责与职权,加大医院漏报传染病的处罚力度,传染病漏报必须与医护人员的责、权、利挂钩,传染病报告评价结果要作为个人奖励、晋级、工资浮动和再聘用的主要依据,必要时可实行单项否决。
3.探索新的报告方式。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已渗透到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的各个领域,探索适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新型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已势在必行[7]。尽早实现医院传染病疫情与区、市疾病控制中心连点成网,通过网络进行传染病个案报告及传染病个案通知管理,进行疫情情况的双项传输,改变以往传染病传统的填卡到疾控中心报病模式[8]。使传染病疫情信息的传输质量不断提高,疫情报告时间不断缩短,疾病预防控制的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和重大灾害的应急、应变指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对疾病发生、流行的应对能力,最终使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得到根本的改善。呼呈全社会看病就诊用身份证登记真实姓名,使疫情报告更趋真实、准确、及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患者的社会保障系统,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对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对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医务人员应做到认识到位、投入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为各类病人及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良好的就医工作环境,为医院周边的居民提供洁净的生活环境,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李超群,邹陪斧,魏巍.综合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2):721-722.
2 汪永良.疫情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4(19):317-318.
3 赵艳艳,王宏进,杨欣.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2):133-134.
4 刘世明,温安龙.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2(19):105-106.
5 刘东升,罗智江.影响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的因素和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1):29-30.
6 白俊梅,信振江,宋爱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刊,2009,44(7):48-49.
7 马家奇.21世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冲击[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3(19):245-246.
8 张翔,刘云,张卫红.传染病疫情报告运用医院信息系统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