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淼
1910年Dale等首先从霉菌麦角中取得组胺从而证实了它的存在,以后逐渐认识到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尤其是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它存在于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临床上许多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生都和组胺的释放有关。
抗组胺药主要包括H1受体阻滞剂和H2受体阻滞剂,H1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变应性皮肤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H1受体阻滞剂。组胺受体分布于多种组织,目前发现组胺受体(Histaminic Receptor,HR)有三种亚型,即 H1型受体(H1R),H2型受体(H2R),和 H3型受体(H3R)。H1R主要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毛细血管壁,与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H2R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分泌腺,血管平滑肌,肥大细胞及嗜硷性粒细胞中。与消化性溃疡及某些变态反应有关。H3R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组胺能神经元末梢,其功能尚不明确。
组胺的药理作用主要有:(1)组胺能使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2)刺激H2受体引起胃液,唾液等外分泌腺分泌增多。(3)组胺刺激感觉神经终末H1受体发生疼痛或瘙痒,刺激自主神经节后纤维H1受体,释放儿茶酚胺或乙酰胆碱(4)刺激H1受体引起平滑肌收缩,刺激H2受体则引起平滑肌舒张。
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在低浓度时能够竞争性阻滞组胺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显示出抗过敏作用,有些第二代抗组胺药在高浓度时还显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1]。大多数H1受体拮抗剂与H1受体结合是可逆的,但有些第二代抗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后不易分离。同时抗组胺药可干扰炎性介质从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释放,还可作用于白三烯,前列腺素。或产生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而抑制变态反应。
根据化学结构,起效速度,药代动力学特点,对H1受体选择性和镇静作用的有无,分为第一代受体拮抗剂和第二代受体拮抗剂。
80年代以前开发的抗组胺药为第一代,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以下特点(1)中枢抑制作用,令患者产生嗜睡镇静作用。(2)H1受体选择性差,部分品种还有较弱的抗胆碱能作用和α受体阻断及局麻作用。(3)作用时间短须每天多次服药。上述副作用尤其是中枢抑制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常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异丙嗪、异丁嗪、多塞平等。
80年代以后开发出新一带抗组胺药即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相比(1)其分子量大,有一条长的侧链,脂溶性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副反应小。(2)H1受体选择性强,(3)患者顺应性好,由于具有以上三项优点,第二代抗组胺药很快就占据了抗组胺药绝大部分市场但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中仍有一些药物如西替利嗪有中枢不良反应,阿斯咪唑,氮卓斯汀刺激食欲引起体重增加,特非那定,阿斯咪唑诱发心脏毒性反应。目前以进入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主要有: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波斯汀,曲普利定,咪唑斯汀等。
H1受体阻滞剂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但也适用于Ⅱ-Ⅳ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皮肤病[2]。(1)治疗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一般安太乐、去氯羟嗪效果比较好;冷性荨麻疹赛庚定、安太乐效果比较好;日光性荨麻疹多选择用扑尔敏、安太乐;皮肤划痕征多用安太乐、去氯羟嗪。(2)对接触性皮炎,尤其是急性期,有明显的止痒作用,但并不影响疾病的进程。(3)对神经性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扁平台藓,虫咬皮炎,食物过敏等所引起的瘙痒有较好的镇静止痒作用,对异位性皮炎患者使用H1受体拮抗剂,有较显著的缓解瘙痒作用,并使皮损改善。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等具有脂溶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其突出的副作用是镇静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分子一般都较大,有一条长侧链,脂溶性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几无中枢镇经作用,但在大样本患者的观察中,西替利嗪的嗜睡率超过10%,故FDA已把西替利嗪定为第一代抗组胺药。
特非那定和阿斯咪唑等抗组胺药。产生心脏毒性的机制与阻断心肌K离子通道,延长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有关。阻断了K离子通道,抑制了K离子外流,可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和复极化的延长。复极时间延长可使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之后易于产生除极活动,可产生折返,或引起末期复极的异常,从而导致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3]。
第一代抗组胺药应用时间长,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对孕妇是比较安全的,密歇根医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怀孕头三个月服用扑尔敏(B)与新生儿出生缺陷并无相关性。但哌嗪类如羟嗪(C)、氯环力嗪(C)等可致动物畸胎,禁用于初期妊娠者。第二代抗组胺药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致畸作用观察不充分,应用此类药物时要慎重。其中,西替利嗪和氯雷它定是仅有的被FDA定为B级的药物。
主要发生在第一代H1受体阻滞剂,第二代H1受体阻滞剂,发生口干的频率与安慰剂组无区别,胃肠作用可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药物如赛庚啶,可引起食欲增加,长期应用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偶可引起药疹;个别药物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及贫血;吩噻嗪类的异丙嗪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由于第一代及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有镇静嗜睡作用,故不适用于高空作业人员,及司机,机器操作员等须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员[4]。因抗胆碱能受体而使瞳孔扩大,慎用于青光眼,(禁用赛庚啶)2为避免心脏毒性的发生,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时,应避免超量长期服用,避免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药物,以及抑制肝脏细胞色素酶P450系统的药物,慎用于原有心脏病特别是心律不齐的患者,和肝功能不良患者。3抗组胺药与其他药物一样,也存在个体差异和耐药问题,因此要随时注意观察疗效,对那些用药期间疗效逐渐减弱和疗效反应低于常人的患者,要及时更换别种药物。
参考资料
1 李建成,关艳娟,韩培红.抗组胺药及其不良反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116-118.
2 赵力学,王满.抗组胺药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99.
3 王平,张玉环.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心脏毒性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76-77.
4 张罗,韩德民,顾之燕.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二):安全性和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