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霞
慢性咳嗽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易误诊误治,常常成为困扰儿科医师的难题[1]。为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现将我院2005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诊治的60例儿童慢性咳嗽病例报告如下:
1.病例选择:本组共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3~14岁,平均(6.5±1.6)岁,病程1个月 ~3年,平均(13.5±4.3)个月。病例入选标准:①咳嗽症状持续3周以上。②咳嗽为唯一症状。③既往无引起咳嗽的慢性呼吸系统的疾病史。④就诊前至少经两次以上医疗单位诊治,因结果未明或疗效欠佳而再诊。
2.诊断步骤:①详细采集病史:包括咳嗽的诱因、时间和频度、特点和性质,痰量和类型、伴随症状,用药史等。②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查心、肺、鼻咽、喉、食管和胃肠功能。③辅助检查和诊断性治疗: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计数、痰和(或)鼻咽分泌物细胞学检查、鼻窦X线片、胸部X线片、食管钡透、肺部CT、五官科检查、诊断性治疗等。
3.治疗:对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后之病例,大多无须治疗,个别症状严重者,给予非那根口服治疗。对鼻后滴漏综合症(包括慢性咽炎、慢性鼻窦炎、变异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病例,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慢性扁桃体炎给予扁桃体切除术,慢性鼻窦炎给予敏感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变异性鼻炎给予抗组胺药或鼻用皮质激素。咳嗽变异性哮喘给予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异物行支气管镜检术取出。胃-食道反流综合症给予胃肠动力剂和抑酸剂治疗。
1.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60例慢性咳嗽病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后7例(占11.66%),慢性鼻窦炎11例(占18.33%),慢性咽炎 2 例(占 3.33%),变异性鼻炎4例(占6.67%)慢性扁桃体炎3例(占5.0%),咳嗽变异性哮喘 18 例(占 30.0%),胃一食道反流综合症11例(占18.33%),支气管异物2例(占3.33%),药物性咳嗽 2 例(占3.33%)。
2.治疗转归:所有患儿经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后咳嗽症状均得到治愈或明显缓解。
慢性咳嗽是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习惯上通常将持续时间超过3周、无明显肺疾病证据的咳嗽称为慢性咳嗽[2]。慢性咳嗽仅是症状,并非诊断的终点,必须积极寻找病因。能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当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等脏器由于物理化学或过敏因素刺激发生炎症、淤血、以及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和精神因素均可引起咳嗽[3]。
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中90%以上由鼻后滴漏、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道反流综合症引起,有报道儿童慢性咳嗽由以上三种原因引起的比例占23%、32%、15%和本组病例所占的比例基本相符[4]。慢性咳嗽的原因除呼吸系统以外还包括消化系统、耳、鼻、咽喉系统的疾病。各种疾病治疗迥异,所以我们在确定咳嗽病因过程中必须开阔思路,冲破各种习惯思维的局限,应将鉴别诊断放在首位,综合分析判断,以防误诊误治。儿童鼻窦炎以化脓性炎症多见,变态反应性炎症次之[5]。变态反应性炎症不仅是慢性鼻窦炎的常见病因,还累及气管、支气管,造成气道高反应性,常伴有变应性疾病、哮喘和慢性中耳炎等。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儿童鼻窦炎十分重要。胃-食道反流综合症常伴有恶心、呕吐、夜间咳嗽加重等症状,从而使病情迁延不愈[6]。在基层医院食管pH监测有困难,故建议在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时,如常规抗炎治疗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可试用加用抗反流药物。另外在临床工作中,遇顽固性咳嗽的患儿,尤其对以夜间咳嗽为主者,尽管没有症状也要想到此病诊断的可能性,可进行食管钡餐X线检查,针对性治疗后咳嗽改善等为依据。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有条件行肺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对于无条件或患儿不配合,可行诊断性治疗[7]。但因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抗过敏作用,支气管扩张剂对鼻后滴漏、支气管炎均有治疗和缓解咳嗽的作用。应注意鉴别、排除。
当前,国内对儿童慢性咳嗽的研究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尚缺乏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资料及诊断与治疗标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儿科的特点,必将制定出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指南,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1 李善秀.儿童慢性咳嗽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3):410-411.
2 何权赢.慢性咳嗽的诊断[J].中国医刊,2004,39(1):10-11.
3 罗会萍.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17-118.
4 段桂林.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91-91.
5 陈小友,顾伟中.儿童慢性咳嗽与鼻窦炎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489.
6 周名秀,邓力,李瑞琼.儿童慢性咳嗽与胃食管返流关系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76.
7 俞森洋,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