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琴
(仰恩大学 体育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014)
民族传统体育在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参与价值研究
吴月琴
(仰恩大学 体育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014)
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材的必要途径.目前素质教育正在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在民办高校这样的比较特殊的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的开展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具有深厚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质出发,探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民办高校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民族传统体育;民办高校;素质教育
1997年以来,素质教育已经历了风风雨雨十个年头.高校教育已确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创新人才”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为此,如何提高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工作需要的人才,这是摆在高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了东方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即竞争中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情溢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富于观赏而精神气质追求高尚.如西周的“以射观其德”“、以舞观其礼”;孔子提倡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等,这正是东方文明之道德观、伦理观与审美观在民族传统体育上的鲜明反映.本课题通过对中华民族民族体育的研究分析,探寻民办高校体育教育开展的民族体育的参与价值,研究如何使用中国民族体育成为民办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掌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体育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材提供有益的参考.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宝库.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多种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摔跤、毽球、放风筝、歌舞类等.我们可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分为无形和有形两大部分.所谓无形内涵,即指民族传统体育所负载的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所谓有形内涵,即是指直接构成民族传统体育外在形态的技术和动作.大致说来,前者隐藏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背后,需要人们去用心领会和捕捉;后者则直接展现在民族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是同时并存的,不能截然分开,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有些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也逐步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民族传统体育,隶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之邦”伦理型文化特点的典型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风骨、气势、灵性、神韵、俊逸、婉约、豪放、意境,中国古典伦理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道、天人合一等等,无不渗透到传统体育之中,并强烈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民族特点、民族思想感情、民族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
为了将一名普通学生塑造成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但仅仅具备专业知识的民办高校学生只能成为一名操作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技术人员.教育专家就人才培养曾指出:“专业教育仅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活和发展的一方面基础,另一方面的基础就是非专业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因此,民办高校应避免强专业性教育模式带来的人才培养缺陷,应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今天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由理想、品德、动机、兴趣等要素所构成的人文素质,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情趣的基本内涵.而民族传统体育之中,恰好拥有众多的有待开发和利用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几千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之旅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早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谐天人关系、点缀和丰富生活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和表达方式.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参与到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可以让充分弥补其专业模式带来的人才培养缺陷,使他们学好过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能受到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从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品格修养.
随着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纳入国家法定假期,开展民族体育有了理论依据和习得的机会.来自民族民间的体育活动是生成本土课程的动脉,我们选择其中的跳绳、跳皮筋、跳竹竿、踢毽子、打口袋、拔河、珍珠球多个鲜活运动项目生成教材,不仅能发展走、跑、跳、投、掷等大肌肉活动,还可以发展钻、爬、躲闪等手脚小肌肉群和手眼的协调配合.从这些民族起源的草根文化变成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体育真正赋予了生命活动的体验,这种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最佳方式应当采取参与式和主体活动式,促进学生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从心理角度上讲,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也是学生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对某一项运动产生兴趣,首要条件是喜欢这项运动,对该运动有一定兴趣;其次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基本能够控制该项运动,不断从运动中获得成功与愉快的体验.这也是终生体育形成规律,即兴趣——爱好——主动参与——终身体育.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多种运动技能和生活化的经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其能自主投入到运动中去,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这里的思想品质主要是指当代民办高校学生应具有的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一贯强调内外兼修并蓄,主张阴阳调和统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使其在思想上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各种传统文化思想,含义之深奥、宽广难以估量至今仍有强大作用力,让人们在不经意中依照规则游戏、在游戏中互动,逐渐在体育运动中融合、融洽而最终晓礼仪,明道德.譬如,我国各类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经过了几千年演化,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形成各种流派.通过教学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武术民族性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热情.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这些有利于民族发展兴旺的内容,对民办高校学生的体育、德育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民办高校学生因为其专业需要,其智力和个性修养等方面要求比一般院校要求更高.传统体育对促进大脑发育,提升智力水平,提高大脑记忆力、思维能力很有实效,并且尤其能促进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目前较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太极拳”、“推手”、“木兰拳”、“导引”、“摔跤”等,具有多样和多变、动与静、个别与共同等特征,结合适当教法可充分反映出民族体育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逐渐使人反应敏捷,观察判断准确,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除此以外,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为是集体项目,他需要个体与集体的互动,这将教会学生们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包括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每一轮课程改革都在转化中把健身教材简单化,才能被大家接受.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正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运动趣味性强、形式活泼,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它的多样灵活性正是我们体育教师所期盼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学校补充体育锻炼内容,还可以成为追求健康人生、快乐生活的媒介,因此,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民办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可以尝试着走新文化路线,提高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并在宣传过程中强调其娱乐性、艺术性,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接触民族体育,使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为我国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1〕高谊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姜娟,胡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
〔3〕陈开燕,杨琴珍.体育教学对人格的塑造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2,(1).
〔4〕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
〔5〕刘峰.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5,(10).
〔6〕周永志.民办高校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G804
A
1673-260X(2011)12-0093-02
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JA102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