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及其对策

2011-08-15 00:54赵琴琴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不端科研院所导师

赵琴琴

(西南石油大学 研究生部,成都 610500)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作为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1]而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繁发生,将在某种程度上挫伤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甚至会延缓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所以,研究生学术不端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1 学术不端的主要现象及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的:抄袭、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等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在2009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部分研究生从网上搜索相关论文采用“复制”加“粘贴”的方法拼凑论文,并故意隐藏学术观点的来源,将拼凑的论文转化为自己的成果。

2)未参与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中署名。表现为个别研究生不愿下功夫研究,又希望自己的论文具有一定质量,花钱雇人代写论文;以及导师和学生间、同学间论文相互挂名。

3)编造、篡改实验数据。为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修改实验数据。其后果不但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更为严重的是培养单位无法正确评估学生的真实科研水平,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阻碍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内外因分析

从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发生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它不单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问题,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在学术领域的延伸。社会大环境是外因,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内因。第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其所提供的教育、培养必须通过研究生自身的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所以在这对矛盾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外因,研究生自身是内因。综上所述,社会大环境为外因;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次内因;研究生自身为内因。

2.1 外因——社会大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目前处于较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规范没有及时地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以及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大,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离正轨,加之部分媒体的导向上发生偏差,便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延伸到学术领域,就表现为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为:1)部分政府官员、国企领导干部及企业家利用权力、金钱进行学历寻租[2];2)部分私人及中介机构提供论文代写服务;3)众多期刊杂志通过索取“版面费”盈利,为充分发挥版面的经济价值,从而降低论文质量的要求等。这些不良之风会让不够成熟、没有长远眼光的研究生产生浮躁情绪,然而做学问,特别是在做纵向理论层面的研究时,过程是枯燥的,没有平和的心态及“坐得板凳十年冷”的精神难以在学术领域取得一定的建树。

2.2 次内因——高校、科研院所

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在研究生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下从导师的指导、示范、监督作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监管手段、监督机制和惩治措施3方面分析:

1)导师的指导、示范、监督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应是精神导师,通过平日对研究生们的教学及科研中的共事,将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多,“批量生产”使导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减少,加上目前高校教师压力增大,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还要面对各种考核评估,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较易忽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指导。另外,由于导师遴选、聘任制度等仍不完善,缺乏对导师思想品德方面的考察,且监督不严,个别导师的学术道德素养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科研的不严谨态度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2)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学术不端行为从主观故意的角度区分,可分为故意学术不端和非故意学术不端[3]。所谓故意学术不端,是指清楚相关学术规定,明知故犯,除违反学术规范外,还违反了学术道德,例如捏造、篡改数据、论文代写、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署名等行为。所谓非故意学术不端,是指由于对相关学术规定不了解,导致研究方法不当、文献检索不科学、引文不规范等行为。所以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在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素养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未将这两项教育纳入必修课,重视程度不够。

3)学术监管机制

目前,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存在3方面的问题:在监管手段方面,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不科学,制度内容笼统,不易操作。监督方式方面,目前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责任大部分高校是通过学术委员会“落”在研究生院(部)上,但通常一个高校研究生有几千人,而研究生院(部)工作人员仅十几人,如此大的数量悬殊,结果可想而知[4]。处罚力度方面,一些高校不严格执行监督管理规定。导师为维护其声誉,少有曝光其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另外,由于学术不端会影响高校排名,所以学校为维护其形象也往往令其修改了事。约束机制的弱化造成了姑息养奸的恶果,在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端的不良风气。

2.3 内因——研究生自身

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还在研究生自身。主要表现为:1)学术规范意识淡漠,表现为不了解相关学术规定,在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等方面不科学,记录实验数据随意性大,引用他人观点、数据不加注等。2)功利心驱使,在研究生的评奖评优中,学术成果占很大权重,一些研究生正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通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篡改实验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表更多的文章,以期获得奖励。3)对自身低要求,由于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毕业或授予学位有学术成果方面的要求,部分研究生读研只为了文凭,对于论文撰写只求应付了事,不愿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往往通过抄袭、剽窃等方式,更有甚者请人代写论文,此类情况在在职研究生身上更多见。

3 解决研究生不端学术行为的对策

3.1 解决外部矛盾——规范媒体导向,营造健康学术氛围

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应积极利用媒体,规范媒体宣传导向。人类社会目前已发展到信息社会,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不全是,甚至只有一小部分信息是通过实际的生活所获取的,而大部分信息则是通过媒体传播给我们的,我们以为自己认识的是真实的世界,但其实只是镜像中的世界,是经过媒体过滤过的世界,所以社会风气的形成,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对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报道,媒体有义务将丑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但这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媒体切忌因为学术不端行为是社会热点就大挖特挖,让导致受众形成错误的观念,而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对负面信息的披露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起到警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正面言论加强学术道德的正面引导,例如宣传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为广大研究生树立崇高的榜样,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

3.2 解决次内部矛盾——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强管理,规范学术行为

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导师的作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学术监管机制3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2.1 确保导师的示范、指导、监督作用

导师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对导师自身素质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能力易于考察,而学术道德的高低则似乎不易量化,这就要求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通过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甄别来衡量其学术道德水准;另外,建立奖惩制度、淘汰制度,加强对导师的动态评估,也是确保导师维持学术道德较高水准的必要措施。然而制度是外因,内因作用大于外因,导师自我修养的提高更为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的导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钦佩,引导学生用踏实的生活态度做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学问,在加强对学生学术行为示范、指导、监督的同时更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熏陶学生。此外,还必须严格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导师的时间、精力上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质量。

3.2.2 重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学术道德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在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5]。学术道德源于思想道德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在《北大批判》中薛涌讲,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在于培养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品性,培养学生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6]。成功的研究生教育不能忽视道德的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品性,能主动抵制社会浮躁的情绪,保持一颗积极且踏实的心态做学问。另外,学术道德有其特殊性,还必须了解知识产权方面法律法规。所以,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开设例如学术伦理、知识产权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有意识、有能力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非故意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多是由于对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所造成的,为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在加强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受到研究生们的欢迎,并收到一定的成效。所以,应建立学术规范的普适型课程和根据学科特点开设的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为研究生们讲授方法论、学术规范、论文写作、发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7]。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奠定基础。

3.2.3 完善学术监管机制

完善学术监管机制,从制度上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1)尊重学科研究规律,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及教育层次、培养流程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学术规范细则和评价机制,制度内容要细化、易于操作。2)建立“研究生院(部)培养办—研究生所学专业的院系—导师”信息畅通且完善的学术监督系统,完善全民监督的举报制度。3)为学术监督及自查提供工具,推广ROST反剽窃系统(学术不端行为监测系统)的使用。ROST反剽窃系统主要通过监测字符重合数量和文字复制比,判断轻度句子抄袭、句子抄袭、轻度段落抄袭、段落抄袭及整体抄袭5类,并对疑似剽窃的论文形成报告单。目前全国已超过20所高校在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手段。4)加大处罚力度,切实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让处罚起到震慑作用。并建立诚信档案系统,将学术不端行为如实记录入诚信档案,影响到个人就业、贷款等生活的各方面,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当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研究生们出于理性,规范学术行为。

3.3 解决内部矛盾——研究生严格自律,完善自我

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研究生严格自律,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研究生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都会影响其科研探索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会对科学产生坚定的信仰,自觉地抵制外部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在科学研究中务实求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果。其次应熟悉学术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的相关规定和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学道德规范,并在学术行为中自觉严格遵守。还应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生应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怀着对科学坚定的信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减少或杜绝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培养研究生自律精神。社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确保导师充分发挥的示范、指导、监督作用;完善学术监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媒体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踏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以求真务实、潜心研究、严谨治学为荣,以弄虚作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黄一岚,裘晓华.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9(3):33.

[2]章仁彪,唐踔.原因和对策:关于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20.

[3]卢黎歌.试论从源头杜绝研究生中的学术不端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26.

[4]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18.

[5]江新华.论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素质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0):88-91.

[6]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71-72.

[7]贾宝余,刘红.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50.

猜你喜欢
不端科研院所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V eraW an g
导师榜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数据库间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