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汀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成都 610071)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占地面积大、环境舒适等优点,可以使高校开展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学生教职工参与人数多,同时还吸引社会人员到高校参与体育锻炼。但是高校作为教育机构,环境相对封闭,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资大,维护费用高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以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并实现场馆设施功能最大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途径。
管理模式中主要有行政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模式属于行政管理模式,即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由校领导或部门主管领导指导具体管理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主要职责是满足学校教学、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由于领导负责多方面工作而无法全方位了解场馆设施的具体情况,在以指令性方式要求管理人员进行场馆设施管理时,管理人员常常会出现管理松懈、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容易造成场馆设施不必要的损耗甚至使用混乱等局面。
对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与保养,是关系到场馆设施服务质量、使用寿命、使用者安全、使用成本投入等重要问题。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与保养主要包含场馆设施、设备等的维护、维修与保养。
场馆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在某些时段,特别是课外活动时间由于没有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参与和正确指导,导致使用设备器材过程中某些环节管理的缺失,同时由于部分场地全开放的状态造成的管理困难、场馆设施损坏情况较为严重,许多器材设施处于需要维修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较高的维护成本。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器材设备维修人员,从报修到修复设施器材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造成设备器材的长期闲置或更大的损坏。
需使用场馆设施的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训练、校内运动竞赛和学生教职工课余体育活动等几个部分,而活动频率最高的是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而场地使用率较高的是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等场地。体育场馆的使用需要正确的指导与监督,才能保证设备器材的恰当使用和使用者的安全,在体育课时段学生的使用指导和监督由任课教师担任,基本可以避免使用不当和设施的损坏。在课外活动时段,由于是学生自发性的体育锻炼,没有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同时还有部分校外人员进入场地锻炼,使用不当的情况以及场地卫生情况就无法控制,这是造成场馆设施损毁,场地卫生情况差的主要因素。此外在课外活动时段参与人数多经常会出现争抢场地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学校治安不稳定的因素。由于不少高校通常有相当部分的场地处于全开放状态,即使有管理人员参与,也难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而高校田径场、游泳池等场地除上课时段外,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游泳项目属于季节性较强的项目,基本只能在夏季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闲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自然损耗,也会带来维修成本,特别是田径场等大型运动场地,由于其项目众多,因此设备器材也多,长时间的闲置使许多器材设备的功能大大降低而不能正常使用,这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高校体育场馆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呈现出场地多、面积大的良好局面,而同时专职管理人员的匮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场馆设施管理不到位,因而造成设备、设施、器材等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常常引起场地设备使用者的不满。同时部分高校缺乏具备场馆设备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管理人员,因此导致不能正确的维护与保养设施器材,造成设备器材的非正常损耗。
改变场馆设施的管理关键是改变当前行政管理模式,探索有利于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社会适度开放体育场馆,使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调动体育部门人员的管理积极性,争取一部分场馆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经费,使场馆设施功能最大化,使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竞赛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在此思路下进行了一些尝试。
目标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职工队伍状况,确定自己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把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纳入这个总的目标之中,再进行目标分解,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期限、手段和措施,使之落实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落实到每个岗位,甚至是每一个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经营管理。
高校场馆设施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就是将部门内部的力量进行整合,制定出场馆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对外开放的效益目标,在细分的基础上将不同的职责分配到部门内部人员头上,明确责任。便于对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调度,责任明确,有利于场馆的维护与利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若全盘采用此项管理模式势必要调动部分教师参与管理工作,而目标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改进机制周期长、运行缺乏灵活性,同时需要较多的人员参与,若太多教师参与管理会造成教师兼职过多而占用专业学习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分散权利管理模式就是把管理的权利下放给下属各部门或个人。应用到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就是把场馆设施分为不同项目分配给个人,给予个人较大的自由空间,各项目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质量,确保场馆设施利用率的最大化,但是可能出现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力不够。
承包模式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责权利关系,使承包者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可以采用内部体育教师承包的方式,使其结合专业知识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采用此模式具有较稳定的经费保障,但缺点是可能会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设施过度使用。
为保障场馆顺利运行,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明确管理责任与权力,必须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者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在管理过程中能有章可循。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使用者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场馆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现阶段,高校专业场馆管理人员普遍匮乏,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维护、保养场馆设施设备的专业技能,因此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场馆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场馆管理、维护、保养的能力。
部分体育场地处于全开放且无序的状态,体育场地被非体育活动频繁占用,体育场地的专用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造成场地卫生情况差,设施非正常损耗严重,体育教学与锻炼受到较大干扰。同时这种开放的场地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对开放性的场地增设围网设施,便于管理人员对场地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场地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为实现场馆资源的经济效益,在对社会开放的前提下采用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向经营者收取一定费用使其成为场馆运行经费的有效补充。高校体育场馆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场馆利用率低的问题,为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体现出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经营者所承担的费用应尽量合理,避免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场馆被过分使用。
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来看,高校场馆设施社会化是大的趋势,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从我国高校目前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来看,场馆设施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改善场馆管理环境,引入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体育场馆效益最大化。这既能保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可持续发展,保障体育教学工作和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能为周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效用。
[1]陶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213-215.
[2]陈凡,夏崇德.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策略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4-216.
[3]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55-58.
[4]高海俊.学校体育馆向社会开放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262.
[5]郑裔军.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