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斌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于比喻的生成、理解看比喻
蒋 斌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比喻的意图主要在于相似点部分的表达。在相似点的表现上,本体不如喻体,借用喻体,可以放大相似点。相似点重要,还表现在它具有定向作用。一些相似点的看似不明确,同样是因为它特定的比喻意图——多重相似点表达的需要。比喻的重心会由相似点转移到喻体。
相似点;喻体;大化;定向;重心
作为一种辞格,比喻存在于话语活动中,涉及到话语的双方,包括比喻的生成和比喻的理解。比喻的生成、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虽然都是关乎的比喻,但角度不同,一是话语方的行为,一是受众的行为,因此各有各的特点。比喻的特点应该主要是基于话语方行为结果的总结,而我们更多是作为受众,是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比喻的,这显然不利于比喻特点全面、深入的认识。
比喻的生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本体出发,沿着相似点寻找喻体的过程。如果把本体、喻体形象化为两点,相似点则是连接这两点中间的一线,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相似点应该是从本体点出发,到达喻体点的途径。对于比喻的生成者而言,本体是要说明的主体,但比喻的意图主要还在于相似点部分的表达,相似点才是整个比喻的主旨。本体加上相似点,虽然本身就可以形成一种判断,但是显而易见,对比喻的生成者来说,这种判断的表现力是不足的,需要借助别的策略手段来增强表现——这里的策略手段就是喻体。至少,在比喻生成者心目中,在相似点的表现上,本体是不如喻体的,借用喻体,可以放大相似点,有利于相似点的表现。这也是我们生成比喻的动因和目的。例如“共产党像太阳。”就光明与温暖而言,这世上没有超过太阳的,这里显然是在借太阳的这一属性表现共产党相关的一面,共产党的相似点也因为太阳得到了强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本体跟喻体的不等值,喻体是对本体在相似点上的大化。如果喻体跟本体等值了,或者在相似点的表现上不如本体了,就会失去比喻的意义,勉强形成的比喻也是不成功的。因此就不难理解,在形容快,使用动物做喻体时,可以用鹰、兔、猎豹等,有“疾如飞鹰”、“动若脱兔”、“比猎豹还快”等说法,而很少甚至不用猪、羊、牛等做喻体。
喻体对相似点的大化,具有相对性,只是相对于本体来说的。一旦在比喻生成者心目中,最大化的喻体还不足以表现相似点的话,便常常借助较喻的手段。例如“党的恩情比海深。”本来,海够深的了,但在话语方看来,这显然还不足以表现党的恩情的深,于是就有了这种比喻中带有比较的夸显:大海的深形成一种铺垫,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更深的党的恩情的表现。比喻也罢,比较也好,所有手法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相似点进行的,都是为了彰显相似点。从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喻体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比喻的运用重在相似点的表现。
相似点重要,还表现在它具有定向作用。因为相似点是通往喻体点的途径,相似点不同,就意味着途径不同,最终的指向自然也就不一样了,相似点左右着喻体的选择方向。例如,关于女人的比喻,所采用的喻体有很多,诸如花、蛇蝎、老虎、太阳等等,或侧重美丽,或侧重狠毒,或侧重凶狠兼可爱,或侧重温暖光明、神圣不可替代,这些都是由相似点决定的。
由于相似点是整个比喻的主旨,所以在生成比喻的时候,如果感觉到相似点不甚明了,为了受众的理解,生成方通常都得对相似点加以明确。例如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关长征的比喻:“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分别用“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来比喻“长征”,作者感觉到了读者对相似点有可能不大好理解,所以下文紧接着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市大约二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市,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都是对相似点的说明,为的是让人们理解,让人们接受,避免在受众眼中本体喻体连接的不自然。
有时候,相似点的明确也有助于消除歧义。本体喻体的相似通常局限于某个方面,但由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也有可能不止于一处的。为了求得话语双方交际内容的一致,避免南辕北辙,在生成这样的比喻的时候,也是有必要明确相似点的。例如传统故事当中的,为了让徒弟远离女色,师父告诫说:“女人是老虎。”徒弟听了,回答说:“我喜欢!”师父的话中用到了比喻,徒弟的回答并不就一定意味着叛逆,其实完全可以视为徒弟顺着师父的话做出的因果回应,只是双方在言说上出现了不一致,因此最终没有达到师父告诫的目的:师父在生成“女人是老虎”比喻的时候,重在表现“女人”、“老虎”的凶狠,所以旨在要徒弟远离女色;徒弟在理解“女人是老虎”比喻的时候,只是直观地注意到了“女人”、“老虎”的可爱,所以说“我喜欢!”出现这样的偏差,究其原因,只能是因为本体喻体相似点的多样性,以及在生成比喻的时候相似点的不确定。
一些相似点的看似不明确和不需要明确,同样是因为它特定的比喻意图——多重相似点表达的需要。当比喻生成者侧重本体整体形象表现的时候,由于本体本身的多面性,便可以利用本体喻体联系的多样性,通过本体喻体之间相似点的多点联结形成多重意象,来给出本体的整体映像。隐去相似点的比喻多属于这种情形,隐去是必需的,因为一个相似点的存在会妨碍其他相似点的表达。多重相似点并存的好处,在于能够为受众提供最大的阅读、审美空间。多重相似点的存在,多重意象的叠加,虽然存在着影像的一些纷扰,但通常不会影响到我们对相关比喻的理解。例如,同样“女人是老虎。”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想笼统地表达女人的凶狠兼可爱的时候,常常都这样说,听的人也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就够了,因为交际的目的已经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似点实际上还是明确的。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我们都需要一些这样的“不求甚解”。相似点的明确并不意味着相似点的单一。
那么,一旦本体、相似点明确了,喻体是否就可以确定了呢?也不是的。喻体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比喻生成者的影响。跟一个事物存在着相似点的事物往往是很多的,也就是说由同一相似点途径通往的喻体的点是很多的,这就意味着可供我们选择的喻体的面很宽。随着比喻生成者个体的不同,受不同个体知识、年龄、阅历、审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人最终选择的喻体会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比喻的高下,比喻的创新也因此才有了可能。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英国诗人王尔德有关“女人是花”比喻的评价,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的说法了。
以上侧重的是比喻的生成。换成理解的角度,随着视点的改变,比喻的重心会出现明显的偏离,会由相似点转移到喻体。于比喻的生成者,本体是要说明的主体,相似点是对本体的说明,是目的,喻体只是强化相似点的策略,只是一种手段,因此,比喻的重心在相似点。于比喻的理解者,忽略了比喻的生成过程,是更为直观地看到比喻的构成成分。其中,本体和相似点是恒定的,在不同的生成者都一样,是一种常态,理解者都习以为常了;唯一的变量就是喻体,喻体自然就引人注目一些,我们惊叹于某个比喻巧妙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就其喻体的选择做出判断。加上本体跟喻体的不等值,喻体是对本体在相似点上的大化,在相似点的表现上,喻体更为典型化一些,是一种典型形象,受众是不可能对她不另眼相加的。这样,比喻的重心就转移到了喻体。喻体角色的转变,由先前的手段,到现在理所当然的重心,只能是因为生成、理解的不一致。而一旦完成这样的转变,大化的喻体形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本体和相似点的表现。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因为“新娘”意象的出现,我们的意念会很大程度集中到“新娘”上,“新娘”的娇美会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相形之下,“金柳”就逊色多了,沾光的跟被沾光的毕竟不一样,喻体有些喧宾夺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喻体的实际作用跟使用喻体的初衷多少是背离的。而背离了不见得就不好,至少,在比喻的问题上是这样的,因为喻体的使用,随着喻体的大化,我们的思绪也会旁枝逸出,随之飘逸起来,而这——就是美!
[1]蒋斌.一枝一叶总关情——《尘埃落定》的比喻特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1).
Metaphor Seen from its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JIANG Bin
(Literature and News School, Chongqing Three Ge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 China)
Metaphors aims to express similarity. Since tenor is unable to fulfill this aim, carrier is resorted to magnify the similari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milarity is its function of orientation. The obscurity of some similarity is also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metaporization—to express multi-similarity. The center of the metaphor shifts from similarity to carrier.
similarity; carrier; dahua; orientation; center
H05
A
1009-8135(2011)06-0105-03
2011-06-17
蒋 斌(1964-),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