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曙
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和实践等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从“GDP主义”转向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以经济增长和城市硬件建设为中心转向社会协调发展和更加注重城市软件建设,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分治互肘转向共建共享。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理念、思路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引领实践。
从城市建设理念的构成上讲,可分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城市建设的个性理念。随着新型现代性,即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共存、人和社会双赢,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1]的崛起和人本主义发展观的普照,城市建设已经普遍告别“唯经济指数独尊”的时代,进入“幸福指数关怀”的时代,[2]以人为本已经事实地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共同的核心理念。但是,城市建设的个性理念则因城而异、因地而别。由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地域风格、民风习俗等,不同的城市在确定各自的城市建设理念时会立足于城市的特质,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建设理念,也就是城市的定位,比如“山水园林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等。因此,城市建设的个性理念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城市特质相互结合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杭州市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建设理念,试图以“生活品质”彰显城市个性,并以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就是从市民满意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使城市发展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生活品质是城市价值的核心,一切从生活品质出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杭州的这一定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市民日常的又是根本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放在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使城市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贴在一起。”[3]
“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既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杭州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主动地、自发地转变发展观念,顺应城市居民内在要求的合理选择。从2005年开始,杭州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杭州市民还没有享受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对称”。[4]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杭州市的城市建设理念从追求GDP的轨道上转向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品质。作为城市主体的人及其日常生活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实现了人与城市关系的本然回归。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杭州过去的城市建设忽视了“人”的发展。从理论上讲,通过城市建设促进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心人的生存条件层面,如衣食住行;第二个层次是关心人的发展条件层面,如社会流动机会;第三个层次是关心人的心理感受层面,如满意度、幸福感等。[2]其中,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以低层次发展需求的满足为条件和前提。因此,以GDP的增长为核心的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初级层面,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则走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高级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杭州市的城市建设实现了发展观念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指数替代了GDP指数。在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理念中,生活品质被进一步细化为休闲生活、舒适生活、平安生活、健康生活、便利生活、文娱生活、美丽生活、数字生活和学习生活等一系列主题。在这些生活主题中,以GDP增长为核心的经济主题已经悄然隐藏于城市日常生活的背后。但是,杭州并未放弃对GDP增长的追求,只不过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希望通过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谋求GDP更有效的、更富竞争力的和更加持续的增长。
“品质是品位和质量的统一,品位立足于主观评价和感受,质量立足于客观描述;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过于偏重客观指标,出现了客观生活质量改善,而人们的满意度、幸福感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的现象。”[3]也就是说,“打造生活品质之城”需要立足于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活的两个支点,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实际上,杭州城市建设的硬实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但是软实力却未能跟上硬实力发展的步伐。据统计,杭州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5]然而,杭州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软实力与硬实力不相匹配。据杭州市统计局对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5个等级,即“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中,2005年的得分仅为3.39,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级为“一般”。也就是说,杭州作为一个已经迈进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和国内省会城市排头兵的现代城市,软实力的建设相对落后。这也表明,依靠经济实力的提升,可以解决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生存问题,甚至过上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但并不能实现“人”的高端发展。
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通病,杭州过去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也不例外。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之后,杭州人开始恐惧那种非人性化的钢筋混凝土、污浊的环境和空气、缺乏历史纵深的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深刻体验到一种“旧式现代性(即建立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代价基础之上的现代性)”[1]的荒凉和悲哀。杭州作为一个历史上以“湖光山色”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被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式现代性的浪潮中失去了她的尊严和韵味。杭州50年以上的特色建筑和古建筑只剩下8000多间,截至2002年西湖面积较1920年减少了近3000亩,①全国唯一的城市湿地西溪湿地面积不断缩水、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百年老字号的文化遗产西泠印社面临着“文化断流”的危险,丝绸、茶叶等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产业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总之,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同时加快,杭州人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呆板和缺乏舒适感。杭州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GDP的快速增长中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没有人知道伟大的“文化古城”会不会失而复得。
旧式现代性的危机孕育着新型现代性的希望和曙色。“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实际上就是以新型现代性的价值取向引领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人性的需求和感受,使城市现代化皈依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目的在于解决杭州过去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软硬不相匹配”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提软促硬、软硬互强”。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城市软件的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并借助软实力的增强进一步促进城市硬实力,实现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互支持、相互强化。很显然,提升城市软实力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只有拥有较高的生活品质,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率先开创一条高品质、差异化发展的道路”。[3]
文化与环境是杭州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两个重要抓手。
选择文化作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抓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对旧式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中体悟到文化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双重意义。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对于城市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言,文化是生活品质的显著标志,生活以文化见品位。文化可以为充满了金属光泽和燃油尾气的城市增添一抹人性的光亮,文化可以用一种“大道无形”的方式占领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地,文化可以使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种体验余味无穷、不枉此生。二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重要的文化标签。杭州有八千多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的长卷赋予了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的文化既表现在具体的文化载体中,比如丝绸文化、茶文化等,也表现在地域性的文化内涵上,比如低调而不失大气的人文气质等,更表现在杭州人日常生活的绵延中,比如讲究宁静、舒适、和睦等。从文化的特点而言,杭州文化就是一种追求“生活品质”的文化。这对于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建设而言,既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资源。因此,重拾杭州的文化底蕴,挖掘杭州的文化资源,光大杭州的文化魅力,开发杭州的文化潜力,成为杭州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头戏。
如果仅仅在一种物理空间的意义上理解城市,城市环境表现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形态。但是从生活评价的角度而言,环境则是一种城市软实力和城市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如同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一样,环境对于城市对人才、资本的吸纳能力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感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环境不仅是一种城市的魅力指数,而且也是一种城市的幸福指数。杭州是一个缺乏地矿、能源、土地等初级资源的城市,因此,杭州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不能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自然赋予了杭州一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优势,江、河、湖、溪、海五大类型的水体烘托出杭州得天独厚的城市个性。杭州的历史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历史。②杭州在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过程中,没有辜负和糟蹋大自然对杭州的眷顾,确立了“环境立市”的城市战略,用心呵护城市的“生命之水”。在杭州的城市环境建设中,“水”构成了核心着力点,并沿着两个维度不断延伸。一是从水体保护向水体开发延伸,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比如旅游观光、商贸开发等)、环境与文化的融合(比如运河申遗、运河博物馆建设等)、环境与生活的融合(比如运河治污、建运河与西湖休闲广场、造沿河生态景观带还河于民等)、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比如“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规划等)。二是从城市水体环境的建设向其他环境建设延伸(比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整治背街小巷的出行环境等)。
文化与环境这两张城市“名片”,使杭州这座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青春永驻,并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得先机。新世纪以来,杭州市连续四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连续四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软实力的提升使杭州逐渐走出旧式现代性的阴霾,以一种崭新的形象迈进新型现代性的道路。
杭州的城市建设实践面临着两个关键的操作性问题:一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社会主体是什么,即谁来“打造”、靠谁“提升”的问题。在社会主体逐渐多元化、社会主体功能专一化的背景下,任何单一的社会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功能上都无法匹配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功能性需求。二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具体实践方式是什么,即如何打造、如何提升。解决这两个问题没有常规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依靠创造性实践和非常规的思维探索新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体形式及其实践活动方式的双重超越。
如前所述,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构成了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两个基本维度和抓手。但是,城市文化事业和城市环境事业的特殊性对杭州的实践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一是文化和环境作为影响城市生活品质和发展内涵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社会事业,却没有对应的法定主体单独承担。比如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传承和光大来说,单纯依靠政府延伸出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显然不足以胜任养护“文化之都”的重任;民间的社会团体和第三部门由于发育不成熟,缺乏必要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企业看不到文化事业的商机,有悖于企业作为经济人的自然逻辑和动机;党政机构包揽城市文化事业既不符合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在财力、人力和精力上也力不从心。再比如杭州的运河保护等城市环境事业,运河本身跨越多个行政区划、涉及到多个城区的政府主体(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余杭区),又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交通、环保、规划、水利、旅游等)多头管理。由于不同城区、不同部门在利益上的相互扯皮和掣肘,导致公共性的城市环境事业不断衰颓。二是城市文化事业与城市环境事业都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不能对其“分而治之”,需要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杭州运河的历史遭遇已经证明,“分治”的结果往往是“无治”。对于城市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尽管在分析的意义上可以把文化解分为诸如器物、组织和价值等不同的文化层次或文化要素,但是城市文化是一个系统性或整体性的绵延,不能采用“文化分家”和“承包”的方式对城市文化进行肢解。因为文化本身是一个不同层次或要素之间的复合系统,文化的本性是“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器物就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组织变成了乌合之众,价值变成了噱头,一切文化的传统韵味也将会随之退回到历史的想象之中。
现实的挑战和城市文化、环境事业的危机,把杭州这座曾经以文化和环境著称于世的城市逼进了“再次创业”的历史关口。在这里,“再次创业”不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形态,而是要还原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和再造“环境友好型”的现代都市,追求的是一种以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的城市建设事业。基于城市文化事业和环境治理的复合性与不可分割性,杭州市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跳出“自治”与“分治”的惯性思维,通过建构社会复合主体的创新实践,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推进城市建设。
所谓社会复合主体,就是一种跨越国家、市场和社会边界的复合组织。具体而言,就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大部门主体(具体的主体形式包括党政机构、管理部门、企业、知识界、媒体、民间社团等)在保持法人地位的前提下,以城市建设事业的社会认同为基础,围绕城市建设事业的具体项目(比如运河保护与开发、西泠印社的文化传承与复兴等),通过结构或功能上的相互嵌入,建立起相互合作的规范与共识、交涉与协作机制,进而实现不同社会主体在功能上的互补、行动上的协调和资源上的整合,依靠复合主体的结构性动力推进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并最终“共享”城市建设事业和项目发展的“果实”。比如政府完成了城市公共产品建设的社会使命,企业主体在参与城市建设事业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效益,社会组织在复合性的共建共享中不断走向成熟、完善以及行动目标的达成,市民则直接分享城市公共产品建设的福祉。当然,在不同社会主体的发育程度、资源状态以及社会动员能力不均衡的条件下,政府在复合主体中的地位比较突出,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复合主体共建共享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向政府包揽城市建设模式的回归,也不代表政府对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主体的吞没,而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以及城市建设实践模式。
在杭州的城市建设实践中,通过不同社会主体的复合与共建共享,带来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首先,社会复合主体建构了跨越三大部门的社会资本网络,增强了城市公共性和公益性建设所能调动的资源规模和社会动员能力;其次,社会复合主体伴随着一种复合性的公共责任,在政府权力不断收缩、私益性经济主体不断成长、民间组织不断自治的条件下,复合主体为停留于观念形态的公共责任奠定了一个物质形态的组织基础,不同主体的公共责任因此而得到“有形”的强化;再次,社会复合主体形成了一种多个主体维度的联合治理,借助社会复合主体,“国家(政府)、市场以及公民社会这三大现代治理机制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弥补相互的缺陷”;[6]最后,社会复合主体的目标是整合多种资源、发挥多种力量、汇集多方智慧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积累和进一步蔓延。总体来看,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濒于倒闭的“西泠印社”这个以“金石篆刻”为特色的城市文化遗产,通过社会复合主体的综合治理,百年名社重展芳华,创造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中的“西泠现象”;杭州的丝绸文化与丝绸产业,在社会复合主体的架构中,夺回了属于杭州的荣耀和优势;沿着复合治理的思路,流经杭州四个城区的古运河,从一个“脏、乱、差”的典型的沿河生活带,变成了集旅游观光、商贸经营、市民休闲、文化博览、生态长廊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
[1]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
[2]沈杰.从“GD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发展理论视野中发展观的几次深刻转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王国平.确立生活品质导向,推进城市科学发展,努力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J].杭州通讯,2008,(2).
[4]王国平.推进和谐创业,建设和谐杭州[J].杭州通讯,2006,(7).
[5]杭州统计年鉴(2001—2005)[EB/OL].http:// www.hzstats.gov.cn/web/default.aspx.2011-01-15.
[6]杨雪东.改革路径、风险状态与和谐社会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注 释]
①据相关资料介绍,民国九年(1920年),水利部门(首次)采用近代测绘技术测量西湖面积。同年4月25日,《全浙公报》报道了这次测量情况:水利委员会奉令实测西湖,结果计全湖面积11196亩。在2002年杭州实施的“西湖西进”工程前,西湖的面积约5.6平方公里,即8400亩(参见杨彬镛:《西湖面积杂谈》,http://www.zjch. gov.cn/map/2007-06-15/784.shtml)。
②参见王国平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打造五水共导和谐杭州》,载杭州市委办通报.2006年第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