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必然导致“霸权”?——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一种中国式回应

2011-08-15 00:45:37于春江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勒斯霸权和平

于春江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办公室, 北京 100102)

1974年,作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者之一,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名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出版。在这部著作中,沃勒斯坦基于世界整体的发展变化,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整体发展过程的全新视角审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而提出其著名的“世界体系论”。目前,世界体系论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向人们提供了认识当代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新视角,从而把以往西方学术界关于发达与不发达的理论研究推向了全新的境界。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沃勒斯坦关于“中心”必然导致“霸权”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却得到了反证。显然——中国是一个例外,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及国际战略选择突破了该理论的框架。

一、“中心”与“霸权”的重合:沃勒斯坦眼中的世界体系

作为世界体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沃勒斯坦讨论了“中心”与“霸权”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在世界体系的经济层面,他认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是不平等的,“中心”依靠自己的优势地位而形成了对“边缘”的盘剥。他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即‘中心——半边缘——边缘’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结构,因而使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1](P194)

其次,在世界体系的政治层面,他认为国家和国家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独特产物,在这一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同时进行并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中心区的“中心化”过程,即处在世界经济中心区的国家在其他地区不断制造对于商品的垄断,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确保其在世界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国家因之逐渐发展成为核心国家;二是边缘地区的“边缘化”过程,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依靠较为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过多的生产力”,这些国家因此失去竞争优势,利润被盘剥或变相盘剥,逐渐沦为“边缘国家”。与这种经济两极化相对立的是政治两极化,即中心区出现了强国,而边缘区出现了弱国。[2](前言P1)

进而,沃勒斯坦认为世界政治体存在着霸权。国家体系的霸权(Hegemony)主要指这样一种机制,即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甚至于在文化上的原则和意图,强加于整个世界体系之中。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产生以来的几个世纪里面(从16世纪到20世纪),主要产生了三个典型的霸权国家,即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叶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三个霸权国家却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即“国家的资本者在三个主要领域——农业工业生产、商业、金融——都比所有国家更有竞争力。”[2](P33)

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在它们取得世界政治体霸权地位的时期,也正处于世界经济体中的“中心区”。换句话说,世界经济体中的“中心”国家与世界政治体中的“霸权”国家的边界是重合的。这样,“中心”必然导致“霸权”的理论也就浮出水面,成为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中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大凡新兴大国的崛起,走的都是通过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强国——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实行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道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在指出“中心”与“霸权”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沃勒斯坦承认,“霸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意义重大的角色”。[3](P39)虽然在沃勒斯坦看来,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各区域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始终充满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因此霸权不是永远存在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将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震荡。[3](P45)“某一中心国家实际上只是在很短的时刻内可以同时在生产、销售和金融方面优于所有其他中心强国,这种暂时的顶点就是我们所称的霸权”。“同样,优势的丧失似乎也是同样的顺序(从生产到销售,再到金融银行业)”,“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1](P38)但是,显然这种分析并没有改变“中心”与“霸权”之间的联动关系,而只是将这种关系放置在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的框架之下。

二、“中心”与“霸权”的决裂: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融入”世界进程的速度明显加快,沃勒斯坦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的作用”。[1](中译本序言)中国统计局2010年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中国出口规模首次超过德国而位居世界第一位。对应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目前的中国已是毋庸置疑的“中心”国家。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心”国家是否必然要谋求“霸权”地位,我们的结论是否定的。事实上,当前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的未来增添了可资期待的“反霸权”希望。

与历史上西方国家谋求“霸权”之路明显不同,中国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2004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所做的“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主题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一讲话向国际社会昭示着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的理念也因此得以首次在国际社会彰显。

当然,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并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交宣言、一种姿态上,事实上,这更是中国的一种自我发展的理念,是旨在使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一种综合性战略。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打破和超越了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中的“中心”必然导致“霸权”的理论,目前,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实际作为来实现着“中心”与“霸权”之间关系的决裂。

首先,努力实现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与科学发展的国内战略间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在实现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且,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使得我们对于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这既使得我们在产业安全乃至整个经济安全上都存在着潜在的巨大风险,也为“中国威胁论”者留下了口实。由此,国际战略上的和平发展和国内战略上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将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不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姿态,而更是与国内战略重大转换相配合的,内容丰富、理念清晰的综合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依靠更广和更深地开发人力资源,依靠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4]

其次,注重和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拥有在世界文化领域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力,是确保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得以有效贯彻的“软实力”。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的那样,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我们看到,中国正在采取更加积极而开放的态度,去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努力消除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保守因素,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发展。同时,我们也正在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再次,中国正在努力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的经济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一种“环中国经济体”,而这种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可以大大缓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也将强化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力,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大的不必要的担忧。[5]200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落实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表明东盟已经承认中国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对此,沃勒斯坦也不得不承认,“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ASEAN)签署了一项被称为‘历史性’的协议,向建立与美国和欧盟贸易集团相媲美的贸易集团方向迈进。这个协议开辟出一个拥有20亿人口的市场区域,并将建设新的公路和铁路把中国和东南亚连接起来。”“美国着力使用军事牌有点铤而走险的味道。相比之下,中国着力于慢慢建立自己的经济基础似乎体现了毅力。”①虽然沃勒斯坦并没有明确放弃自己世界体系论中有关“中心”必然导致“霸权”的理论,但是很显然,中国近年来的种种实际作为正在逐渐瓦解着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三、启示与结论

如果说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中有关“中心”必然导致“霸权”的理论是在观察和分析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而得出的可靠结论,那么,这一结论在当代却遭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显然,这一挑战来自于中国。以后,中国要进一步强化在国际安全领域“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积极探索以和平方式解决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更为坚决和一贯地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作出自己新的重要的贡献。此外,中国应更为积极地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等正义事业,支持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如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贫困失业、毒品泛滥、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活动猖獗等“人类困境”问题。我们要用更加清晰而稳健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且还是对世界的贡献。

[1]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伊·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Immanuel Wallerstein.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The States,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张幼文.和平发展道路与科学发展观[N].文汇报,2004-06-14.

[5]唐世平.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J].战略与管理,2000,(6).

[注 释]

①参见(美)伊·沃勒斯坦著《中国和美国:竞争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载《评论》第151期。

猜你喜欢
勒斯霸权和平
北京酷勒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水泥技术(2023年4期)2023-09-07 08:52:12
北京酷勒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水泥技术(2022年4期)2022-07-27 12:31:58
“量子霸权”之谜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6:58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孤独意识
博弈·和平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蝇王》中菲勒斯的否定与消解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期盼和平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8:19
“全球摇摆国家”与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