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内动力

2011-08-15 00:45健,李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信念信仰理想

王 健,李 佳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党建党史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第90个生日。9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这三万二千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里,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中国共产党何以在9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国外有些人的说法是,这是凭借上天的恩赐,是中共的命运好,是历史的巧合,或者说是靠苏联的支持。上述说法完全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90年的时间里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其原因固然是复杂的、综合的,但其中最重要、占主导作用的则是信仰力量的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的历程告诉人们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苦难走向辉煌——最深层的内动力是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信仰和高昂的革命热情。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仰

(一)信仰的理论阐释

什么是信仰?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苦苦思索却仍无定论的问题。但诚如心理学家荣格所描述的,“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身体为什么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都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需要信仰而又能够有所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本质特点,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目前学术界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对信仰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侧重于本体论角度的阐释,认为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体现着人之为人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终极关怀。第二种侧重于认识论角度的阐释,认为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又是人类最古老、最繁杂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是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坚定与执着,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第三种侧重于价值论角度的阐释,认为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以一种共同价值目标的期待为基础,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1]

虽然以上界定各有其合理成分,但都未能对信仰的本质作出明确回答。其实信仰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极其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本质上看,信仰就是一种意识,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是贯穿于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

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信念、理想等词汇交替使用或互相替换,但实际上这三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信念从字面上释义,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或对某人、某物信任,有信心,甚至依赖的一种思想状态,即指人们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坚定不移的确认和笃信。因此,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理想从词义上理解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对未来事物的希望、想象;二层是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进一步可以引申为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是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完美的价值目标体系。它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而是一种正确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幻想、空想和妄想的特点,即:客观必然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理想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由社会制约和决定,并烙有阶级的烙印,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的阶级之间,追求的理想也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念、信仰决定理想,有什么样的信念、信仰就有么样的社会理想;理想则以信念、信仰为基础。信仰与理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涵来看,信仰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理想侧重揭示主体最高价值追求中的最高价值目标,理想比信仰更明确、更具体。二是信仰主要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景仰、崇拜,而理想则是人们行动的纲领、奋斗的目标。前者为一种精神状态,后者为一种实践力量,一种行动指南。理想较之信仰是更深层次的范畴。

(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主义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基础。”同时,从一大到十七大党的历届党代会和党章都明确指出,我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从未因时局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仰。

西方有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等同于宗教崇拜。这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象,具有与宗教信仰不同的特性。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现实的信仰,与宗教信仰的虚幻性、超验性直接对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源于现实矛盾又指导解决现实矛盾,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种现实的信仰。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想象的产物,是以现代科学成果为基础的。作为一种信仰,它是科学的信仰。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鼓舞人们进入最高精神境界,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信仰。其四,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革命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奋斗求解放的学说,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崇尚无神论,而宗教世界观主张有神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因此,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与通常的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性质特征。而回顾我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有许多政治思想流派和主张,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在当时也颇具影响力,但最终都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马克思主义没有消失,并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逐步确立起在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主体地位。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全党才有明确的斗争方向,才有内在的持久动力,前赴后继,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二、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

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信仰,是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90年的党史证明:什么时候真正坚持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党就能够更有效地凝聚理想,保障团结,革命就胜利,社会就发展;相反,什么时候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就可能分裂,革命就遭遇损失挫折,社会就出现倒退。对此,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

回望党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空中楼阁,相反,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已经具体化为不同历史时期那些曾大力倡导过的精神或作风,它们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又显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理想和信念追求。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代表性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1.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党在革命前景不明的创业时期,保持坚定而清醒的理想信念,在探索如何走出革命新路的过程中,铸就的一座信仰的丰碑。它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勇于开拓的革命胆略;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

在近三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难创建时期,正是凭借着井冈山精神的支撑和引导,广大指战员才能够在战事失利、部队严重减员的险恶局势面前,没有一蹶不振、偃旗息鼓,而是百折不挠、重整旗鼓、勇往直前,踏上了一条崭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广大军民才能在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岁月中,同仇敌忾、英勇不屈,在党的领导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粉碎敌人的三次大规模“会剿”,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才能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巩固了红色政权。井冈山精神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成为之后形成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源头。

2.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长征精神,成为党的历史上遭遇挫折的生死攸关时刻,保证成员对组织忠诚的重要理论结晶。长征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甘于奉献、众志成城、团结互助。长征精神成为保证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正是有长征精神的有力支撑,才能支持着红军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总和超过许多欧洲国家的整个国土面积,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跨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峪谷大江,并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才能支持着红一方面军面对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存8000人的危难局势众,仍革命信念不改,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才能支持着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给予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由此也使长征成为党信念不朽的象征。

3.延安精神

从中央红军1935年到达陕北开始到1948年3月毛泽东撤离陕北,党在延安局部执政的13年,带领边区人民,引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铸就了著名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一种政治坚定、方向执着的理想信念,反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对党度过困难时期、开创胜利局面的极端重要性。延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必胜的革命信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得民族解放,捍卫国家主权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包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精神。

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之下,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全国人民抗战的指导中心。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作为内在的动力支撑,才会有根据地军民的团结一心,即使在敌人“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断绝对边区一切外来援助的叫嚣声中,仍然能够克服严重困难,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粉碎经济封锁和军事围攻,解决根据地军需民用。有人提出著名的“延安三问”,即“一问:清贫的延安为何令人神往?二问:艰难的岁月为什么斗志昂扬?三问:星罗棋布的根据地,为何无人割地称王?”[2](P34-35)延安精神的内在感召是其中最深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4.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1948年3月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人凝练而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反映了在即将取得重大成功时刻,保持清醒和谨慎作风的重要性。这一精神的主题是“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包含着继续革命、再创大业的深邃思想。其内涵主要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民创业和守业。

西柏坡精神与以往的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但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其中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保持的一种冷静和清醒,蕴含着一种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也正是凭着这种远见卓识,党才能够正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顺利接受巨大转变带来的挑战。因此,西柏坡精神是面对历史性伟大转折时我们党所特有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顺利实现转变的内在稳定器。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代表性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信仰的力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时期取得胜利、克服困难的重要精神动力,和平年代的共产党人依然需要信仰的支撑。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60年代,我们党还先后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的精神,如大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以及焦裕禄精神等等,其中突出的是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1.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力量的集中体现,其内涵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①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大庆精神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敢于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在油田开发最艰苦时期,喊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口号,激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决心,表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貌,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大庆精神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激励,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大庆人以伟大的奉献精神创造的光辉业绩,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了“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2.“两弹一星”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我国在以原子弹和氢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铸就了著名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共中央1999年9月18日专门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专家时,高度赞扬了这种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迅速汇集了我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任何往来,在戈壁荒滩、深山峪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此,才有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带动了中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科技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邓小平后来说:“如果60年代以来,我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而“两弹一星”精神作为内在的动力支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同样涌现出一系列伟大精神,比如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人精神、汶川抗震精神等,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

三、对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

(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以正确的具体理想为现实根基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历来所主张和坚持的远大理想,这一根本点绝对不容动摇和否定。但与此同时,共产主义也不能远离现实生活,成为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它必须和具体的个人精神需要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同时,更加利于提高人的整体思想素质,为实现远期理想奠基。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远大理想具体化为近期的人格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这些理想是个体为自身所设定的,是一生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和憧憬的美好愿望。这些内容就相对具体,是社会生活现实提供的可能性与个体自觉性的统一。由于目标由个人依据不同的个体现实来设定,更易于激发个体为之奋斗的信心,也更易于为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因人因时而异的具体规划,因而更易于实现。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具体理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信仰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发挥阶段性共同目标的引领作用,引导个体的努力方向

理想是精神的东西,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只有在必要的物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才能长生一定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促使新的精神需要的产生。同时,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也刺激物质需要的发展。同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也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它必须经过有计划地教育和个人的自觉修养才能形成。也就是说,要经过灌输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使其获得,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劳动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三)通过教育引导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系统工程。而社会主义信念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它能使人们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李萍.信仰的内涵和根源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83.

[2]周大江.党史商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注 释]

①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四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夜白天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工作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工作一个样。

猜你喜欢
信念信仰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为了信念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发光的信念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