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 老教授工委, 北京 100091)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今中国,有着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问题。90年来的全部党史积淀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在纪念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重温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必然会从中获取多方面、多层次的启迪。既唯物主义地尊重规律的客观不可逆性,又以辩证思维看问题、想问题,从而足智多谋、独辟蹊径地把握机遇提供的活动空间,走出符合实际、有利于科学发展、稳步迈向自己目标的新路,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不断地针对新的实际的呼唤,在再认识规律的进程中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新趋势赋予我们的时代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尊重规律的意识,努力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既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更致力于不断求真务实地调整,从而更好地建功立业。
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P101-102)对于历史规律的不可更迭性、不可逆转性的尊重和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点之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而不是空想,就在于始终尊重历史辩证法,而不仅仅是凭借理念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不可违逆,就因为这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固然会经历曲折反复的历程,但是必然的总的趋势是注定要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而不是搞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搞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搞某种理想主义的所谓“纯社会主义”,也不是复归资本主义。这样的抉择,正是对这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如实承认和尊重。搞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之所以对此坚定不移,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旗帜为指引对规律的不断再认识的科学结果,而不是靠主观的好恶。
规律是普遍的,这种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规律不能简单地复制翻版,表现的形式会有许多不同,但其根本性趋向和要求则是无可绕开的。认识这一点,对后进国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是很要紧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表明: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是不可逆转、不可逾越的历史进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工业文明的先驱。这些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英国为典型,淋漓尽致地但却不是感性地描述了这一进程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又揭示了这一进程带给人们的种种苦难。马克思以深沉的理性清醒地指出:“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中,他就特别嘲笑当时一些德国庸人习气,针对那种以不发达自慰、以为走向发达进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论调,他说:“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1](P100)
在马克思主义光辉照耀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经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我们党明确了必须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以为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实践已经证明:这样做,干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新生活,也就必然要建设工业化。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业化,不是“同资本主义对着干”,而是以“干得比资本主义国家干过的要干得好”为目标,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做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并不是已注定有百利而无一弊,就注定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推进市场经济进程中出现过的问题,以为可以风平浪静、一路顺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有着承受一定的损失而付出一定的代价的预见和应付可能出现风险的准备的。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有清醒地对利弊的分析和准备,有扬利除弊的预见和及时的应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进展得比较顺捷和持续。
90年来的实践不断地在证明着这一点:当我们按规律办事的时候,我们进展就顺利;而当我们对规律认识不清醒或做着规律不许可的事情时,就会出现麻烦和困扰。90年来的征程是不平坦的,我们有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也有过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巨大成绩的自豪。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按规律办事的最大激励。但我们的90年不仅有令人艳羡的“过五关、斩六将”,也有过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之类的“走麦城”。成功的经验,我们要讲够;不成功的教训也不应淡忘,更不应讳言或掩饰。邓小平说得好:“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2](P272)既总结研究成功的经验,也总结研究失败的教训,把经验和教训都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来对待,对经验和教训作比较研究,这是我们党从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就坚持的好传统,但又确实没有始终一贯地坚持好。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需要深刻总结。
对于认识和把握规律可能出现偏差和不足的现象,应当从认识论的历史必然性高度看问题。归根到底,这是同人们对客观世界无限性的认识无可回避地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处于有限的状态所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3](P337-338)正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认识和判断,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也不会从一开始就完全正确,就能对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一览无余。这就有可能产生认识和判断上的失误,也会有决策和行动上的失当乃至失利。因此,就会有成功的实践和不成功的实践的存在。就是在重大成功的实践中,也不会是十全十美,也会有不足和缺憾之处。改革开放是我们很大的成功实践,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改什么、什么时候改、改到什么程度、这个部分的改同另一部分改的协调配合等问题上,我们也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的,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探索改进。
敬畏规律权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要求、把握创造历史的主动权。列宁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4](P225)回顾90年来党史的风风雨雨,我们更能感悟到列宁所强调的“辩证”、“历史”之深邃意蕴。历史是按规律推进的,而且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P101)这既充分肯定了在客观规律性下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必要和可能,更指明了发挥历史主动性的方向和极限,由此,就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当也必然是:为了“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从而又好又快地前进,应当努力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尽可能地快一些,曲折和弯路尽可能少走一些。这就不能走前人走过的老路,而是要寻找新路。这样的新路是不能违背规律的,但又是可以在规律实现的空间之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正是这样的马克思的经典语言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遇。马克思这样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P33)在这里,“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特别是“生成过程中”就是机遇,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就可以实现历史的巨大进步。这是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先进人士孜孜以求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从党建立以来就没有放松过努力,而凡是真正做到了的,就的确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问题在于对机遇的认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睿智。对机遇的认识需要把握大量的实践材料,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地科学分析。机遇作为一个战略性、规律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那样,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是一种“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的问题,“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5](P177)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透彻分析与方位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基础上才能做到。机遇思维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掌控全面、洞察敏锐的理性思维方式,它既不是对现象的直白的反映,也不是对现象的素描,更不是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堆砌现象,而是在掌握大量的信息基础上进行高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思维成果。这就要从全局高度,以宽广的视野,对构成机遇问题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以清醒的政治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来判定。这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若是作为“用心去想一想”的根据素材不正确,或者“用心去想一想”的方法不对头,就不会有准确的判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认识和把握历史机遇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很多。在上一个世纪的起伏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做到了科学认识和把握党所处时代的历史机遇,从而满足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需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成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斗士。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就在于其准确地把握了机遇,从而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方针、措施、步骤,并据此审时度势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战略决策,从而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也在于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在历史机遇和据此确定的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上,与党的领导层的认同、共识、协力。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关于机遇判断的失误和决策上形形色色的失策,不论其主观如何,都是同在机遇认识和判断上的失当相联系着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国际妥协”风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慧眼识珠地认识到“这种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的妥协”,[6](P1185)特别分析了中国国内共产党处于“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而“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6](P1187)进而认识到:这是发展人民力量的机遇,而牢牢把握这一点,坚定地搞自卫战争,就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当蒋介石穷凶极恶地发动重点进攻时,毛泽东敏锐地分析大局,睿智地看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6](P1243)果断地发动了战略反攻,这就有了摧枯拉朽般的挺进。人们至今仍然为这样杰出地把握机遇而赞叹不已。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睿智,就不会有上世纪40年代末的新中国问世。而可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了这样的机遇,于是就有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历史跨越。
恩格斯在晚年以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反思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历程,感叹道:“历史可以说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她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中,都是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驱她的凯旋车。而不幸的是,我们人类却如此愚蠢,如果不是在几乎无法忍受的痛苦逼迫之下,怎么也不能鼓起勇气去实现真正的进步。”[7](P725)历史的进步的确常常有“二十年如一日”般的彷徨趔趄。而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在实现规律性、机遇性与创造性的历史统一进程中推进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进步、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是按其内在规律运动的。但又不是直线运作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往往是靠先进的人们反映人民大众的意愿,代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旧制度来实现的。恩格斯的话,既是对以往没有认识唯物史观时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缺乏自觉性认识的批判,也是呼唤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善于认识和把握历史机遇,在可以推进历史进步的关头要勇于推进历史,实现历史进步。人类历史上可圈可点的重大进步都表现为规律性、机遇性与创造性的历史统一。在人类历史上特定历史条件所提供的机遇并不是很多,也正因如此,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时候,总是念念不忘地提醒人们要把握机遇,要求立志创造历史进步的共产党人要善于识别和把握历史机遇,创造性地开拓前进的进程。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把握机遇的范例也有不少,需要我们好好地去总结。
90年来的实践表明:始终认识和尊重规律是不容易的,而始终认识和把握机遇更是不容易的;一次认识和把握了机遇,并不能保证以后步步都认识和把握得正确与准确。这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能否始终保持清醒,始终使自己的创造实践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体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在这方面,最根本的是要对社会发展规律有始终坚定的科学认识,对时代和国情有准确的把握。这对辩证地把握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命运的主动权,是十分重要的。
值得警惕的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是始终完全清醒的时候,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不是始终完全清醒的时候,却自以为是,当成创造性来发挥,问题就严重了。这种违背了规律的“创造性”就会成为灾难。历史客观规律的实现首先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正确程度,“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是不应淡忘的。
把握机遇,就要科学地面对风险。主动地创造历史,必然是一种勇敢的探索,是在“看准了的”的前提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P372)这就有风险和困难,有的时候会处于不利态势,毛泽东以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这样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8](P412)这就要有深谋远虑,而不能自乱阵脚。问题是要把握有度,审时度势,当确实存在不宜坚持的时候,就不能固执己见。特别对以跨越为使命的共产党人而言,一定要十分警惕“急性病”。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在同外国朋友谈中国的经验教训的时候,常常说:“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他语重心长地同外国朋友说:“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毛病。我们特别希望你们注意中国不成功的经验。”[2](139-140)这番肺腑之言,很值得反复体会琢磨。什么时候都要冷静。
在新的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重视研究好这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切切实实地去做,做一个真正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落实的积极促进派。这就要在这样两个方面把工作和认识做足、做够:一是对工业文明先行者所做的符合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要求的事情都不应对着干,而是要干得比他们好,干得比他们快,尽可能地跨越式地推进;二是对工业文明先行者以往全部实践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采取分析的态度,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之尽可能地减少。而这都是要根据自己实践的需要和可能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机遇作为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展示,人们可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因此,由于掌握材料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如何把握机遇就存在着选择上的种种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己任的。按照唯物辩证法,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又是不会认识得尽善尽美的,在认识和把握的进程中,由于矛盾展开的历史局限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完备乃至于错误也是难免的。因此,那种创新性选择一问世,必然会面对着种种批评,甚至出现各种怀疑和责难。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结尾中表示了一种科学的态度:“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1](P102-103)
马克思虚怀若谷地欢迎一切言之有据的意见,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常讲这样的话:“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不仅方向要对头,而且“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2](P267)而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是个很大的试验”。[2](P130)正因为是试验和探索,出现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也就很自然。但重要的是,对在改革中的不同意见,要认识到“这里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改革到什么程度,如何改革,如何开放”。对此,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态度:“这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好奇怪的。”[2](P265)所以,邓小平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要确立这样的思路:不要“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而是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2](P372)把邓小平的这番话同马克思的话对照起来,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只要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的事业是可以计日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确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来自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的、本质的总结。我们还要继续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应当在方向坚定不移的前提下,广泛地不先入为主地、不怀偏见地总结各方面经验,在尊重规律中主动创造,在探寻新路中务实调整,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