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艳军, 王 嘉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特点和实现路径
戴艳军, 王 嘉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主观基础和客观基础,具有认同发生快但变动大、认同需求强但不平衡以及认知认同高而行动认同低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基础;认同特点;实现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关键在于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认真研究,科学对待。
在社会学上,认同有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在个体层面,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色或身份的理性确认,它是个人行为的持久动力。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把“自我认同”理解为“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在社会层面,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成为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由此可见,自我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基础,社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发展和证明。认同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对于表达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契合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了时代的主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骨干的大学生对其是否认同、认同程度如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意义重大。
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认同危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指出,“自我认同这种心理上的任务的实现,在传统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解决,因为传统社会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稳定延续的社会;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它的异质性、与传统之间的断裂,因而现代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确地建立起自我认同并非易事。”[2]当代大学生就面临自我价值感的缺失,集中表现在自我意义感的缺乏、自我归属感的迷茫、自我方向感的丧失以及自我角色的混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对社会的怀疑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疏离。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标准功利化和价值导向弱化;二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采取“超越遏制战略”,用“普世价值”引诱认同给大学生价值观生成带来冲击。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键在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18岁~24岁),是人生选择与追求的定位阶段,也是社会系统地教育、帮助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最后时机。从群体认同经过社会认同到自我认同是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顺利参与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大学生正是通过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可以真正实现自我认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同一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他人五个方面的同一。正像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60)。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反映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为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奠定了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生确立人生价值目标指明了正确方向,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给大学生人格完善提供了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健康成长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准则。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后(以下简称“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一纲一本”(全国高校使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教育部每年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修订,保证了教材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工程”精品课程战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与研修计划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同比例比5年前上升近10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4]。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还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青年时期,极易受个体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认识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深层次的原因和实质。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倾向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如大众传媒的负面报道、家庭的不利引导、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现实的黑暗面都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抵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感情。
大部分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风云,对社会倡导什么、批评什么,比较关心。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表现为对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可能更为了解和熟识,认同程度会高一些,而对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直接联系不太明显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比较冷漠。例如,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同度较高,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民族精神、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等认同度非常高,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认同出现了一定偏差,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会逐步融合、走向趋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度一般,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认同不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三个层面。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行为认同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不一致的特点。例如,对于诚信问题,作为人生追求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而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在大学生身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考试作弊、就业过程中不断毁约、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方面的客观压力较大,致使部分人在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视为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教,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趋于务实,对社会的价值认同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而行为层面则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学的灵魂,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不同层面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促进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认同,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之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主义法制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价值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即其理论品质及属性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契合,与大学生的发展(包括人生发展)预期相关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理性认同的关键[5]。
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注重实践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实现路径。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87),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刻领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要通过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例如,深入街道、企业、农村进行参观调查,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生产生活的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激发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助,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实现路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暗示机制和感染机制。和谐的校园文化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这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隐性、渗透性和暗示性的特点是一致的。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即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精彩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新华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综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2010-051231c_12132241.htm,2010-12-30.
[5]戴艳军,杨正德.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60-65.
The Foundation,Fea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Identif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DAI Yan-jun, WANGJia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College Students’identif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asis,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and quick change,strong but unbalanced demand and high recognition but low action.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identif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s the main channel,focusing on social 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dentity foundation;identity features;implementation path
G641
A
1008-407X(2011)01-0059-03
2010-07-13;
2010-11-0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08SZ10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JNJD0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UT10RW108);教育部“985”三期科技、人文与社会发展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经费资助(2400-873J01)
戴艳军(1961-),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王嘉(1979-),女,山东潍坊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接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