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瑞,周荣娟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6)
新版《小说文体论》(2007)述评
刘 瑞,周荣娟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6)
著名语言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里奇 (G.N. Leech)和肖特 (M.H.Short)合著的 Style in Fiction(《小说文体论》)自第 1版 1981年问世以来在语言学界有庞大的读者群,成为欧美高等院校英语文学文体学专业必读教科书。该书的缩写 SIF已经成为此书的昵称,在学术会上被许多学者这样称呼,这个现象也是不多见的。著名语言学权威学者 Rando lph Quirk为该书作序,高度评价了两位作者在语言学与文学作品研究关系领域所作的贡献。2005年该书荣获英国 PALA学会 (The Poetics and L inguisticsA ssociation,website:http//www.pala.ac.uk)颁发的图书大奖。PALA学会表彰该书在学会成立以来的 25年里对文体学学科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称赞该书是文体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书籍。由于该书获此殊荣,在两位作者主持下, PALA学会成立了专门的网站,简称 SIFS论坛 (Style in Fiction Symposium),开展网上文体学教学与交流。2007年,LONG MAN书局终于推出该书第 2版。作者在第 2版中全面回顾了 25年来文体学领域的长足进展,在第 1版10个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新的 2个章节,并更新了许多内容。
第 2版共 405页,在新版的前言之后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和 5个附录:第一部分题为“研究派别和方法”(App roaches&m ethods),由第 1章至第 4章组成;第二部分题为“文体的方方面面”(A spects of style),由第 5章至第 12章组成。5个附录分别是 Passages and top ics for further study; Further reading;B ibliography;Index ofworks discussed;General index。
第 1章“文体和选择”(Style and choice)介绍了文体学基本定义,认为文体可以指一个时期、一个作家或一部小说的文体,文体的范围越大就越难以下定义。语言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功能,小说作者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就产生了文体。本书所说的文体指的是一部小说或是其中某一部分的文体,这就使小说文体研究有了方向,为后几章做了铺垫。作者还对不同研究派别在作品分析选择上进行了比较,包括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认为M.A.K.Halliday基于功能语法的文体学理论和自己的多层次文体研究均属多元论。
第 2章“文体,篇章和频率”(Style,text,&frequency)主要讨论怎样收集产生文体的语言现象。作者首先分析了统计学和文体的关系,不认为文体的分析可以由简单的不考虑意义的统计数字来代替,而认为数字的统计要在文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文学作品的文体分析中,产生文体的语言现象复杂多样,例如某种用语出现频率超高或超低都会产生偏离常规 (deviation from the norm),但并不一定具有文体意义,要根据文学创作在美学上的意义做选择。体现文体的语言现象称为“文体标记”(style m arkers),只有对“文体标记”进行数字统计才有文体学意义。由于每个作家和每篇作品的“文体标记”不尽相同,所以读者需要根据经验具体分析。作者非常具体地介绍了一些文体分析手段,如文体特色、文体标记、选材原则等。
第 3章“一种文体分析手段和运用实例”(A m ethod of analysis and som e examp les)推出一个极为实用的文体分析查验表 (a check list),从词汇、语法、句法、修辞、语境、衔接等方面列出大量需要读者注意的技术细节,引导读者从表面看似平淡无味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亮点,提高对作品的艺术鉴赏力。然后本书作者用 3个实例做示范,指导读者如何使用上述的查验表对文学作品进行技术分析,发现其中的文体特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 3个片断分别选自康拉德 (Joseph Conrad)、劳伦斯 (D.H.Law rence)、詹姆斯(Henry James)的作品。这个操作性很强的查验表列出了几乎所有可能成为“文体标记”的语言手段,以帮助读者能够较系统地分析作品。作者指出,这种方法虽然会使作品显得支离破碎,有时也会难免产生遗漏,但从这种分类分析中读者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文体标记”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分析仍具有系统性。
第 4章“文体的层次”(Levels of style)首先讨论了文体分析的复杂性。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符号系统,至少可以分成 4个层次:语义、语法、书写、语音。小说作者可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选择不同的手段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些不同层次的选择构成了文体变体 (stylistic variants),从而产生文体效果。该书作者选取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 ansfield)的作品A Cup of Tea(《一杯茶》)中的一句“The discreet door shut w ith a click.”作为实例,对多种可能的文体变体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证实了这种分析的实用性。
第 5章“语言与小说世界”(Language and the fictional world)从结构上可以说是本书第二部分的第 1章,从内容上可以说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引言,为后几个章节做铺垫。作者指出语言的抽象本质决定了小说不可能是对现实世界的全真反映,而只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抽象的现实模式。本章系统地探讨了几个关系,包括小说语言与现实、现实与模拟现实、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现实话语与虚构话语的关系。
第 6章“思维风格”(M ind style)讲述了语言上的选择怎样体现作者或者作者通过作品塑造的人物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描述方式,这对于形成文学作品的文体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尽管外部世界只有一个,但人们的体验却各式各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认知,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本章进而探讨了语言选择是如何影响思维风格的,并通过几部小说的片断分析了 3种思维风格:“较为正常的”、“不太正常的”、“极不正常的”。
第 7章“篇章修辞”(The rhetoric of text)论述了语言的篇章交流功能对产生不同文体的作用。本章从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创作思想的载体的角度出发,用语言学理论通过小说作品片段实例分析了篇章修辞的一些特点。对于几乎相同的词语,作者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子结构 (简单句、主从句、复杂句;掉尾句、松散句),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文体效果。一般的原则是出现在句尾的是重要的信息,因此前后排列顺序的选择也会产生文体效果。在篇章功能这一层次中,除了句法和排列顺序的选择外,还有语音、书写、句间连贯等许多手段把各个句子和各个段落连接起来,对这些手段的不同选择也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同样,本章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篇章实例阐述以上的观点。
第 8章“话语与话语情境”(D iscourse&discourse situation)探讨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小说中的文体作用。本章借助大量图形阐述了小说中的话语交流在不同层次上的情况。在第一层次上这种交流是作者和众多读者之间的交流,在其他层次上还有更为复杂的交流存在,比如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之间的交流、小说中叙述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交流、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这些可能在一部小说中全部出现,也可能部分出现。理解小说中的这种复杂的交流情境对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作者与读者这一交流层次上可以有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或第三人称叙述)、距离(是否能拉近读者)和口气(作者对读者及作品中人物或社会所持的态度)等方面的不同选择,因此产生文体效果。
第 9章“小说中的对话”(Conversation in the novel)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个交流层面上的文体现象。作者概述了语言学界几位著名学者的理论,包括语言哲学家格莱斯 (H.P.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 licature)和“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 le),以及舍尔 (J.R.Searle)的“言语行为”(Speech A cts),并运用这些理论阐述并指导读者对摘选的小说对话进行细致的文体分析,从小说中人物对话的各种不同形式来观察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看出这种关系所包含的意义,并根据语境推断其暗含的意义。作者还进一步把对人物对话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对人物思想的分析中去,扩大了分析的范围。作者还指出小说中的对话实际有两个层次,分别是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作品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第 10章“话语和思想表达”(Speech and thought p resentation)讲述了小说在表现人物对话及思想方面的各种不同的引语方式,这些方式既包括传统的直接引语(DS)和间接引语(IS),也包括小说中常用的自由直接引语 (FDS)和自由间接引语 (FIS),甚至还包括小说作者对话语行为的表达 (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缩写为NRSA)。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文体: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不仅能忠实表达小说人物的原话,还能表明很少有作者的干预;而间接引语则可能有作者的干预成分存在。在表现思想方面,间接引语可以表达比较模糊的思维,而直接引语则可以表达比较清醒的思维。作者指出这些多种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观点、语气、疏远隔阂的距离等细节的描写都有很多的创作多样性。
第 11章“文体学和小说 25年来的发展”(Stylistics and fiction 25 years on)回顾了从 Style in Fiction第一版1981年问世以来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长足进展。20世纪 80年代初的文体学还处于早期不成熟阶段,主要研究诗歌文体,对戏剧文体的研究几乎是零,对小说文体的研究还是尝试性的。这可以体现在第一版中的一些标题用语中,如 “M ind style”,“D iscourse situation”,“Rhetoric of text”等。因此可以说该书是世界第一部分析小说文体的长篇专著,旨在证明对小说文本的文体研究可以是一种深入理解和赏析小说家艺术创作成果的手段。近年来迅速发展成熟的叙事学 (Narrato logy)在那时还不存在,而如今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并出现了一批专著,如 Fludenik’s Natu ral Narrato logy(1996), Her m an’s Narrative Theory(2001);Storylogic(2002)。25年后的文体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系统性的学科,不再仅仅局限于句法、语音、词汇、语义方面,而转向全面多层次的研究。在本章中,作者还重点提及了小说文体学 3个重要动向,对小说文本、思想空间、人物塑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是语用文体学动向 (p ragm atic turn),始于该书第一版编写年间,与之相关的学科也发展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叙事学,对小说文体学贡献极大。第二个是语料库文体学动向 (corpus turn),这与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有关。第三个是认知文体学动向 (cognitive turn)。本章还提到了文体学教学法的发展,特别是该书第一版对此的重要贡献,第3章中的查验表 (the check list)仍然是使作者感到自豪的教学法范例。本章还介绍了 60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理论后来对文体学的重要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本章强调了叙事学理论对文体学的巨大贡献。叙事学与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文体学等等相关学科相互作用,把小说文体学研究推到崭新的高度。
第 12章以一篇短篇小说《水桶和绳子》(The Bucket and the Rope)的名字为标题。此章节旨在填补第一版的空白,就是要用一篇完整的小说作品实例较全面地演示第 11章详细介绍的小说文体学近年来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因为第一版只对大量的小说片段进行文体分析。对一篇完整的小说进行较全面地文体分析对演示叙事逻辑主题是很重要的。由于篇幅所限,本章选择了英国作家三兄弟之一T.H.Pow ys 1927年发表在《寓言集》(The Fables)中的短篇小说 The Bucket and the Rope。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和以酷似现代卡通效果的拟人方式描写不知人间世俗关系的水桶和绳子对其男主人——一位勤劳、善良、朴实的年轻农夫——因爱妻有外遇而突然上吊自杀这一事件百思不得其解的故事。虽然它们的男主人就是踩着这个水桶用这条绳子悬梁上吊自杀的,但它们俩无论怎样对话交换意见也无法弄清男主人自杀的原因。作者以认知文体学理论为主导,演示了运用前几章阐述的叙事理论、故事逻辑、小说世界结构、观察点、引语方式、关联照应、人物性格塑造等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小说进行文体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沿用了传统修辞学,例如小说标题中隐藏的隐喻,暗示成语 kick the bucket,以及绳子与上吊的关系。本章节还运用结构主义创始人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 laude Levi Strauss的文体观和相关的文学叙述体分析了作品的篇章结构,解释了作品中的一些存疑。本章重点分析了作品中 4个人物 (水桶,绳子和它们的男女主人)在性格塑造方面表现出来的文体特色。最后本章还对这些运用新理论进行分析的方法作了评价。
本书是首部综合了各个语言学流派的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小说文体分析的专著。该书的写作原则是引导读者真正学会文体分析,书中列举了大量名著篇章实例,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该书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浓厚的学术性;既深入浅出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者通俗地解释了各种理论概念,并加以实例说明,使对这方面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很快入门。这部书把读者范围设计得很宽,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语言文学本科生、硕士生的教科书或课外辅导书,也可以作为文学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对小说进行文体分析时,作者并不唯我独尊地强调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广泛采用各家派别的成果,凡是对文体分析有意义的理论方法都给予介绍引用,其中有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Quirk的语法体系,Grice的语言学哲理,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众多新理论,甚至传统的修辞法等等。正是以上这些特点使该书获得巨大成功。
虽然本书第一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小说文体的各个方面,但遗憾的是未能把所有这些方面集中运用起来,对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进行全面的分析。新版的推出弥补了这一缺憾,使读者看到文体学理论与方法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综合运用,也使这部小说文体学专著更加完善,成为文体学领域一棵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1] Fludernik M.Towards a“Natural”Narratology[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2] HallidayM A K.L 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 illiam Go lding’s The Inheritors[C]//L iterary Style:A Symposium.Oxford:Oxford Univ.Press.1971:330-365.
[3] Herman D.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C]//Narrative Inquiry,2001.
[4] Her m an D.Story Logic:p roblem 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M].L 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2.
2011-03-19
刘瑞(1955—),男,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文体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