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侃,刘 威,钟 升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万 侃,刘 威,钟 升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对重庆市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于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入手,利用投入产出表,选择相关指标来反映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现状和特征,并对其互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然后提出加快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投入产出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出来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性服务业也越落后。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它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个个环节中并深深地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制造业部门是为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二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随产品一同出售;三是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实质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仅是这两大产业自身发展与升级的客观需要,更是重庆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可行性路径选择。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体现出这两产业的互动状态,然后提出促进重庆市这两产业互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从整体上看,“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与稳定发展。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2009年重庆市制造业的生产总值略快于生产性服务业。从图 2中可以看出,近 5年来虽然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同步稳定增长,但生产性服务就业人数增幅高于制造业,这也反映了发展速度上的差别。
上面我们从整体上阐述了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过程,反映出两者变化的同步性,直接体现了近年来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宏观状态,下面再利用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从结构上对其进行微观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我们选择相关指标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牲征,涉及的指标主要有:
(1)增加值 gi,某一产业增加值的大小反映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水平。
(4)以上述指标为依据,对重庆市进行统计测算,具体结论如下。从 2007、2008和 2009年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及比重来看,可由表 1直观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可能由于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略受影响,增加值略减少,而且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一种“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
表 1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发展速度 %
借助相关文献的定义,我们把中间投入率大于 0.5的行业称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型”,反之则称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从表 2中我们可以将行业具体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中间投入率小于 0.5的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第二类是中间投入率大于 0.5的行业,只有科学研究事业,其相应的中间需求率也较高。按这一分类,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子行业表现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逐渐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来越依靠最终需求的带动,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力正逐渐从中间需求向最终需求转变。这就要求制造业能大胆地放手把一些服务性的需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业来发挥,使之能不断地提高服务层次与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发现,金融业的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他部门的需求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则是最终需求的带动。
表 2 2009年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按照联合工业国发展组织对制造业的分类,制造业可根据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分成以资源为基础的、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 4种类型。表 3列出了 4种制造业行业消耗较多的 6种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其中,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如 j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如 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 j产品部门的总投入 (Xj)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耗的第 i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Xij。其计算公式为:
表 3 制造业不同行业对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
从表 3中可发现,4种制造业中对服务消耗最多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般而言,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应该对不同服务的消耗水平有所差异。比如,对于较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应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消耗水平高,但从表 3中可知重庆市的不同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对服务的消耗差异并不明显。而且,中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对科学研究型的服务业消耗水平非常低,且与资源性和低技术水平制造业的消耗水平没有太大差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产业互动发展不充分,融合程度不够,制造业只不过是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而已,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带来高的增加值,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说明近年来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虽然都在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功能开始多样化,对制造业的支持也逐步在增强,两产业的互动状况已跨越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但仍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的特征,两产业互动不充分,协调发展不足,发展不迅速的现状。
当前,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刚刚起步,未达到其快速发展程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削弱了与制造业互动的能力;制造业层次与水平低下,影响了两者的有效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与制造业需求错位,导致两者有效互动难以深入;整体市场环境尚不够完善,人才的匮乏等等都不利于两者的互动发展。由此,重庆市可以从微观、宏观和机制3个方面着手,加快健康迅速的互动发展,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从微观方面,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大胆创新,逐渐培育并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从宏观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金融、会计、广告、法律、管理咨询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从互动机制方面,构建产学研联盟模式,鼓励自主创新与自主发展战略,建立互动发展的机制。
从产业演化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本来就是从制造业当中垂直分离出来并外部化形成专业化的产业。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体现了制造业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又可以通过效率的提高和制造业中服务投入成本的降低来支撑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与竞争力提升。当前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仍然还内化在制造业当中,不同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也没有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层次不高,服务质量、效率、成本和品种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由上面表 2我们得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力正逐渐从中间需求向最终需求转变,那么重庆市制造业更要借此契机大胆地把自己的服务需求外包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分离,鼓励服务业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从而推动两产业的深化和泛化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降低生产性服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以适应制造业的现实需要;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制造业产业的升级,提高自己的产业水准;破除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的行业垄断与地区垄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也就是完善市场环境更好地提高两产业互动水平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重庆制造业“大但不强”已经是一个共识。“大”主要反映在制造业总量方面,“不强”主要表现在缺少大企业,缺乏著名品牌,许多行业未能掌握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等,即意味着对一些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强。而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因此,要加强行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增强自主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构建产业的产学研联盟方式,建立互动发展的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提升和互动深化提供高素质人才;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有效地实施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战略,推动生产与服务模式转变和产业互动升级。
重庆市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制造业的升级、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只有重庆市制造业分工更加专业化,才能促进更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与水平提高了,才能为重庆市制造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投入和智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既是当前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今后重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全局,高瞻远瞩,大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1] 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 [J].产业经济,2009(9):126 -131.
[2] Lundvall,Bo rras.The Globalising Learning Econom y: Imp 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Po licy[C].TSER Programm e Report,DG.Comm is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8.
[3]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4] 李龙,贾让成,方芳.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3):85-89.
[5] 万珍秀.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 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44-50.
[7]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2011-03-16
万侃(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
F062.9
A
1007-7111(2011)04-0001-04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