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文化视域下张欣的都市小说

2011-08-15 00:49张凝易向阳
关键词:张欣都市人大众文化

张凝,易向阳

浅谈大众文化视域下张欣的都市小说

张凝,易向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语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大众文化异军突起。在这种背景下,广州女作家张欣的都市题材小说将视角始终对着都市的饮食男女,展示了现代女性生存的窘困与渴望,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大众文化;张欣;都市小说;现代女性;人文关怀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文学的语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中重要的是由过去的政治文化语境转入商业文化语境。这种转变离不开中国社会时代、经济的前进和发展。一方面,文学可以稍微摆脱政治形态的规范,朝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靠拢;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文学在迅速地边缘化、陌生化,尤其是那些所谓“高雅文学”、“严肃文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似乎渐行渐远,而以消费为主的大众文化却异军突起。许多作家面对时代的转型,在艰难地寻找丧失了的读者群。广州女作家张欣抓住都市这一主题,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当代读者的喜爱。原因就在于张欣的创作适应当今的文化语境,把商业和审美结合起来,描绘了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另一类好看而有意义的“都市”风景。

一、张欣都市小说的源起

王一川先生说过,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在中国的现代史中,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现代史之中,不乏对于都市或都会的一种暧昧的感觉,一种仇视或排除的感觉,尤其对商业属性的都会都有相当大的拒斥感。”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及重商主义,使城市在相当程度上扮演着一种“异己”的角色,乡村是正统的来源,而城市是藏污纳垢、物欲横流,是纸醉金迷的,城市被贴上另类的标签,人们用传统或某种主义冷眼旁观之,居在城市却怀念乡村。80年代之后,历史进入所谓当代,停滞的经济有了腾飞之势,使得城市再次成为这种现代发展的焦点。目睹当下城市发展,人们竟又产生了怀旧情绪。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去探寻都市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中的镜像,也许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抑或寻回曾经失落的东西。

“上帝创造了乡村,而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作为现代人类的栖居地,无论它是天堂抑或地狱,都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而同时它也创造着人类的样子。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说:“城市远远不限于一大群个人,一系列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远远不限于一组机构和行政管理组织诸如法院、医院、学校等……城市是一种心态,一系列习俗和传统,一系列组织化的态度和情感,这些态度和情感存在于这些习俗之中,并伴随着传统留存下来。”对于50年代出生的作家张欣来说,她所生活的阶段和环境,让她自然而然地对都市有种极为特殊的情节和钟爱,这也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张欣小说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接受和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张欣都市小说的创作特色

新一代史学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种“回归本原”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与过去流行的现代化理论是截然对立的。因此,怎样看待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继承与扬弃,仍然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读者在看张欣小说时所感到的困惑和不安。张欣曾在访谈录中提及,难舍最后一点浪漫,在滚滚红尘当中。张欣的小说创作,总体而言,是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情感状态作近距离的关注。她作品的视角始终对着都市的饮食男女,而且几乎每篇都关涉男女之情。如果说,都市人的生存窘迫带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都市女性对此的反映最主要的表现在爱的困惑上。张欣正是选取了女性的命脉——爱情主题,来展示现代女性生存的窘困与渴望。她写的故事,每一篇都离不开爱情。她的爱情观可以做以下阐释:当爱情不渗透任何杂念时,为爱情而爱情的时候,它是浪漫温馨、纯洁无私的;一旦爱情的内容不单纯了,爱便成了一种装饰,一种可有可无的虚幻。她把爱情放在知识女性和城市商战之间的夹缝中让她生长繁衍,势必会开出异样的花朵。譬如她的小说《如戏》《首席》《爱又如何》中的女性,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刚强也罢,柔弱也罢,都不是冲决生活罗网的勇士。张欣作为一名感受型的作家,细腻地把握了女人在情感中的迷惘。她们总是在情感的追求中左右掣肘,逡巡往复,常常是清清楚楚地选择了一个悲剧的角色,总是走不出一个“痴”字。她们试图做新时代的女性,却又背负着“传统”角色的梦幻,因此她们的步履将格外艰难。这些“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在张欣的笔下显得特别具有爆发力,让读者看到都市人内心深处的心理焦虑和现实压力。张欣擅长描写都市女性,透过她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时代转型过程中她们内心的双重性情:她们希望自己能够和男性一样为生存而去拼搏,同时她们在内心深处又无法剥离对传统道德、品行的践行。

三、对大众文化的另类展现

李德顺在《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中提出了文化的“生产消费结合”说,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应该理解为一个文化体系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被叫作精英文化的,其实是指文化的生产即创新形式和特征;被叫作大众文化的,其实是指文化的消费即自我享用的形式和特征。因此,所谓“大众的文化”,应该是指面向大众生产,以供大众消费的文化,即以大众需求为生产的主要引导和动力,并接受大众选择检验的文化。李德顺强调,我们的文化生产和创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宗旨,就必须体现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中,而不能使它们彼此脱节。由于群众的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既成习惯性和从众化心理等特征,所以造成良性循环的起点,一般应该放在有组织的生产方面。

我们当下所探讨的“大众文化”是特定历史范畴的产物之一,是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的催生物。中国的“大众的文化”在宋元的勾栏瓦子里就已经相当繁盛了,它可以纳入当下“大众文化”的范畴之中吗?这些问题其实在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极好的表现。精英文化现在逐渐向大众文化靠拢,这是时代发展、经济进步的必然现象,并不等于说精英文化溶入大众文化就是文学的贬值。随着大众文化的舞台背景越来越宽泛,我们不能要求作家完全摆脱这一背景自己去一个人吐心中话,浇一方块垒。张欣创作的一系列都市题材作品,明显具有大众文化化的影子存在。譬如其中大幅度的展示都市的生活场景,都市人的具体消费生活(高级会馆、富丽堂皇的购物商场、女性的许多高档服饰,等等),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当今文化的传播性、消费性以及其视觉化的效果。有人说张欣的小说代表了一种时尚、流行的色调,也就是说她的小说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系列的人的生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对都市一隅的真实状态的描摹。在她的作品中,一部分都市人丧失工作,丢失爱情,徘徊在都市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焦躁不安,这是对都市人生活与心理的真实写照。然而,读张欣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无赖和无能为力,却不会让我们内心消沉。因为,在她真实地描绘这个都市生活的同时,总会让我们在物质疯狂追求之后让我们回归人的灵魂深处深思。张欣并没有直接为读者指出生活的太阳从何方升起,却让我们在现实生活的此岸不能丢掉曾经黯淡过的理想。这是一种最为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一种直面现实的惨淡却不能丢失人生信念的执著。

[1]陆扬,路喻.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J].天津社会与科学,2003(6).

[2]何兰萍.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J].学术论坛,2002(3).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07-26.

[7]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8]李德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J].理论探讨,2001(3).

I207.4

A

1673-1999(2011)03-0110-02

张凝(1986-),女,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易向阳(1986-),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10-11-14

猜你喜欢
张欣都市人大众文化
《城》
Kiss and Ride
随笔四则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Dynamical stable-jump-stable-jump picture in a non-periodically driven quantum relativistic kicked rotor system∗
爱自己 你做到了吗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张欣现代重彩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