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2011-08-15 00:49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成果

陈 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陈 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群众,使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表现出来。”[3]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集合全党的智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崛起的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中心,社会主义的中国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创造出这么大的奇迹,根本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其所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要让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发生作用,就必须将其与具体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民族化、具体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其自身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规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时,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取得那么多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除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有这种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任何理论如果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一种纸上谈兵的理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还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被人民群众所掌握。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发展创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亿万群众命运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当其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需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充分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动力和强大的物质力量。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所提出的各项历史任务,无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而最终完成的。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依然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即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舆论宣传中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专业化、系统化、整体性研究的同时,也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有些形势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从国际上看,随着苏东剧变、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及多元化趋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当代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当代需要继续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宣传和教育群众,引导和武装群众,使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用,使人民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形成共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如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二是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在他们的带领下形成全民学习的氛围,提高全民的理论兴趣和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双向互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理解、所认同、所信仰,并用以具体指导实践,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4]。从生成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适性的基本原理,只有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具有真正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法论意义,才有可能为中国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中国化需要以大众化为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实践性,而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理论只有被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只有通过大众化,让人民群众真学、真懂、真信并且真用,才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这些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正如刘云山在纪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所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大众化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化、时代化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就要及时跟进一步。”[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需要通过大众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还要放置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来检验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需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积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上加深理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双向互动的真实内涵,才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王国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刘云山.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群众[N].人民日报,2010-03-29.

A81

A

1673-1999(2011)03-0003-02

陈静(1973-),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0-11-13

安徽省教育厅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09sk536)。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成果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