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晨
布哈林论无产阶级专政
梁 晨
布哈林联系苏联的国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主义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方式,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防止无产阶级内部出现特殊的利益阶层。布哈林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并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促进社会公平。
布哈林;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列宁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临的任务除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外,还存在更重要的经济任务,无产阶级“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3]。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是苏联为数不多的在西欧进行过多年理论研究和革命工作的领导人,曾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可宝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与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他结合苏俄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布哈林保留了原来学说的核心,但他发展了原来的学说,对它作了详细的阐述,把它改变成为一种可以适应各种各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不能预见到的条件的高度灵活和可以变通的思想。”[4]
布哈林基于对苏俄国情的分析,阐述了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源、专政的涵义、专政的方式和专政的最终目标及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俄的国情决定了其无产阶级专政的独特之处。布哈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经过考察发现,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描述的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不同。传统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取得胜利,而苏俄极端落后,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大工业不发达,是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最薄弱的一环。他说:“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不发达,而且是半亚细亚式、半野蛮的无产阶级,这样的国家当然不能象实现布尔什维克所主张的那样实现历史的飞跃。”[5]70
苏俄建设的目标是走向社会主义,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不能一下子或者极短的时间内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主义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内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在布哈林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是为步入社会主义进行准备的时期。无产阶级是统治阶级,也是引导阶级,引导苏俄步入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对待不同的阶级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对资产阶级以及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产生的新资产阶级(耐普曼)采取打压的方式,他们的最终命运是被消灭,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的存在(如在国营经济还无力经营的部门可以租给资产阶级,他们向无产阶级政府纳税,活跃市场,服从政府法制,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禁止他们参与苏维埃的各级政权[5]294-297。 对待农民阶级则采取截然相反的政策。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是同盟,无产阶级对待这个盟友不是消灭而是引导其逐渐靠近无产阶级的思想,并最终实现其与无产阶级的差别的消失,最终在苏联国内实现阶级的消失,最终实现共产主义[5]298。
前途不同,专政的方式也不同。对待资产阶级最终只有“消灭”二字。消灭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暴力方式,而是利用经济的办法,即建立强大的国营经济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提供比资本主义经济质优价廉的商品)[5]296。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保持工农联盟是保证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根本。因此,对待小农则采取帮助加积极引导的方式[5]426-429,帮助小农通过建立合作社 (主要是流通领域的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小农阶级长入社会主义[5]226。
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本阶级管理和建设国家的人才。无产阶级从来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对待本阶级内部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布哈林提出了“成熟度”[5]80这个概念来描述无产阶级,他认为无产阶级并没有成熟到可以一下子或者短时期之内就可以带领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的程度。布哈林从文化的原则、粗放性(新文化传播得多远)以及集约性(对其文化加工的深度)三方面深入研究了无产阶级在文化方面的不成熟性[5]84-90。在文化的原则方面,无产阶级文化比资产阶级文化高,但在文化的粗放性及集约性方面,无产阶级无疑处于十分恶劣的地步。无产阶级不能像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的母体里成熟一样,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勉强维持生存,不可能成长为资本主义内的领导人(尽管有极少数的工人在资本主义企业里担任一定的职务或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无产阶级在文化上具有落后性。先天的落后性促使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专家与管理人才,同时还要防止阶级内部出现特殊的利益阶层(即所谓的权力或特定利益只在少数人的圈子里流转而广大人民根本无法接近)[5]96-98。
布哈林在苏联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民族特点”问题[5]474,意识到苏俄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不可照搬。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师从苏联,但中国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苏联经验不具有普世性,因此很早就提出要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布哈林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上出现新的阶层,多元社会逐步显现。多元社会带来多元利益,多元利益引发“元”间矛盾。我国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分析和处理国内矛盾,分清主次。正确处理国内矛盾,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在处理矛盾的方式上应当采取社会主义法制,经济领域应当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
(二)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布哈林给予工农联盟很高的评价,认为没有工农联盟,苏联革命就不能胜利。工农关系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城乡关系。布哈林主张工业与农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为工业提供市场,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但问题也有,城乡二元格局,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如何处理城乡关系,关乎我国能否顺利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处理好工农业的关系,统筹好城乡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三)提高党员素质,促进社会公平
布哈林对苏联无产阶级队伍的素质十分担心,因此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无产阶级的素质,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和专家队伍。同时,他对党内可能出现的特殊利益群体(某些大权在极小的范围内的流动,缺乏良好的干部更新体制)表现出了前瞻性的担忧。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要注意的。提高党员的素质,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3]列宁选集:第 4 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苏绍智,等.世界评布哈林[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4.
[5]布哈林文选:上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D046
A
1673-1999(2011)03-0012-02
梁晨(1983-),男,山东泰安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社会主义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研究。
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