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彩绒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随着电力科技的进步,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电工方面的问题,因此,一些大中专学校的非电专业均开设了《电工学基础》这门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信息素养。基于非电专业开设《电工学基础》的目的,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方式、考核手段、教学内容上都要区别于其作为专业课程的要求。从非电专业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性质考虑,将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非电专业《电工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在课程内容范围内,指导教师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在本课程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组合,按照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将每一个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体系的章节限制,去掉学生不感兴趣或学术性较强的内容。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知识点连接而成,且每个知识点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教学内容由学生为主体进行选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均能较大提高。
非电专业《电工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动力装置及安全用电常识,多是与日常生活、工作相关的电工知识。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先由教师讲解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涉及领域,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初步印象和了解。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列出生活中遇到的而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在分类过程中,留下具有典型代表性或共性的问题,并向学生通报问题的选取结果。这个过程也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例如:很多学生提出了“家用电度表的使用”问题,这是一个与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应把与本知识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知识链进行讲授,这样可使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讲授内容方面,教师可将交流电的特性、电能的计算及电度表的发展、安装知识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之间形成递进关系,而且都与“家用电度表的使用”内容相关联,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通过内容整合,可以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内容选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即能充分说明或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了解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面。选取合适内容后,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等特点,尽量避免冗长和繁琐的公式推导,要力求做到简单、实用,且易于理解掌握。例如:在讲授交流电特性时,重点放在交流正弦电的三要素上,让学生了解常用交流电有效值、最大值和频率大小;在讲授交流电计算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正弦交流电的加、减计算方法,以及交流电压、电流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式,同时介绍我国电网系统的发展和现状、新能源的使用。
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采取何种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呢?首先需要明确非电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工学基础》的目的是掌握常用电路知识和用电常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动画演示、图片展示和视频介绍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复杂内容浅显化,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在交流正弦电特性的学习中,可以用动画演示交流电的三要素和计算测量、用视频或图片展示生活中三相、单相电的使用情况等等。讲授我国电网发展及新能源利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教师只作相关的评价和补充说明。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既可调节课堂氛围,又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在《电工学基础》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用电技能,取消了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验证型和研究型实验项目。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用电常识的需求和所需基本技能要求,单独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出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应用性的实验项目。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培养,让学生能对常用电问题进行分析和操作处理,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电相关实验项目中,可以设置家庭用电线路布线安装、单相电度表安装、家用电器(电饭锅、电冰箱等)原理演示实验等项目。在家庭用电布线安装实验中,让学生了解家庭照明及其他用电的布线过程和导线等的选择标准;会进行开关、插座的安装、导线的连接、绝缘处理、不同类型照明灯具的安装等。本实验中的各项能力要求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大有帮助。非电专业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应具备的日常用电的基本技能和用电事故临场处理能力,消除学生在生活中的用电盲区。所以非电专业的实验项目内容应更具生活化和实用化,尽量增强实验过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非电专业《电工学基础》课程的考核目标是考察学生获得电路方面知识和利用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电专业《电工学基础》课程的考核,取消以往单独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而采取将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考核项目的方式。在此种考核方式中,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限制在3~5人,由教师向每组下达一个考核项目,注明项目完成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参加考试的小组人员,根据项目内容和时间进度要求,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和人员分工情况,送交教师审核后,按照计划书的内容、目标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公共资源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监督和引导作用。项目完成后,由小组人员共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的编写,并由小组人员进行汇报和成果展示。本次考核成绩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作出评定,其中,教师所给分数与其他小组所给分数比例约为6∶4。在考核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重点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它能力。它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种考核方式除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这种开放式的考核需要将近2个星期的时间。
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考核项目的制定:1)考核项目的选取必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考核项目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安排学习;4)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5)学生自主克服、处理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同时,考核项目还要充分考虑非电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性质,注重考察学生获取有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在非电专业《电工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环节的应用,验证了此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课程学习过程变成了展示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平台,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1] 秦亚欧,刘宝瑞.采用“项目教学法”建构高校学生信息素质8W教学模型[J].图书馆学研究,2008,(6).
[2] 渠海英.浅谈项目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