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苓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困境与对策刍议
张 苓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提出加强政策引导、调整高校体育师资培养策略,提高体育课重视程度,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等措施。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困境;对策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学校体育教育总体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滞后,如何使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尽快走出发展的困境,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影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促进农村中小学体育快速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地位边缘化
受传统观念和环境因素影响,社会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有待提高。“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准的主要标准,体育备受边缘化。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农村学生只要体力好即可,忽视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许多农村学生上学即为跳出“农门”,升学成为脱离农村的原动力,体育则无关紧要。一些农村学校领导认为,学校经费不足,致使体育教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是客观现实。因此,主观上对体育教师劳动尊重不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落实大打折扣[1]。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在农村乡镇小学十分普遍。“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普遍形成,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时保证不够,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非常有限,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严重被边缘化。
(二)师资队伍堪忧
1.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下。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成为必然要求。但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少,体育代课教师多的情况。代课教师因缺乏专业体育技术和系统理论知识,导致教学技能不高,组织能力不强。研究显示,武陵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兼职的比例达到了76.81%[2],四川阿坝州中小学体育教师中81.4%为兼职教师[3],吉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合格率为 63.8%[4],云南曲靖41所农村小学共有体育教师47人,有12所学校无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29.3%。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缺乏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2.体育教师数量、性别结构失调。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80。已有调查表明,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内部出现了数量结构失调的现象,如河南省农村地区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达到了1:450[5],秦巴山区的208所学校中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10[6]。即使在广东经济比较发达省份,农村体育教师的结构也不合理,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295[7],三峡库区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都存在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8],贵州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存在较大缺口,专职教师仅占总人数的34.0%,个别地区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数之比达到了1:1000[9]。另外,因学校领导对女性教师从事体育教学认同度不高,体育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失调,男性体育教师远远高过女性体育教师。
3.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困难。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感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对体育职业认可度低,在“应试教育”未根本改变背景下,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开展难,工资待遇低,因而产生职业倦怠。二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对大纲要求,教学内容难以把握,教学研究不够主动,教学效果难以改观。三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进修提高不受重视,发展机会短缺,教学交流观摩鲜有开展,其职业发展严重受阻。
4.体育教师承受教学压力。一是受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重智育,轻体育使体育教学未能形成良性氛围。二是农村中小学的上课形式主要以班级为单位,男女合班教学,教学内容也尚未考虑学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很多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价值被低估。
(三)体育场地器材落后,经费不足
场地和器材落后是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要素。由于经费不足,体育投入更少。体育场地种类、数量相对城市学校普遍不够理想。据调查,沂蒙山区农村乡镇小学体育器材配备达到相关规定的学校占23.1%[10],贵州省有98.78%的小学和98.36%的初中体育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的小学占60.75%,初中占69.53%,湖南省农村中小学除篮球场地基本上能满足学生要求外,其它体育场地器材达标率较低。
体育专项经费投入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条件。有资料显示,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有59%的中学和66%的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12%的中学和18%的小学根本没有专项体育经费,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仅有48.2%的学校能维持正常体育教学运转[11],豫东南地区农村中小学中仅有一小部分学校设有专项体育经费,其它学校只能根据各校实际不定期地购置极少量体育器材[12]。研究表明,相关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的体育专项经费被挪用于修住房、买“正课”实验品等,这势必影响到这些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有9亿农业人口,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全民整体素质提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悬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建立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机制,实行项目分类,比例分担,落实责任,确保投入。教育投入物质基础不牢,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差,教师生活、工作条件艰苦,运动场地和器材匮乏等现象就难以根本改观。
(二)体育教师待遇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受教育权利、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均等。我国城市化发展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到2009年这33年间,城乡收入比由2.57:1 扩大到 3.33:1,城乡消费水平比由 2.9:1 扩大到3.7:1。就农村体育教师而言,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待遇远与城市教师有较大的差距,其学习进修、职称晋升机会少于城市教师。农村中小学体育长期被边缘化,直接影响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自身素质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从知识产生的外在环境看,“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知识都是由那些在生存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合适性的假说构成,激烈的斗争淘汰了那些不合理的假说。”[12]从知识产生的内在条件看,知识的增长是思维有选择的过滤结果。教育发展与变革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知识更新不及时则难以把握教与学的作用对象,更难发现教与学矛盾的生发原点。因此,突破传统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创新意识,是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保障政策
首先,要确定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并逐县核实财力,作为确定分担责任的依据。其次,统筹各级财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和学校公用经费、建设资金的投入。对财力困难的地区,政府可通过转移支付,或由城市导出特定资金,以及利用市场融资、国际合作渠道引资的方式,对农村义务教育予以支持和补偿。切实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落实好投入职责。第三,制定相关政策,引入社会捐助机制,募集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第四,科学规划,合理整合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第五,积极倡导“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第六,加强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加强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第七,改革现行职称晋升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对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以积极鼓励。第八,改进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推进阳光锻炼,保证体育宗旨的育人价值。
(二)培养师资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要面向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仅使毕业生具备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能力,也能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知识和素质要求。同时,针对农村中小学艰苦的教学环境,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中要增加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毕业生具有“不怕苦,敢奉献”的精神和终身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的决心,从而为中小学培养和造就一批拥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造力的新型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落后省份师范大学(院校)免费师范生的招收数量,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问题。尽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成本很高,但相信只要有各级主管部门的层层衔接与支持,一定会在师资培养上取得较好实效。
(三)提升质量
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推进体育教育的有力抓手,体育作为学校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体育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体育教学存在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其教学质量评估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要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课程计划,确保课外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师资。以评促建,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学生体育运动会,努力形成师生互动、快乐体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全方位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卫生、保健和安全教育。
(四)转变观念
鉴于农村中小学很难实现“城市化”标准场地建设和器材配置,教学设施情况也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执行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标准。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应摒弃“等、靠、要”观念,从实际出发,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资源,结合农村地方特色,自制体育器材,创编体育教材等,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多元化。另外,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创新体育活动形式与内容,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弥补体育课教学的单一化。
(五)利用资源
通过政府牵头,主管部门协调,建立体育院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援助计划,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城乡互动活动,利用高校体育院系的教育科研优势、人才优势,针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发展。对长期支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高校予奖励,形成城乡帮扶机制和对口援建工作。
[1]汤元凤.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J].科技信息,2006(10).
[2]王光炎.武陵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3]卢永雪.阿坝州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苏玉东.吉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刘刚.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分析研究[J].科学论坛,2006(2).
[6]许良.秦巴山区中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7]余近能.广东山区中学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8]王永忠.三峡库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s).
[9]刘炜.贵州省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教育,2008(9).
[10]盛昌繁.沂蒙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4(1).
[11]于向.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4).
[12]Poper,K.Objective Knowled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261.
G807
A
1673-1999(2011)20-0192-03
张苓(1962-),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体育学院副教授。
20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