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生态学视角探讨媒介融合的发展
——以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为例

2011-08-15 00:49林惠清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融合

林惠清

从媒介生态学视角探讨媒介融合的发展
——以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为例

林惠清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同的媒介之间的界限正不断消解,媒介融合成为当前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之选。以当前电视与网络彼此融合的实例,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媒介融合的发展意义。

媒介融合;媒介生态学;电视;网络

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是多种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变化的历史。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融合 (Convergence)的概念:“所有的传播技术正在遭受联合变形之苦,只有把它们作为单个事物对待时,它们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1]他指出了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尼葛洛庞帝虽然是以预言的方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但却开启了传播形态发展研究的新思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最早对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作出定义: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技术的日益精进和传播历史的演进,作为信息传递中重要一环的媒体,其所具有的传播符号逐渐丰富多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媒体作为人体的延伸已从以往单纯分离的视觉、听觉扩大整合到今日的全感官延伸,“全媒体”的时代即将到来。在媒介裂变与重组之间爆发出来的能量,足以将人类带入到“媒介化社会”的阶段[2]。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技术的推广与互联网技术优势的显现,那些先于网络诞生的媒介也正同步发生着变化。媒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不同媒介间不再具有从前那么明显的界限,各种媒介正逐渐进入媒介融合的阶段。本文拟将视角拉近,选择大众最为熟悉的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来分析媒介融合中纷繁的关系。

二、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内容融合

就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而言,两者间经历了融合之初的形式融合、技术融合,再到内容融合以及媒介文化的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并非是线性的、分阶段的,而是在整个融合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机遇之选。

两种媒介间的融合会有怎样的深度和前景呢?这个问题在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期间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中央电视台联手网络媒介打造了“我的今日之最”节目。40多分钟的互动直播,精彩的观点不断、高潮迭起,预示着节目制作的构想和大众的观看方式正悄悄的演变着。过去那种“我编节目你来看,我播什么你看什么”的节目形式受到了挑战。有了即时网络互动参与因素的作用,节目的中心不再是现场的主持人和嘉宾,至少已不全是以演播室现场为中心,网络任何一端的你的参与、发言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中心。

电视节目的话语权威正在逐渐地转移,让渡到无名的大众中,正如互联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所说:“任何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3]受众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可以为节目提出讨论的话题,可以随时发言,留下自己意见和见解,更可以在节目进行间向主持人、嘉宾以及所有同时收看的观众传递自己的观点。自身成为被倾听的对象,个人的声音变得很重要,这也促使受众有了更多的参与互动的热情,也将给个体带来改变,“凡是人们积极表达的想法或讨论特定的主题,都会增加人们对主题的知识,塑造个性的权力也由此而得到扩大。”[4]作为电视制作者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能及时了解受众的想法,掌握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客观更正确地评价和修正自己的传播行为。更进一步地,受众通过节目平台上传的图片视频等,为节目提供了不同的内容素材,再由专人对这些素材进行收集整合,也将成为电视节目资源的新来源。

由此,传统的“受众”的意义已经不适合电视与网络融合的今天,受众再不是一个简单的观众,电视节目所面对的是渐渐有着多重化身份的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能成为参与者和提供者、制作者,信息通过互动获得了非层级式的平权传递[5]。作为传统传播者的电视已经注意到这样的变化,或许不久后将会有一个新的称谓来取代“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至少目前在“我的今日之最”节目中,已经几乎听不到这样的称谓,节目的开始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大家好”。一个“大家”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也折射出两个媒介在不断融合中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以及两者间逐渐的磨合和尝试。这也让人们相信媒介融合的美好前景。

三、媒介生态位的视角

电视与网络媒介之间进入了融合共进的阶段,这期间是从形式到内容到文化不断提升的融合。这些变化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选择。关注媒介融合的进程还不应该忽略在表象之后一个社会整体系统的影响,不仅在电视与网络媒介融合中是如此,在之前、正在进行着以及之后的诸多媒介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尝试着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做一些归纳与总结,为洞察未来提供参照。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生态学家E.P.Odum是这样定义它的:“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有其位置和状况,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是由这些位置和状况决定的。”[6]284媒体同媒体环境作用与生态位概念所强调的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类似,媒介生态学便借鉴了这一概念。“传播媒介与生物相似,在发展中,它的生态位是特定的,由其对社会环境变迁的本能适应和扬长避短的学习能力决定。”[7]邵培仁认为,“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位……,两种媒介很少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8]以电视与网络媒体为例,若以自身的传播功能作为维度划分生态位,受众的视觉听觉资源在观看电视时是声画信息。而在使用网络时,他们接触到的是多媒体信息,采用的是互动式交流等形式。这也体现出新旧两种媒介的不同。

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间,新媒介借鉴旧媒介的传播形式,旧媒介学习新媒介的传播方式。用生态进化的视角来看,这是不同媒介在竞争过程中的协同进化。在协同进化中,新旧媒介共生共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生存状态必然使媒介间关系走向融合。媒介间的这种融合趋势是媒介在找准自身生态位的同时,拓展“生态位宽度”的一种方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越宽,该物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是一个泛化物种;……泛化物种具有很宽的生态位,以牺牲对狭窄内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换取对广大范围内资源的利用能力。”[6]289新旧媒介为了自身的发展,通过相互借鉴内容和形式的方式以拓宽自身的生态位,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对方的资源来发展自己,因此,媒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趋向融合的现象。尤其对于旧媒介而言,“它们并不是仅仅消极地回应事件,像地震中的岩石那样四处滚动。它们积极地想方设法让无论发生着的什么事情都朝着对它们有利的方向发展。”[9]这是一个系统面对外界变化时表现出应有的适应性。旧媒介主动出击与新媒介争夺资源,是与新媒介竞争最有效的方式。陆小华在《整合传媒》一书的篇序中指出:媒介趋向融合与互相进入。明安香在其主编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一书中,用专门的章节论述了当代多种传播媒介的互相竞争与融合,认为当下媒介发展的特点是竞争之下的融合,融合之上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媒介间的互利共赢的局面。从发展的方面来看,媒介融合是有利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差距上保持适度平衡,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媒介生态。这与媒介生态学的主旨是一致的。作为绿色生态研究的媒介生态学即主张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社会与环境之间和谐协调、互动互助、共进共演、携手并进[10]。

但是,媒介间的“和”并不是指所谓媒介融合是使不同媒介趋于相同,当下有种观点认为,媒介融合的最终结果即是不断消除不同的媒介形式,形成一个同一的大媒介。这个观点是有违媒介生态发展规律的。早在2000多年以前,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和”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10]。因此,媒介的发展趋势不应是不同媒介的消亡。人为地消除既存的媒介形式,是对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系统,我们将看到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和独立地产生的——他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11]媒介间应存在差异性,才能实现媒介系统间的动态互补,多种媒介不断丰富生态位资源,满足越来越多层面的需求。因为存在这样的差异性,不同媒介并存共进,“各种媒介生存期延续所形成的交叠,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多元化的媒介群体。”[12]我们回溯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传播的历史是媒介“越来越多”的历史。

[1]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4.

[2]王宁.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介的突围[N/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08-09-17.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13772/8063820.htm l.

[3]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5.

[4]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12.

[5]孟威.网络互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5.

[6]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袁薇佳.生态学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形态[J].当代传播,2003(6).

[8]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9]M.M itchellWaldrop,Complexity: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Oderand Chaos.New York:Touchstone,1992:12.

[10]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1).

[1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

[12]李艺.传播媒介:整合与多元化[M]//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89.

G206.2

A

1673-1999(2011)22-0143-02

林惠清(1980-),女,福建惠安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助教。

2011-09-10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