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重构

2011-08-15 00:49戴春平
关键词:高职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

戴春平

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重构

戴春平

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现有高职生道德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从贯串高职生整个人生历程的角度出发,提出道德内容围绕子女、学生、公民、职员的角色需求进行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区别于本科院校,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高职院校;重构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但是在高职生道德教育方面,则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目前高职道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缺陷,并结合社会实际与高职学生的情况,对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提出重新整合的构想。

一、高职院校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分析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内涵广泛,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道德教育现状,对主要的内容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基本道德素养教育

学做人,会做事的指导思想基本贯串于高职道德教育内容的始终。高职院校将教育学生学做人,会做事作为高职生道德教育培养的核心,以基本道德教育内容为主,以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这些基本道德素养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公民的基本准则。

(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串于道德教育的各个阶段。高职院校教材中也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教育目标上,以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将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在内容安排上通过爱国主义讲座,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受现代企业欢迎的“企业人”,所以在高职道德教育中,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包括就业指导、职业习惯等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与对策,职业指导的内容也大多由高职院校自行选择与组织。

(四)伦理道德教育

结合高职生的特色及发展需要,在高职道德教育内容中包括婚姻、爱情、家庭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许多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际不断开展有关婚姻观、爱情观方面的专题讲座。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还开设专门的婚姻、爱情专题,这一内容虽然不是高职道德教育的重点,但是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五)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虽然道德教育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但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际,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开设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六)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其列入道德教育内容,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承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也有专门的专题阐述这一内容。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

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但是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道德教育内容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

现有的高职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体系,缺少高职特色,且在内容上陈旧落后,跟不上高职院校发展需要。这种陈旧的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过于大众化、通俗化,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学生接受度不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校教材实行全国统一,专本科统一的模式。

(二)德育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从高职生的成长历程看,其主要经历4个角色: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与职场角色。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缺乏贯穿高职生人生经历的系统性,内容零碎,系统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职道德教育缺乏独立性,在照搬其他本科院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必须强制性的道德教育内容。这种系统性缺失必然影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效果。

(三)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与辅导员承担着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就业方向,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研究高职生的特点,创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缺乏对高职生特点与成长历程的研究,照搬本科道德教育内容,用本科的德育内容与方法来教育高职生,必然会出现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其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

(四)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视不够

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这也是高职道德教育的特色之处。但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虽然高职院校也开设职业指导课,但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许多职业指导课教师本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不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其讲课内容主要来自于书本和网络,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道德教育缺少实训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实施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职院校缺乏对实训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更多地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道德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不需要实训项目教学,更不需要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只讲不练的理论课程。

(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正式的道德教育范畴

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高职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将心理健康内容列入道德教育的范畴,教材上缺乏关于心理健康内容,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学教师的责任,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责任,高职院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其范畴,利于对高职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

三、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

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高职学生人生历程中的4个角色,即儿女角色、学生角色、公民角色、职员角色设定4个角色相对的道德教育内容。这4个角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将贯串高职生的一生,其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在家是好儿女,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在单位是好职员。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在家是好儿女”的素养

人生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为人子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好儿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尽孝学优始终”。教师应教会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会计算自己的成长成本,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养成他们的感恩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校是好学生”的素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显得非常重要。道德教育内容应围绕珍惜时光,遵守诚信,正确处理异性与同学的关系,正确对待网络等内容展开。教育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懂得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学会诚信做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面对人生环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懂得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在对待网络诱惑方面,能正确使用网络,养成网络自律措施,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三)培养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的素养

好公民的基本准则是“爱国、守则、诚信”。在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教育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能理性的处理爱国问题,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在法制教育方面,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很好地执行权利和履行义务,学会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培养学生知荣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四)培养学生“在单位是好职员”的素养

培养学生做一个“好职员”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教会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企业的核心文化与用人标准、管理模式,以“责任良知、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绩效理念”等企业核心文化来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良知、规则意识、绩效理念。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并成为企业的“好职员”。

(五)加强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教育的内容

具有健康的心理与较强的创新意识是适应现代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社会的各种变化,正确融入社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够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所以,在高职道德内容重构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创新思维作为重要内容。这样培养出的高职生才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才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出高职的办学质量。

[1]戴春平.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0(20).

[2]骆郁适.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02(4).

[3]谢燕兰.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J].南方论刊,2008(11).

[4]吴春岩.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度”[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用机制[J].江汉论坛,2008(4).

G641

A

1673-1999(2011)02-0174-02

戴春平(1970-),男,广东河源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0-11-27

广东省教育厅200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项目编号:2009CZ038)。

猜你喜欢
高职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