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唯物史观探析

2011-08-15 00:49:04何振鹏
关键词:外来文化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何振鹏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唯物史观探析

何振鹏

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文化发展观三个层次分析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唯物史观自身发展的一个理论新境界,实践新阶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唯物史观;探析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固有内容,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识、主要内容。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建设无疑起到了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根基、指明发展方向的作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文化,这在当代中国思想领域已经成为发展共识。本文就从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进行论析,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相一致的文化价值体系,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于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其独立的特点和规律,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是正确解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前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们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处于不同地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目标,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要求,也是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感的需要。从哲学上讲,社会主义价值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客体对全体人民的意义。从实践效果上讲,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感不仅是时代所需,更是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石。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倡导文化繁荣精神,在多元文化并存中提高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为此,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自身价值观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思想成果,在文化比较与文化冲突中建立起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从对先进文化理论的解读中可以认识到,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综合考量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出发做出的系统概括。

建国6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国家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是经济的动力。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保障,文化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增长中,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现代新增的经济生长点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现代国家力量的竞争中,文化力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国力大小及其判断其在国际关系中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表明,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是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而先进文化建设则是经济持续发展与建设民主政治的思想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也是指导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是关于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思想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从不同层面对“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一命题的多视角说明与论证。唯物主义史观的理论归宿点,就是在社会进步中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对我国公民素质建设的初级目标要求,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公民理想人格培养的自觉性要求。以“四有目标”为建设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体现了从人出发建设先进文化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归宿点。一方面,在理论建设中,努力做到尊重人的多方面需求,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前提出发提出和思考社会建设中的一切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坚持人人为本,并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如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推进科技创新和运用。以人为本开发智力资源,构建完善的科学文化教育体系。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建设网络文化。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思想资源

开放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保持着这种特性。马克思主义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不仅以其开放性姿态促进了自身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更以其批判的本性和超越的方法推动了社会实践的进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应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法论思想与原则。

首先,充分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做到古为今用。中国传统文化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基本的文化形态构成,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曾先后吸纳融合了古印度教文明、基督教文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等,逐步形成了辉煌的成就,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特征。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正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概括。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以胸怀宽广、具有强烈的包容精神而广为他国学习,也因此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华文化圈的辉煌光环在历经千年之后,仿佛仍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种磅礴的生命意境与和谐精神。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意境,对于今天我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可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学会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过几次大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更是几乎将传统文化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使传统文化的道统继承脉搏一度中断。今天的我们应充分吸收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使传统文化思想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做到古为今用。

其次,批判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思想,做到洋为中用。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西方文化中不乏优秀成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曾提出对外来文化首先要学习、先拿来,然后再发展,即实行“拿来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西方文化、外来文化我们也应当具有拿来主义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包含着许多不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对此,我们在实践中应加以区分,取其精华,树立文化安全意识,确保文化建设的独立性与先进性。

总之,面对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与世界不同的优秀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加强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宣传散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林有一席之地。”[2]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当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尊重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学习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文化发展的青春和活力。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2]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M]//法治与社会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616

A

1673-1999(2011)02-0022-02

何振鹏(1969-),男,陕西富平人,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哲学系思政部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文化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2010-10-25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经营者(2016年20期)2017-03-01 21:32:28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6:59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