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回顾及思考

2011-08-15 00:49:04孙晶晶姜育育
关键词:品德心理学量表

孙晶晶,姜育育

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回顾及思考

孙晶晶,姜育育

品德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而敏感的心理现象,我国品德心理的研究相对于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来说,研究开展得比较少,起步也比较晚,这与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落后是分不开的。为此对品德心理研究方法作大体的回顾与总结,并针对当前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

品德心理研究方法 ;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品德心理研究者以及现代行为科学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一整套全面的品德心理的研究方法。但由于个体品德发展要比智力发展更加复杂,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还没有找到像智力测验这样的综合的、客观的方法来科学地测量人的品德心理的发展。

一、品德心理研究方法回顾

品德心理的研究相对于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来说,研究开展得比较少,起步也比较晚,虽然国内外有关品德发展的思想和研究自古就有,但是真正的研究则是到了现代才开始的。而品德心理的发展却是与其研究方法的状况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下面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总结一下国内外品德心理的发展。

西方品德心理的研究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从19世纪末期到本世纪20年代,西方才开始出现一些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报告,但是较为零碎,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问卷法、讲故事、精神分析法和行为实验法。这之后,从30年代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研究的低潮,在此期间比较典型的是瑞士的皮亚杰(Piaget)使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英国女心理学家斯温森采用了各种方法,如问卷、自由作文、命题作文、自由绘画等,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了一个道德态度量表。柯尔伯格(Korlberg)使用道德两难情境故事重点考察故事反应背后的推理,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班图拉(A.Bandura)及其同事通过实验室的模拟实验法从社会学习角度研究了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籍助观察学习与替代强化形成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同年,埃里克森(E.H.Erikson)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通过临床法,研究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感的问题。70年代到至今,西方对儿童品德的研究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日益现代化,实验技术越来越走向现代化,大量地运用了录音、摄影、图片、影片、录象等现代化。

我国的品德心理的发展还仅仅是近代的事情,相对于西方还有所落后。自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品德心理学传入了中国。1919年陈大齐使用问卷法发表了最早的一篇报告《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频繁的政治冲击,品德心理涉及到的意识形态的东西较多,也由于研究方法始终没有解决,缺乏对品德心理领域的研究工具或科学手段,使得我国的品德心理关于品德心理的研究相当落后。纵观我国品德心理研究的发展,从发展状况的调查评定到判断其影响因素或相关因素的研究、从模仿验证性研究到创新性研究、从研究方法的单一化研究到多元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的品德心理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的绝对数量较少。不过近年来品德心理的研究方法得到不少的进展。李伯黍同他的合作者采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章志光证实了动态实验是品德研究的可行方法 ,他们“采用现场教育心理实验法为主的方法”。李怀美等综合采用问卷、调查、两难故事、对偶故事进行判断、模拟道德情景、有限控制的教育实验等综合性的方法,并运用了镜画仪、皮电阻仪、遥控心率计数器、计时器等现代化研究工具研究儿童品德发展趋势、水平和特点。

二、品德心理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对品德心理结构的探讨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因素构成说、功能结构说、系统结构说等,但在我国心理学领域普遍接受的还是“四因素说”,就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角度来划分和研究品德心理。

我国品德心理研究在道德认知方面是最丰富,最深入的,这与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其间经历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吉布斯的社会道德反映测量(Sociomoral Reflection Measure-SRM)和怀特编制的道德权威量表(Moral Authority Scale-MAS)。正是由于这些方法的使用,才使得道德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于道德情感的研究一般采用投射法和语义分化测验。而投射法可以分为图片故事测验、造句测验、完全故事和不完全故事。语义分化测验的一般形式是在一些直线两端确定两个标示道德概念或道德事件的情感反义形容词或动词,中间分为5个或7个标志两个反义词之间涵义的等级。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是研究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主要方法。虽然,道德行为是外显的,但研究时仍面临许多困难;有限的研究时间内,特定情境的设置并不一定能达到引发被试道德行为的效果。

三、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不足与改进

1.科学性的问题。一些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所实施步骤的严密性值得推敲。例如道德认知的研究所用的对偶故事或者情境故事大多是自行编写的(即使心理学先驱皮亚杰所编撰的一些对偶故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而且施测时并未经过初测也未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再如研究道德情感时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所选择的或者补全的答案与自己真实内心情感体验是否完全符合。又如研究道德行为时许多研究结果都是短时间内从创设的情境中获得这样的行为表现或者道德抉择是否就是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

2.量性与质性研究的协调问题。在研究方法上 ,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定量研究 ,而且往往是就某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对质的研究重视不够,因此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深层次的因素。

3.道德量表化的问题。关于品德心理的各种量表虽然便于使心理状态及心理水平量化,从而看到它们在不同被试身上的差异,或在同一被试身上的前后变化,但是品德心理是异常复杂的,而且心理的东西往往不是用数量就可以标明的,因此测量的结果只能具有相对的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定论。而且有些量表由于设计上的人为性与限定性,测量结果所能说明的问题也是有限度的。

面对当前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一系列的不足,笔者不妨提出一些关于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思考。首先,提高测量工具的科学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组织科学的施测程序,对国外引入的量表认真修订,对自行制定的量表进行严格的信度、效度等检验,以加强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次,把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定量研究,对质的研究重视不够,今后的研究可将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定量研究中发现总体的特征与规律,从质的研究中探讨个体特征、发现个体差异。例如在大规模调查后,对代表性较强及较为特殊的样本通过访谈等方式进行个案研究,其研究的深度是单纯的定量研究无法企及的。最后,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品德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心理现象,能否可靠、真实、准确地测量出品德,这就给量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寻找合适的量表和品德心理的测量工具就成了我们品德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测量品德心理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情境故事投射法。品德心理情境故事投射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设置具有需要、利益、价值矛盾冲突、道德两难的场境引发被试的品德心理活动及品德行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动和意志方面),来测查出研究者所要研究东西的方法[7]。然而情境故事投射法中,所用的情境故事往往都是自编的,而且往往很难像量表一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被试是否真正把注意集中于故事情境中而产生内心体验和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也就涉及到测验的效度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品德心理测量工具。

(二)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地跨越式发展与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进程。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s)的设计与应用,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心理学领域,尤其它们将会对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对传统品德心理的测量技术提出有力挑战。其在品德心理学中的应用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西方自70年代以来,研究方法和技术就日益现代化,大量运用了录音、摄影、图片、影片、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动画、摄影、真实场景模拟代替现有的纸笔情境故事投射测验。把情境故事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于多媒体视听的强大功能,综合了美术、动画、音乐、音效、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娱乐表达形式)表现出来,提高被试对测验的兴趣与注意力,使情境更加真实,从而引发被试内心真实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经过有效的控制,可以适当地提高测验的效度。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主要采用计算机、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高科技设备为被试建立起一个实时互动的三维虚拟世界。VR技术在医疗、教育、艺术、娱乐、军事、制造业、机器人、信息可视化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也还仅仅局限于工业心理学领域与心理治疗领域,然而VR技术在品德心理领域将会大有作为。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相结合,在Web中创建出可视的三维虚拟世界,演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节,创设一系列所要研究道德情境,让被试进入虚拟情境中扮演虚拟角色,进行测验或者干预训练[8]。

3.使用互联网进行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互联网有更多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效度,同时在招募被试时更加多样化,数量巨大。同时由于互联网上的可以匿名的特点,可以使被试去除对品德这样一个敏感话题的顾虑心理,大大地提高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性。当然,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研究优点还很多[9]。同时,使用互联网做心理学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但适当控制好一些不利条件,互联网将会为品德心理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1]郭本禹.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2]寇或:西方品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119.

[4]赵正新,任红娟.儿童道德行为意志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倪伟.我国品德心理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动态,2001(2).

[6]陈松,陈会昌.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综述[J].南平师专学报,2002(1).

[7]陈旭.品德情境测评法在学生品德测评中的应用[J].学科教育,1995(6).

[8]Grigore C.Burdea,Philippe Coiffet.虚拟现实技术[M].魏迎梅,吴悉道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13.

[9]许白华,赵业.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5(28).

G641

A

1673-1999(2011)08-0153-02

孙晶晶(1981-),江苏如皋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讲师;姜育育(1986-),江苏如东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科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3-01

猜你喜欢
品德心理学量表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