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期国内旅游发展态势研究

2011-11-03 02:01:08郭伟锋郭进辉
关键词:旅行社旅游业旅游

郭伟锋,郭进辉

产业转型期国内旅游发展态势研究

郭伟锋,郭进辉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内旅游呈现法制人性化、政策灵活化、市场自由化、审美多元化、企业集约化等态势。

产业转型;国内旅游;发展态势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旅游业尚十分落后,旅游市场较为单一,主要以入境游为主,且被中旅、国旅、中青旅三大社所垄断,呈现粗放式的数量扩张模式。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行业规模的扩大,从业人员的增加,经营体制的创新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旅游业更具生机和活力,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服务行业。行业的发展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规范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整体调整滞后,产业结构、供求关系矛盾日益明显。再加上游客理性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下降趋势的影响,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经营模式已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主导型、粗放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市场主导型、企业效益型发展模式在政府的政策调控下已开始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国内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二、旅游法制人性化发展态势

2009年,新《旅行社条例》的颁布,加大旅游法律调控措施,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突出“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旅游价值观,新条例通过保护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利益来保障旅游服务的品质化,被业界喻为旅游业的一场革命。

(一)以人为本,维护导游合法权益

在我国,大多数导游人员属于社会上无固定工资、无劳动保险、无医疗保险的“三无”人员,而且知识水平要求高,脑力和体力劳动强度大,因此,导游人员在我国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新条例的颁布,规定“旅行社聘用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并且进一步强调“旅行社不得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不得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新条例的颁布,通过法律的途径保障导游人员的经济权利,从源头上杜绝回扣,这有利于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以客为尊,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新《旅行社条例》强调了规范旅游合同来保障游客的利益,指出“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时,应当对旅游合同的具体内容作出真实、准确、完整的说明”,并强调“未经旅游者同意,旅行社不得在旅游合同约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偿服务”。此外,新条例进一步规范旅行社之间的业务委托合同,“旅行社需要对旅游业务作出委托的,应当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征得旅游者的同意,并与接受委托的旅行社就接待旅游者的事宜签订委托合同,确定接待旅游者的各项服务安排及其标准,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因此,新条例从以客为尊,保护游客合法利益出发,突出旅游合同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权责分明。规范旅行社的经营,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常态化发展。

三、国家旅游政策调控的灵活化态势

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系统、缜密的旅游政策指导。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肇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大门。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先后5次点评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1]6,在国家旅游政策的指导下,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变成综合性的行业。

我国旅游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表1)。1981年以来,我国旅游政策的导向主要集中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诸多的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集中用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规模和形式十分有限。这种“先外后内、以赚取外汇为主的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2]。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产业结构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旧的旅游政策的局限性渐渐表现出来,我国的旅游业已进入向市场主导型、产业效益型发展模式的的转型期。旅游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国家旅游调控政策更具灵活性。

表1 国家旅游政策变化表(1980~2000年)

首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旅游业的灵活引导。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2001~2005)中提出“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3月,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颁布,提出要“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国民计划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引导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相关政策的引导。2008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实施,调整了我国公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国家小假日政策的引导下,短途游、周边游、自助游、自驾游剧增。同时,带薪度假制度促进了休闲、度假、养生旅游的兴起。

最后,旅游市场的引导。旅游市场通常是指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关于旅游市场的调控,1997年国家旅游局曾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入境游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旅游市场快速繁荣,国内旅游人数急剧上升(见图1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http://www.cnta.com))。2008年开始提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再次强调“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可见,国内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图1 旅游人数及增长率变化表(2005-2009年)

四、国内旅游市场自由化态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受政策保护多,市场竞争少,行业垄断色彩较浓。至20世纪末,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寡头垄断和行业垄断两个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发展模式向市场导向型和效益型的转变,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四个主要特征:市场主体细分化;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促销经常化;旅游方式多样化[3]。旅游市场的新特征促进了旅游市场自由化方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的自由化趋势是相对于之前旅游业的政府过度干预而言。首先,2009年5月1日新《旅行社条例》的实施,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逐步实现企业旅游市场竞争自由化。旅行社的设立,最大瓶颈就是巨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旅行社注册资金大幅度减少或取消,质量保证金降低,而且新条例还强调旅行社的缴纳方式由原来的现金形式调整为银行担保形式。旅行社通过财产抵押,无需更多的现金负担,缓解了旅行社资金周转的压力,这无疑为旅行社的进入敞开了大门。其次,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减少了政府的行政干预。“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同时,政府应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这些举措无疑加大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自由竞争程度。

五、游客审美需求多元化态势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旅游业大致经历了文化游、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三个阶段,这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游客审美需求的变化。90年代之前,由于我国的旅游业以入境游为主,为了向外国游客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供的旅览对象主要是文化景观,“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旅游的特征。90年代后,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游客审美需求的变化,观光游渐渐被游客所喜爱。进入21世纪,带薪度假制度的实施,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将成为时代的主题,游客的旅游审美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文化旅游、宗教旅游、遗产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日益被游客所认同。旅游审美多元化使得旅游线路产品的多样化趋势也显现出来。近些年来,参与性和个性化旅游悄然兴起,“高尔夫运动、马术比赛、赴异国考察、游艇观光、康体养生旅游产品已深受白领们的青睐;休闲购物、品尝特色菜、森林探幽、溯源探险、登山露营、科普考察、下海捕鱼、拉风越野、徒步行走、定向运动、室内健身等活动特别受到年青人的喜欢;而科普基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游乐场,或农家生活体验、乡村采摘、野外写生等旅游产品又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3]。

六、旅游企业经营集约化态势

旅游企业经营的集约化发展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旅游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连锁化服务的必然趋势,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旅游集约化的规模更加宏大。在亚洲,日本第二大旅行社近畿日本国际旅行社(Kinki Nippon Tourist Co.)、第三大旅行社日本旅行公司(Nippon Travel Agency Co.)和TIS旅行社于2003年1月合并,合并后新公司总营业额达到13 200亿日元,已能与日本最大的旅行社JTB相抗衡[4]8。

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赢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获取多元化经营和垄断经营的优势,我国的旅行社也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例如,中国港中旅集团为了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中国旅行社总社、中旅饭店总公司、中国旅游商贸服务总公司、中旅景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4个核心子公司。通过参股、控股、品牌特许经营、输出管理等方式建立一定纽带关系的分公司,形成一个以旅游为主业,钢铁、房地产和物流贸易为支柱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此外,我国的诸多旅行社,如中青旅、上海春秋旅行社通过改制上市、全员所有制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走上集约化、多元化发展道路。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由此可见,面对集约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旅游企业当务之急是顺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制定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跨国经营,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七、结论

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消费观念转变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渐渐不适应新产品类型的需要,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1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转型催化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国内旅游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因此,旅游企业应科学判断未来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和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下,发挥我国旅游资源和国内旅游市场的优势,推进国内旅游法制人性化、政策灵活化、市场自由化、审美多元化、企业集约化等态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旅游业的发展步入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国家旅游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杨振之,陈谨.论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5).

[3]唐代剑.国内旅游市场凸现四特征[J].旅游学刊,2008(5).

[4]陈建立.中国港中旅集团旅行社板块并购后整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F590

A

1673-1999(2011)08-0070-03

郭伟锋(1975-),男,河南襄城人,硕士,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旅游系讲师;郭进辉(1978-),男,福建泉州人,博士,武夷学院旅游系讲师。

2011-02-19

武夷学院基金资助项目(2009XH090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5151);南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N2009Z10-2)。

猜你喜欢
旅行社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出国游走错机场 旅行社依法担责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34
旅行社人才开发机制探讨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旅游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43
旅行社的选择
旅游的最后一天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