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艳,王金萍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2006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纲要》指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建成创新型国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1]2006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特别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十六号文件七年来,各高等院校把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并初步呈现出勃勃生机。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涉及因素比较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合力育人的机制尚未形成,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和运作机制,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并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大学生目标教育理念为基础,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提出层级目标和阶段性指标,全面分析和运用分层目标教育体系,清晰地引导和把握学生的角色定位,强化层级分明的教育目标,推行“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机制,严格“过程管理”的工作机制和优化“质量结合”的评价机制。将目标导向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化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三是以促进大学生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发展性”工作理念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特点与规律,充分研究教育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充分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为一体,以巩固知识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拓展为目标,实现由重知识学习向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转变,着力打造课外创新教育的氛围。
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分阶段培养体系中设计分层级目标和阶段性指标,解决传统课外教育活动“泛”的难题,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强化实践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解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的问题,强化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
三是建立和完善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学分制度,明确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解决课外科技活动“名”的问题,提升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活动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力。
四是建立和完善课外创新教育导师制,解决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策划和指导“人”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课外综合素质教育活动质量。
五是始终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学生需要为关注焦点,解决课外创新教育活动“本”的问题,有利于把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活动的发展方向。
六是加强和完善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制度建设,解决学生课外活动的保障机制、长效机制建设问题。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换言之,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范畴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上体现出本质的一致性。因此,围绕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整合第二课堂的教育资源,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必要。
一年级——重适应,重参与,抓通识素质培养。明确开发创新能力的战略意义,能够深刻领会强化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成较强的团队精神,爱校乐学,明礼诚信,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技能训练,使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自立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强健的体魄和谦虚、平和的心理状态。
二年级——重学习,重实践,抓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养成主动思考习惯,培养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化并改善创新思维;树立更加理性的远大理想,道德品质与智慧、能力、专业知识均衡发展;明确学习及专业主攻方向,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年级——重思辨,重创造,抓成才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创造实践活动,强化创造才干,培育有序思维;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学能力和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组织、策划和决策能力;重点加强成就动机和生活适应性培养,强化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四年级——重理性,重提炼,抓就业指导和择业技能教育。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行为观、方法观和创造观;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择业、创业观,重点加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力培养。
1.管理队伍建设
构建由书记、副书记、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领导的,由二级学院院长直接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队伍。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领导都是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年终的单位工作考评中,学生科技活动开展情况是各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考核的基本内容。加强各部门及学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科技活动发展提供各项支持。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变为大学生必修课,注重学生培养与建设,使老师与学生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科研创新。
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氛围。对于较高层次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安排老师进行指导,给中青年教师安排一定量的课外活动指导任务,将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的效果与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紧密联系起来,从源头上使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课堂教学,也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
3.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由学生干部、创新骨干、竞赛能手等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学生需要为关注焦点,解决课外创新教育活动“本”的问题,有利于把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活动的发展方向。广泛开展科研助手活动,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研究意识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报告,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炼学生想法,激发学生灵感,健全机构建设。
4.竞赛基地建设
以大学生创新工作室、项目制团队、大学生科技类社团为依托,完善组织机构,搭建学生素质锻炼的广阔舞台,推出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各种工作项目,扩大竞赛内容,提高学生参与面,提倡由老师出题学生参与,提高课题的含金量和竞争力。保障学生课外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学生个人或学生团体从事以科技为主的课外活动,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5.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初步构建以《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教育实施办法》为统揽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和分阶段目标教育模型。建立和完善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本质要求的《学生素质拓展档案》(含学生成长记录单和学生获奖成果记录单)填写制度。将学生素质拓展档案的实施情况与学生评奖评优绩效紧密联系,从而把对学生的终极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探索更加透明、公平、公正的学生成长评价机制。
一是目标策略的“整体性”。根据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将各个子目标分解到课外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渠道之中,通过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是过程策略的“实践性”。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中的活动要以实践性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亲历亲为,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参与中丰富自己的体验,积累隐性知识,提升实践策略。
三是渠道策略的“多元性”。创新工作室、项目制团队等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整体设置组织模式;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是以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目标,以让众多的学生参与为途径,使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四是形式策略的“开放性”。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活动等。不一定局限于校园之内,完全可以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到社会中参加实践锻炼,到厂矿企业、社区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大学生的锻炼与教育搬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民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过程策略的“层次性”。大学生群体有高低年级、知识层次、能力层次等不同的层次,在设计课外活动的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渠道模式组合,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体系,给学生提供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参与的项目。
六是考核策略的“灵活性”。传统的考核形式一般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要改革考试方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研究性论文、产品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实践活动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七是项目策略的“创新性”。由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开放、灵活的特点,实践活动要更多地体现活动项目的创造性。各种活动不拘一格,不设标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施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
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不同实验的特点开展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等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02-09.
[2]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R].2006-01-09.
[3] 史学林.当代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EB/OL].http://lib.ntac.edu.cn/nytw/dtxx.asp?6h=71.
[4] 任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
[5] 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