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保,陆一南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刘家保,陆一南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积极探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此结合新华学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经验,就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课程改革、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新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安徽新华学院始创建于2000年,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底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升本和第一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学院秉承“厚德、求真,博学、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集团投资”和“专家治校”的民办体制优势,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紧紧以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呼应安徽省“工业强省”和“861”行动计划及合肥市“工业立市”大建设,以新华集团产业发展为依托,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动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经、管、文、理、医(药)等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了电气信息类、艺术类、土建类等特色学科专业群。在人才培养上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整体养成、通识教育与专业应用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积极推行“GPC”(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国学研究院,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工程,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全院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解放传统学科型高等教育思想的束缚,厘清办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将全体教职工思想观念统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点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整体养成、通识教育与专业应用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和课程模块体系优化”的原则,全面修订2010年公共课的开课计划。在此以数学、物理、思政三大类公共课的开课计划为例(表1-表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定位与突破上,诸如“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调;其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上,诸如“厚基础、宽口径、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等取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逻辑从学科体系转向兼顾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从知识传授转向兼顾知识应用与创新实践[1]。
改革专业设置,完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下,邀请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高校及社会相关人士充分研讨,全面修订和落实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建设。依据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合肥市产业布局特点和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将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建设的增长点和企业的兴奋点上,通过重点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创新,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服务面广、适应性强的专业布局。
表2 10级物理的开课计划
表3 10级思政课开课计划
专科专题名称学期分布考核方式考查考试、考查(形势课)考查考查学时课内教学39 36+3(形势课)起始周次课外实践9 39形势课形势课3 3 3 3 1 2 3 4 6-18/周3 1-13/周3期中期中
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做好人才需求、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规划。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提升师资队伍“双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尤其是双能型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合理师资梯队为主线,努力打造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业务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学团队。
继续推进“硕士化工程”和“博士团队”建设,贯彻落实《安徽新华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等制度,落实导师帮教制,建立师资队伍的分级培养体系,建立跟踪培养机制,采取限时培养的措施,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经费投入,进一步推进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如规范科研工作管理,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通过计算工作量、评奖评优、职称评定、项目扶持等激励政策,鼓励校内教师利用假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地方经济服务和企事业科技攻关。
加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及教学团队建设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争取到2012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80%以上;拟选拔和培养5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设立“安徽新华学院教学名师奖”、“安徽新华学院教坛新秀奖”,每年评选表彰2-3名校级教学名师和8-10名校级教坛新秀,并在此基础上争取申报3-5名省级教学名师和6-8名省级教坛新秀奖;建设8-10个校级教学团队,努力建成1-2个省级教学团队。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坚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以“学科-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形成“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大类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教育平台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发以形成专项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和“双证”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规定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力度,逐步推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学习模式,逐步推行模块化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落实课程归属,明确归属单位职责,加强归属课程建设;加大思政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做好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验收与立项工作。逐步推出一批优质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引导和促进二级院系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规范实验室建设申报与论证工作,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引进与企业“零距离”的先进实验设备,促进实验室开放,拓宽大学生实践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2]。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重视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对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质量标准与管理控制措施,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多实践,强应用。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一批“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加强高水平艺术团队建设和群众性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推进新华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分专业指导、分类型培养,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新华素质讲坛等实践和创新平台,重点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多媒体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电子商务、英语演讲等学科竞赛和数控技术、模具设计、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物流控制等技能竞赛,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一,转变学习理念,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机制,自觉推进学习内容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再到意义的丰富化、学习指向从理解到解构再到建构的多维化,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内化,提升为理论功底和学科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去创新去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第二,转变教学观念,改变知识传授的路径,实现由“占有”的教学模式到“理解”的教学模式转换;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置入”的教学模式向“对话”的教学模式转换。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追踪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强调知识体系逻辑与科学方法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以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一批“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加强高水平艺术团队建设和群众性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推进新华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分专业指导、分类型培养,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新华素质讲坛等实践和创新平台,重点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多媒体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电子商务、英语演讲等学科竞赛和数控技术、模具设计、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物流控制等技能竞赛,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 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62-63.
[2] 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24-26.
G640
A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J2010B076)
刘家保(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组合网络与组合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