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旷远,寂寞感伤——从《珠玉词》看晏殊的内心世界

2011-08-15 00:52郭艳华
关键词:晏殊内心世界深情

宋 华, 郭艳华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01)

深情旷远,寂寞感伤
——从《珠玉词》看晏殊的内心世界

宋 华, 郭艳华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01)

以《珠玉词》为研究基点,结合宋初的政局变化与文化思潮,通过对晏殊细腻心理描写之词的探究,考察晏殊在典丽圆融词风下,抒发诸如相思怨别等人生常态情感之时,所传达出的理性情思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揭示晏殊作为一个宰相词人,深情感伤的内心世界,以及这种情感世界与人生价值取向之间的互动。

晏殊;珠玉词;内心世界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目前学术界对晏殊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其词集《珠玉词》的艺术鉴赏上,对晏殊其人特别是其思想内质的研究尚显不足。《珠玉词》存词130余首,从总体上看,不脱相思怨别、男女恋情之花间窠臼。然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大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珠玉词》通常以一些人生世界常态感情抒发富贵闲愁情绪,同时也集中于对内心细微幽约情感的洞见和体察。据笔者探究,《珠玉词》的这一特征是源于晏殊深情旷远,且带有感伤情调的内心世界。他在富贵华彩、清丽典雅的意象下,表现诸如相思怨别、惜春惜时、流连光景等情感内容,在对这些情感内容进行理性认识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凄凉、愁闷、甚至悲观的内心体验,并常常以此为基点,引发他对“及时行乐”人生态度的肯定。这种独特内心世界与创作模式的形成,关乎晏殊独特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与时代背景深度相契,尽管看来只是一种闲愁闲闷的主观意识抒发,实则对晏殊的整个人生,乃至后辈词人,都具有重要影响。

词是言情的文学载体,具有抒写内心幽微细约情感的特性,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与诗歌不同,词体产生之初就援引晚唐诗的风神格调入词,确立和强化词作为一种抒情诗体的内在艺术特质,正如刘扬忠先生所说:“长短句的词是一种偏重于并适宜表现人的深曲隐秘的心灵意绪的抒情文学。”[1]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就描写男女恋情、相思怨别,抒发细腻幽隐的心灵体验,至冯延巳、李煜将人生的体悟与心灵的悲慨等代表士大夫情怀的内容写入词中,“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2],而将词引入歌咏人生的宽广途径。北宋去五代未远,晏殊的词学创作受到五代影响,集中于对相思怨别等传统题材的创作,同时深刻烙印宋初士大夫向内收敛的思想痕迹,更多关照在内心世界,一切外物都是触发内心意念感动的因由,对深微幽约情感的追求和抒写,成为晏殊词创作的主要特征。

《珠玉词》中除一定数量的祝颂之词以外,几乎全部描写幽微细约的心理感受,通过对相思怨别、惜春惜时、四时感受等内容,传达词人对人生的歌咏和感喟。这与同时代的大词人如欧阳修、柳永等人有明显区别,欧阳修在抒发“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又春去,白了人头”(《浪淘沙》)的光阴易逝之感的同时,不忘有“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临江仙》),抒发现实政治际遇的词句,柳永虽有大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之类的细腻心理描写,同时也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对城市风光的歌颂。晏殊的作品,则几乎全部集中于对纯粹个人感受的悉心体察,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执意品尝。无关乎现实政治,通常以词人敏感的个性以及缠绵哀伤的情绪为基调,通过对人生常态情感的追问和洞彻来表达他独特的内心感受,既抒发“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木兰花》)的悲慨,也表达“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的怅惘;有“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的恣肆,更有“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踏莎行》)的执意;有“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渔家傲》)的兴致,也有“饮散短亭人欲去,留不住,黄昏更下潇潇雨”(《渔家傲》)的无助;有“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的孤独,更有“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木兰花》)的热切,总结来说,晏殊的内心世界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晏殊的内心世界因对人生常态情感的深刻洞见,而显出深情旷远的理性特质。晏殊一生历仕真宗、仁宗两朝,始终与帝王保持亲密的关系,《宋史》曾记载“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3]经历了宋初五、六十年的政治变迁和思潮演变,深受宋初政治导向和士林风气的影响,思维趋近于与帝王保持统一,同时因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内心又受到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催动,故而常常处于矛盾挣扎的状态,基于个性的保守谨慎又不能率意表达,于是忧思常怀,长久积淀渐渐成为晏殊生命的基调。同时小词的抒情特性又刚好应和了晏殊这种细微幽隐的内心需求,于是晏殊的词创作,就既饱含了一位诗人对生命的敏感深情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洞见,又深蕴了一位儒家士大夫“道以自任”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命运与自身前途的忧虑,而显出深情旷远的特质。

晏殊词的创作大多从惜春怨别、时序变迁、相思怀旧的情绪中生发理性情思,集中于人生常态情感的抒发,晏词“情中有思”的独特艺术特征,在于思致的独特而不仅是字句的出新,正如王士祯所说“欧、晏正流妙处在神韵,不在字句”,即便以艳情出发,仍能予读者以深意。以一首《踏莎行》为例: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弱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频移雁。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常相见。

全词写对时光和人生的感触,着力抒发一种“人生有限情无限”的旷达情怀。“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是铺垫,正是因春光易逝,流光无限,才生发人生有限之感;而“弱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频移雁”写宴饮欢歌,与春光流丽一样都是人生之美好事物,前者易逝,而后者可追,是为情无限。结末“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常相见”表达一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当下情思。词人以酒宴写来,以艳情为貌,却抒发出一种堪破人生的理性情思。“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叶嘉莹《大言辞欣赏》)。“人生有限情无限”的人生总结是非深情之人不能有,“花朝月夜常相见”的珍惜当下更是非旷达之情不能驭。整首词的疏朗清旷,启人思索,能够传达出晏殊人格中疏旷清朗的一面,无论面对何种境况都能朝向理性的思索而不是沉堕,这也是宋代士人的基本品格之一。

其次,晏殊的内心世界往往带有消极悲观的色彩,而呈现出寂寞感伤的哲思特质。晏殊与宋初士大夫如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一样,受到宋初理学兴起的影响,对儒家内圣理路进行自觉关照,对日常生活情感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既重名节义气又好宴饮交游。与此同时,受到佛老清空虚淡之心的影响,晏殊的内心渴望平静无为,人生价值取向颇具双面性。这使晏殊一方面基于儒家理想人格的驱动,能务进贤能,着力于改革积弊,忠君重道;另一方面又因党争的兴起,对现实政治忧惧,而无意有大作为,谨小慎微。于是创作心态向内收敛,审美取向趋于圆融雅致而少现实。

从《珠玉词》来看,晏殊的创作鲜于抒写现实政治和人生得失,多将情感归敛到内心世界,以自身对周围世界的敏锐感触来寻求情感的释放,这种具有封闭性、内向性特征的追求方式,因缺少广阔的眼界和心胸而滑向消极失望的沼泽。于是在晏殊的词作里,理性之思与旷达自适,往往通过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来表现,晏殊的词创作具有强烈的同一性和泛型化也是基于这一基本思维方式的影响。因词人将精力都集中于对内心的关照,又无由解脱,所以纠结在同一类型的情感中不能自拔,终于以为及时行乐就是最终的归途,殊不知这及时行乐也是一种悲怆,于是感伤意绪就成为从始至终的主基调。一方面他表达对世界的理性关照,能洞见“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采桑子》)的自然规律,并从中见出“人生乐事知多少”的无常,另一方面为了纾解内心对这无常人生的忧惧,又“且酌金杯”,将美景易逝的哀伤转向歌舞升平的沉溺。因内心常怀“朱弦悄,知音少”(《喜迁莺》)的感伤而有“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的洞悉,又常常将这种洞彻寄托在酒杯宴饮处,虽自有一番旷达自适的意蕴,却因以颓靡做逃避,势必得到的还是忧伤,无法生发出如同苏辛一般的积极入世和随遇而安。

尽管仁宗后期理学勃兴,经世致用精神崛起,晏殊也受到此种思潮的影响,而在宋夏战争中数建利害,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国富兵强的措施,并得到帝王的悉数施行,而西师未解之时,因欧阳修的“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晏太尉西园贺雪歌》》)又深不悦,可见他人格双面性在处世为人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晏殊的内心就因拥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趋向而欲找寻安顿之路径,加之个性中的理性一面常常起着节制情感的作用,而使创作趋于哲思化,从细微的情感出发,却不落实处,往往发而向更为共性的、更为高远的人类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咏叹。

《珠玉词》清刚内敛,雅洁婉美,近人郑骞曾谓“非浅识所能了解”。内心世界的深情旷远、寂寞感伤虽使晏殊的创作具一定的局限性,却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学成就——在有限的封闭的域界内,对人生常态情感的理性认识,达到了同时代任何一位词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不仅促成了晏殊词风的典丽圆融,深刻影响了他一生的为人和事功,更为有宋一代词学创作的理趣美奠定了基础。

相思怨别、惜春惜时、四时感伤等情感,本身就具有缠绵哀怨的特性,在唐五代词人的手中,由于受到词体发展的局限和当时末路王朝时代特性的影响,遂成为绮靡恻艳之词,晏殊在抒发此类情感时,因学养深厚能够从注重内心感受的角度,对情感对象进行深刻的理性关照,能从“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感念中生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的流光易逝之感;亦能从“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的悲慨中得到“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的超脱,更可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鹊踏枝》)的怅惘后,有“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渔家傲》)的旷达。从而使其词作在情感描写上跳脱了花间的恻艳,融合冯延巳的疏俊与韦庄的清丽,自成一种典丽雅致的风貌,受到后世词家和评论家的称赏,欧阳修就在《六一诗话》中有“公为人真率,其词翰亦如其人”的赞誉。

晏殊内心世界的深情与寂寞,固然基于他双重性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刻地作用于他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人若过于关注内心,难免会疏于外部事功,恰恰会对事物内部层次的认识,具有深刻见解。晏殊一生功业在举贤荐能,范仲淹在晏殊的挽词上即书:“生平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归田录》也曾记载晏殊“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时名士多出其门”[4]。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宋庠、宋祁皆是晏殊门生,择婿更有富弼、杨察。此外,王铚《默记》也记载了晏殊对王安石的忠告,“能容于物,物亦容焉”,而王安石则以其一生为代价,对晏殊的这一忠告,做了最好的注解。由此,晏殊在识人、知人方面的才能可见一斑。

然而,他虽能任人以贤,且门生大多有所作为,缘何他自己却被历史以无所建白而记述?这与他内心世界的寂寞凄凉密切相关。晏殊自少年即起于田里而参入仕途,朝廷内外无所支撑,加之个性敏感梗介,在长期“伴君如伴虎”看遍宦海沉浮的生活中,敏感个性更增添如履薄冰之感,因无力改变现实,而心态趋于内敛,诗词创作注重引发而不是自发,在长期吟诵歌咏的过程中,词学观念渐渐与人生态度相互影响,面对宦海沉浮,只求内心安顿,不为事功所累。这导致晏殊更愿意在相对安全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却不敢在重大事件的浮沉中,将自己推向前台。晏殊期待通过引荐和提携门生故旧,施展抱负、兴国救弊,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具有明显的曲线性特征,从而使他的一生功业因不在风口浪尖而被历史所淹没。

此外,基于内心世界的深情和感伤,晏殊因注重人生常态情感与理想精神的沟通,而对宋词理趣美具有奠定作用。他的诗词创作具有合流的倾向,且常常援诗的意象入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曾诗词共用。宋词理趣美的关键就在于,词人能够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并将社会人生的见解外化在词中。这一点以晏殊为始,以苏轼最为显著。李清照就曾在《词论》中将晏、苏归为一类,“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耳。”[5]指斥晏殊、欧阳修、苏轼的以诗之趣入词,向纵深一步挖掘,也即以理趣入词。他们具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将对自然万物及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写入词中,抒发较之以往更为深刻的士大夫之情,使词从相思绮靡过渡到理深旨远。

在对人生情感和自然风物的歌咏中,晏殊和苏轼具有十分明显的相似性[6]。只是晏殊更委婉含蓄,感情更深敛,而苏轼则更为超拔现实,感情更外放。如面对相思怨别的人之常情,晏殊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的无奈,苏轼却唱“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的超旷;晏殊面对宦海浮沉有“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的慨叹而无由解脱,至苏轼则有“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南乡子》)的洒脱自适;面对孤独寂寞的心境,晏殊是“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的怅惘,至苏轼则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卜算子》)的孤高;每当春去秋来节序变化触动内心,晏殊会发出“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清平乐》)的慨叹,苏轼则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的哀而不伤。

综上所述,通过对《珠玉词》侧重内心描写这一特点的研究,能够洞悉晏殊内心世界的深情高旷、寂寞感伤。不仅能够以此洞见宋初政局变化和社会思潮,对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作家创作心态的影响,更能进一步阐释晏殊人生价值取向所具备的特殊性,既有忠君爱国,重道思变的一面,又有循默保守,清净无为的特点,进而能够重新了解作为一代宰相兼宋词初祖的晏殊,他在政治上的作为以及文学上的功绩,对研究宋代词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2]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22.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欧阳修.归田录卷一[M].上海:中华书局,1981:15.

[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48.

[6]江丽娟,李儒俊.宋词的声音传播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31-34.

Deep Feeling,Lonely Sadness——On Yan Shu’s Inner World from His Bead Jade Word

SONG Hua,GUO Yan-hua
(Beifang Univesity of Nationality,Yinchuan750001,China)

Based on yan shu’s Bead Jade Word,and combined with the political change and cultural trends of the early Song Dynasty,this paper focuses on yan shu’s sentivnental inner worl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is kind of inner world and life value.Yan Shu,as a prine minister and a poet,expressed his rational thoughts and life attitude of enjoying life while ye may.

Yan Shu;Bead Jade Word;inner world

I222.8

A

1674-3512(2011)03-0213-04

2011-05-23

宋 华(1985—),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宋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晏殊内心世界深情
深情
晏殊换题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深情的告白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换题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晏殊《完溪沙》
我有深情抛未得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