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艳(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15)
文化差异与日汉隐喻的异同
李雪艳(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15)
日汉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性表达,并且这些表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跨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要理解和灵活使用隐喻,必须了解二者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日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
日汉隐喻;文化;共性;差异;跨文化交流
传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和拟人、夸张、反语、对比等其他修辞手段并置的一种修辞现象,是用来修饰语言的工具。然而,近年来,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现象,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思维方式。由于不同的语言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隐喻表达中必然也存在着跨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要正确理解和使用隐喻,就要了解隐喻中所体现的文化因素。因此,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汉隐喻进行跨文化的分析。
人是社会中人,属于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在交际过程中,人们的言谈举止会受制于相应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等。隐喻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种生动的源自于生活的表达方式,其含义与文化密切相关,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气息和内涵。因此,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类客体理解和观察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隐喻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具有色彩,具有修辞效果,同时还是为了认识世界创造出新的词汇,使人产生认知想象,使人们对世界充满新奇,如:どろぼうにとらの子を盗まれた(珍爱的东西被盗走)。透视文化,通过隐喻,了解隐喻所暗含的深刻寓意和喻体所体现的文化色彩,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
语言学家胡壮麟说:“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隐喻的核心是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1]由此可见,隐喻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它以联想和想象力为基础,并且把两种本无联系的事物进行联想,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因而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就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比如说到“时间”时,中日两国民族都习惯于用“金钱”的概念来表达。「時は金なり」之所以被共用,这是因为共同的生活经验提供“金钱等同于贵重”这样的信息,“时间”概念与“金钱”概念因具有某种可类比性而被并置在一起。再如:趁热打铁(鉄は熱いうちに打て)、色眼鏡で見る(偏见)、一箭双雕(一石二鳥)、とらぬ狸の皮算用(打如意算盘)、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它们看上去是字面翻译过来的,实际上分别独立存在于日汉语中,遥相呼应,殊途同归。
隐喻是人们运用联想,挖掘事物间相似点,用熟悉的、已知之事物去认识、理解不熟悉的、未知之物;用具体的、有形的去认识、理解抽象、无形之物。人类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及人类本身进化过程存在相似性,形成了很多共同的概念,用一个概念去类比另一个概念又是人类形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所以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深层的隐喻体系影响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隐喻喻体的选择,呈现出种种共性。如:
甲1:谈判进行的怎么样了?
乙1:对方的老李是只老狐狸。
甲2:相談のこと、どうでしたか。
乙2:相手の李さんは狸だ。
乙1、乙2的回答显然是隐喻手段。狐狸本是动物界中的一种动物,而在其众多的特征中,其性情狡猾这一点是中日两国人民都认识到的,并都有将狡猾的人喻为狐狸的共识。又如,羊的温顺、狼的凶残这一本性是人所共知的,在日汉语中都有“别把敌人当羊,要把敌人当狼的隐喻”,另外,“狼”在日语中还可指追逐、玩弄女性的无耻之徒,这与汉语的“色狼”不谋而合。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是储藏、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种表达既有跨越民族和文化的共性,也有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必然会体现着这种差异,也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由于不同的语言社团使用不同的语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人们对同一概念的认识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体现着文化的冲突和差异。[2]因此隐喻现象的理解必然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同一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往往大相径庭或者截然不同,如下例:
下面是关田看完大岩的演练之后说的话。
大岩:まずいですか。
関田:下手なオぺラ歌手ほど、大声を張り上げる。聞くに耐えない。「カンパニー」
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关田是在批评他的下级大岩的演说很拙劣。在相对权势方面大岩处于弱势,但关田并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赤裸裸地批评,而是用「下手なオぺラ歌手」这个隐喻来间接批评大岩,启发他要提高演说的技巧。这样在否定对方的能力时,通过使用隐喻这一间接言语行为,可以避免直接威胁到对方的面子。通过使用隐喻可以不伤及对方的体面,使对方感到“得到了补救”,从而减轻了遭受批评时所受到的心理冲击。[3]下面笔者试从习俗文化、自然地理、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汉语中隐喻的差异。
习俗文化是指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显性的社会文化。习俗是一个文化群体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不同的民族必然有其富有个性的社会活动、传统,使其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一提到日本,人们首先会想到樱花和武士,它们成了日本的象征。樱花齐开齐落、绚丽缤纷的景象正好体现了日本人追求的团队精神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像樱花那样在短暂的一生中干出一番伟大事业;而武士是大和魂的化身,对人、对事忠心忠义。樱花和武士在凋谢前依然保持高尚的风范,这正是日本人梦寐以求的品质,因此在日语中出现了许多以樱花和武士为题材表示赞美的谚语。如「花は桜木人は武士」几乎成了日本人的口头禅,其意同于汉语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桜は花に現る」比喻出众的才华,而「桜は七日」意为樱花七天就凋零,比喻在短暂的人生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武士に二言なし」指武士不说二话,比喻君子一言快马难追;「一合取っても武士は武士」,其意同于汉语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
日本也是一个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故而出现了很多以「米」、「飯」、「餅」等为主题的成语。「他人の飯は白い」,其意同于汉语的“家花不如野花香”。「同じ釜の飯を食う」比喻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密无间的朋友;「餅に砂糖」指“锦上添花”。汉民族习惯上的食物也多指大米饭和面食,并常用锅、碗等烹饪器皿。如汉语中的“吃大锅饭”喻平均主义,“铁饭碗”指长久稳定的工作等。当然具有日本饮食特色的谚语也有很多,如「味噌をつける」喻指出洋相;「味噌」是日本人在大酱汤中加入裙带菜、贝类、香菇、豆腐等的一种汤类;「花より団子」喻指好看不如好吃,舍华求实;「団子」是指一种用米粉、江米做成的点心。
因生活习俗的不同,日、汉民族对同一动物的态度和联想也不同。如“龟”的隐喻。在日本社会,龟作为至高无上的图腾被人们崇拜,是长寿的特征,人们用龟龄来比喻受尊敬的老者,乌龟常常作为珍贵的礼品来馈赠亲友;而在汉语我们却多含有一些贬义在其中,“缩头乌龟”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再如,汉语中的“鬼”几乎都含有贬义成分,像“烟鬼”、“酒鬼”、“赌鬼”、“鬼鬼祟祟”等,而在日语中很多带有褒义色彩,像“鬼に金棒(如虎添翼)”、“鬼武者(勇猛的武将)”等。汉语中的“闹鬼”,日语说成“お化けが出た”(妖怪出现了)而不是“鬼が出た”(鬼出现了)。
修辞中喻体的选择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而且受制于自然环境。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不同,自然现象也千差万别。日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反映着日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日本是海洋上的岛国,盛产鲜鱼,鱼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从百鱼之王「鯛」到最廉价的「鰯」都大量出现在日语成语中。「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其意同于汉语的“宁做鸡头,不为凤尾”;「蝦蛄で鯛を釣る」,其意同于汉语的“抛砖引玉”;「鰯網に鯨」其意同于汉语的“歪打正着”,比喻意外的收获。此外还有「鯨飲馬食」,形容人的食量大,喝得多、吃得多,由于日本四面环海,人们对鲸鱼的食量有直观的感受;「鯛も鮃も食べた者が知る。」,其意同于汉语的“实践出真知”;「鱓でも尾頭付」,其意同于汉语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中国地处大陆,农业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人们更为熟悉与农业、土地相关的事物,因此汉语中许多以农业、土地为喻体的隐喻。如:舍得盐,下得酱,舍得粪,谷子旺;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吃饭不忘种田人等。又如日语中常用「湯水のように使う」表示“花钱大手大脚”,而同样的意思在汉语中却用“挥金如土”来表示。
宗教信仰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体现,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日、汉语中都有很多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隐喻表达,体现了日汉各自的宗教文化传统。儒教在日本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人大力推崇中国的伦理道德,孔子被称为圣贤哲人,而《论语》则被称为“圣物”。如,「孔子の倒れ」比喻世无完人;「犬に論語」意为给狗谈《论语》,其意同于汉语的“对牛弹琴”。公元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释迦牟尼成了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如,「お釈迦に経を聞かせる」意为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听佛经,义同汉语的“班门弄斧”;「佛の顔も三度」喻指人的忍让是有限度的;「成就」是佛教语“完成”之意,指完成大的成就。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也是佛教,如汉语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来佛的掌心等。
隐喻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使人们能够以已知之物认识未知之物,以已熟悉之物认识陌生之物,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手段。[4]因此日汉隐喻存在着跨文化的共核。同时隐喻又与人们的文化息息相关,反映了日汉民族各自特色的习俗、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存在着众多的文化差异,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汉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二者隐喻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隐喻性语言,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
[1]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50-57.
[2]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0.
[3] 黄宝珍.隐喻言谈寓意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5).
[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2.
Culture Disparit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Metaphors
LI Xue-yan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exist both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language,which influence the similarity and disparity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a necessit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metaphor. Thu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y and disparity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aiming to promote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Japanese-Chinese metaphor;culture;similarity;disparity;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H36
A
李雪艳(1984-),女,双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