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重庆经验”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08-15 00:49:34
关键词:国有经济重庆经验

彭 健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重庆4011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重庆经验”学术研讨会综述

彭 健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重庆401120)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07年年底至今,重庆市委市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形成了一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和路径,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重庆经验”,引起了新闻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11年6月12日下午,来自重庆市哲学界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南政法大学,参加该校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重庆经验”学术沙龙活动。会议由西南政法大学王贵明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邓斌教授、副院长崔平教授分别在会上致辞。参会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中的“重庆经验”的内容、特征、意义等问题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一、关于“重庆经验”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认为,“重庆经验”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资增长”与“藏富于民”并进。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进民进”。二是在创新土地管理和土地制度上,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交易所的地票交易,实现了孙中山先生一直提倡的“平均地权”中的核心部分——“土地涨价归公”。实质隐含着承认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这也为重庆大规模“户籍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三是在发展布局上的“一头在外”和“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对国内带动很大,“一头在内”盘活了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四是大力推动“唱红打黑”,将党的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将“唱红打黑”与民生建设进行了科学结合。

重庆大学何跃教授对“重庆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他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重庆的发展也不例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本地区的干部群众在认真分析地区内外环境因素基础上,不断提出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发展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这些情况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以自身系统内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第一,经济活动形成和发展了政治体系,我们走上中国特色之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发的探索,而不是一种完全自觉的努力。第二,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是发挥“自组织”效应的必要前提,是“自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重庆以民生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完整演化了“自组织”的整个过程,相关政策的制定适应了人民群众改善自己生存状态的正当需求,有最可相信的坚定力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按照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将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导重庆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范例。第三,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需求是“自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重庆经验”的实质就是民生导向的“自组织”经济发展模式。

二、关于“重庆经验”的价值和特征问题

重庆市委党校苏伟教授认为,重庆正在开展一种新型的民主实践,依靠强政府去推动民主氛围的形成,大力改革考核体系,重视民意,通过民调,了解老百姓对政府的看法和满意度,实现政府与社会民众的良性互动。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强政府必然导致弱市场,而重庆的实践恰好是个双强,即强政府与强市场同时存在同时发展。现在重庆正在创造一种强政府强市场双强并立的模式,这是重庆经验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重庆经验还为目前理论界争议颇多的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理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而“重庆经验”创造了一种双进,这是“重庆经验”的又一显著特征。重庆提出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路子,本质就是薄熙来书记要求的“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当前市场伦理不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问题。“民生动力论”是重庆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一传统的观点出发,生产力的主体是人,人有两重属性,即生产者和消费者。改革开放解放了作为生产者这个生产力中最宝贵的因素,解放了生产力,而人尤其是人民群众作为消费者,我们的消费被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严重束缚,关注民生必然要有效释放民众的消费需求。因此,“民生动力论”与“改革开放动力论”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会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与实践划成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解放作为生产者的人,第二阶段解放作为生产力的主体要素的人。第二阶段的解放对人民群众的意义可能更大,从哲学上来说,就是解放我们作为消费者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的发展是毕其功于一役,把发展的阶段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统筹起来了,不是分成两个阶段,先发展后治理,而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缩小“三大差距”。

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辛华认为,“重庆经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唱读讲传”提振了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庆的文化充满了生机,也很有活力。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专题是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全国各个地方很少见的。现在基层经济发展起来,“精气神”提振起来,民众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三、关于“重庆经验”的地位和意义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赵磊教授认为:第一,“重庆经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且要不断地被检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会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必须要坚持的。这个立场不是少数人的立场,而是以劳动人民为主的多数人的立场,这个方法不是历史唯心主义,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视野,再华丽精细的决策,最终也落不到实处。第二,“重庆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新探索。长期以来,理论界都标榜不要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重庆经验”在实践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很多做法已经超越了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个“特色理论”。第三,“重庆经验”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进军号角。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然要通过马克思主义者一代一代来完成,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但我们偶尔也能听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质疑的声音,说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是左的产物,是空洞的说教,对青年人没有什么吸引力,宣传教育不合时宜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症结不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对青年人没有吸引力,实际上在于,现在确实有一种势力千方百计地要把马克思主义曲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正确解读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重庆经验”正在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重庆咨询集团副总裁吴怀连认为,随着重庆的进一步发展,“重庆经验”一定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重庆经验”一定会对全国类似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对它们的发展有所借鉴。他以重庆目前国有经济的发展为例,详细论述了”重庆经验“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是新国有经济主导市场,新的国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充实“第三财政”。逐步实现上市,走向社会经济,是国有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市场有问题了,国有经济进行及时补缺,民营经济和私人经济愿意进入的行业,国有经济作为补充。国有经济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建设民生经济。国有经济在一些关键领域起了重要作用。近些年重庆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国有经济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李春英)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重庆经验
重庆客APP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中国制笔(2019年3期)2019-11-18 09:29:08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