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玖
中国当代艺术的加力诠释—评 术本土阐释力 《 国当代 术 究》
梁 玖
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在当今世界语境中,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较大,是当今中国最复杂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形态。如何解读、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业内学者以及业外受众极为关注的文化问题。业内学者考虑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延伸、观念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功能等文化问题,业外受众关注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美丑的问题。
当代艺术何为“当代”,这首先是困惑大家的问题。当代艺术虽然不等于一个时间的概念,但被时间所约定。李倍雷教授、赫云博士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首先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阐释文本,该书认为“‘当代性’是表现一个时间过程的概念,它必然显现与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语境关系,因此,‘当代性’具有‘时间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双重性质。‘时间意识’说明了‘当代性’的时效性,并被界定在现时时期内的‘当下’意识,因而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在使用‘当代’这个词语;‘现实意识’表达‘当代性’对限定在‘时间意识’内的‘当下’的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当下’现实意义的追问。”这就说明了当代艺术并不是仅仅指在当代产生的艺术就可以称为“当代艺术”了,尽管当代艺术的确与“最近时期”或“最近时代”相关,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当代艺术必须体现“时间意识”和“现实意识”,并“表达‘当代性’对限定在‘时间意识’内的‘当下’的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当下’现实意义的追问。”这就为解读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专著《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特征:中国文化逻辑的当代意识;建构当代意识的艺术制度与批评制度;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同时,作者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符号”提出了“符号的文化性”,“主体文化符号的当代诉求”,“特定历史文化符号的当代转换”等中国当代艺术对符号的使用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中,重点对“材料、文化符号与能指”,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使当代艺术的能指形态,能够被阐释而指向所指——意义的表达。如当代艺术“干预现实”,“触摸生活与生存体验”,“乌托邦的理想”等所指功能,都被很好地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进而作者对图像的意义与含义做了分析,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像具有“图像学意义”,“谱系学意义”和“精英式的阐释”的功能。作者再通过了以上的本质分析后,转而追问“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诉求”的文化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诉求的主要问题有:“审美文化诉求”,“人文精神与道德底蕴诉求”,“意识形态诉求”和“批判精神”。然而作者提出,文化诉求,都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并认为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安身立命之本。
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艺术也受艺术市场的影响,带有极强的商业化倾向。对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的问题,李倍雷教授、赫云博士也作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作者通过对北京的“798”艺术区,宋庄、草场地与东营、北京上苑等艺术村、以及上海大大东方,深圳大芬村,包括西南地区的艺术村和画廊等进行考察,从“批评家与策展人”,“策展人与画廊”到“画廊与拍卖行”,对艺术市场做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同时,作者对价格神话坠落做了“重新思考”,并提出警惕“价格背后的阴谋”的预判,作者认为“向日葵现象”是我们必须借鉴的历史教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出版,拨开了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的误区,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是具有“批判意识”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现象,同时也应该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当代艺术,才能担当起当今文化批评的责任。该书的出版,还对深化中国艺术学科研究与体系建构,以及拓展艺术教育观念、丰富艺术教学资源等,都有认识论意义与价值。
:北京师范大 术 传媒 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