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1972年间日英两国对华策略探析

2011-08-15 00:45:06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吉田对华贸易对华

陈 巍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1952-1972年间日英两国对华策略探析

陈 巍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日本在二战后的对华问题上,往往希望借助于英国的力量,对美国施加影响,从而与中国保持和发展来往。在50年代,虽然英国和日本一样,对美国过度限制对华贸易的政策不满,但是出于害怕日本中立化或“共产化”的担心,更出于美国的压力,英国并不想为日本火中取栗。60年代前期,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同时由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势力迅速地衰退,英国不再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居高临下地去看待日本的对华政策。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由于两国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利益关系不同,导致两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做出不同的抉择。

日本;英国;对华策略

本文所涉及的对华策略主要是指与中国贸易、建交以及对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所持态度问题。涉及英美在对日媾和时期的对华策略的论著较多,有细谷千博《日本、中国、美国和英国1951-1952:以吉田书简为例》,[1]石井明《台湾,还是北京》,[2]宋成有、李寒梅《战后日本外交史》相关章节,[3]隋淑英《〈吉田书简〉出台之始末》等;[4]涉及英美对限制日本对华贸易问题的分歧的论著有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相关章节;[5]涉及1954年英国对日中关系态度转变和吉田茂的对华“和平攻势”的有田中孝彦《冷战初期国家身份的探索》等。[6]总体上涉及1952-1972年间日英两国对华策略的文章至今尚无,笔者通过研读此期英日两国的外交档案,以历次领导人会谈时涉及中国的记录为主的材料草成此文,以期能较全面地展现此期日英两国对华策略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一、吉田茂内阁的对华“和平攻势”与英国所持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前期,从日本的对外贸易整体来看,西欧及澳洲诸国对日本实行歧视性贸易,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因战争赔偿等问题一时尚难以打开外交局面,而对战前最大的市场——中国的贸易又受到美国的压制。吉田茂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为此,一方面要说服美英,另一方面要对中国进行“和平攻势”。

吉田茂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自称中华、中国,自尊心很强,他们的排外情绪很高,一直轻视别国国民。中国一定会察觉到和苏联长期合作的不利,如果有办法使共产党中国的人们理解这些道理和实际利害,使中国和苏联分离也许格外容易。最理解中国这种民族心态的,是英国人和日本人,而美国还没有达到真正了解中国的程度。日美亲善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在对华问题上,应请英国这个调停者参加,使三国形成密切的关系,对中国采取一致的态度。[7]177-178

1954年,吉田设想对亚洲的共产主义发动“和平攻势(Peace O ff ensive)”,这需要西方国家一致放松对中国的限制和对中国人民进行宣传战。吉田想利用东南亚的华人社团来实现此目标,由于新加坡有许多海外华人,他们有和中国沟通的渠道,[8]吉田认为:中国人本来就喜欢做买卖,只要让东南亚的华侨认识到共产主义制度下不能赚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赚钱,他们就不会心甘情愿地拥护共产主义,进而通过这些人对共产党中国的国民产生影响,而且有必要从内部使共产党中国的国民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好的地方。[7]121-122因此,吉田想在新加坡设立反共宣传中心,[8]由英国驻东南亚总专员麦克唐纳(Malcolm MacDonald)驻新加坡,由日、英、美、法、荷等国提供人力或物力,展开一个规模巨大而且行之有效的反共攻势,日本以技术经验参加,[7]121并可派遣专家。

吉田在此时推出“和平攻势”,有其国际和国内的原因:国际方面,斯大林死后,中苏两国对外政策有所缓和;国内方面,1954年3月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的船员受美国氢弹试验放射性物质伤害的事件导致反美中立主义高涨,自由党1953年3月分裂和政府官员贪污频发,[9]以及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出口锐减。吉田急需在外交上有所作为,打开对华市场,以期稳定政权。为此,他利用访问欧美的机会和英美进行协调。

1954年9月26 日至11月17日,吉田访问了加、法、西德、意、英、美等国。10月底,吉田访问英国,中国问题是此行他想和英方磋商的主要问题之一。在10月27日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共进晚餐时,吉田说,中国和苏联并不是天然的朋友,日英政府的目标必须促使中国脱离苏联。关于如何使中国与苏联分离,吉田认为通过开放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能达到这个目标,他将要和美国政府讨论这个计划,因此希望能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丘吉尔对此仅表示同情。[10]同一天上午,吉田还与英国外相艾登举行了会谈。吉田说,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中国从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日英携手是很重要的。[11]此外,吉田还希望英美能采取行动重新打开中国市场。对于吉田来说,只有英美这样做了,日本才能步其后尘,打开中国市场。艾登表示,中国根本不好对付,特别是在贸易问题,并且在很多问题上,英国希望和美国保持步调一致。艾登承诺和麦克唐纳联系,并训令驻美大使配合吉田。当吉田访问美国与国务院官员讨论时,杜勒斯没有答应考虑这些想法,而且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瓦特·罗伯逊(Walter Robertson)等其他官员也强烈反对加强对华接触。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认为:今后只要中苏仍然保持团结,中日两国关系的缓和将削弱美国在远东对抗苏联方面的地位。[5]303

英国实际上也阻止了吉田的“和平攻势”,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它不想与美国起冲突;另一方面英国在日中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在对日媾和时,英国希望日本承认中国大陆,而到了1953年,英国害怕日本的技术和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形成力量巨大的联盟,从而导致世界格局发生不利于西方阵营的变化,因而实行阻止日本向中国靠拢,把日本留在西方阵营的政策。[12]吉田访问欧美回国后不久就下台了,他对中国的“和平攻势”的构想也无从实现。

二、岸信介内阁改善对华贸易的努力与英国的对华策略

1957年5 月,巴黎统筹委员会所属中国委员会(China Committee)审议缓和对中国出口问题,主张完全废除“中国差别”的国家(英、法)和主张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但反对完全废除“中国差别”的国家(美国)之间意见对立,无法达成一致。虽然西方国家拒绝对中国提供重要战略物资,但他们对美国的压力感到不满。英国代表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宣布英国政府准备单方面放松对华贸易限制。5月30日,英国外相劳埃德(Selwyn Lloyd)在下院上发表声明,因为中国委员会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英国单独把对中国的出口控制缓和到和东欧、苏联一样的标准。英国外相发表声明后,日本政府先暂时静观,后来看到相关国家纷纷效仿英国,考虑到与中国贸易的重要性,也终于于7月16日宣布废除“中国差别”,[13]114-117缓和对中国的战略物资出口管制,承认对东欧、苏联出口的物品也向中国出口。

此前的7月10日,岸信介刚改组内阁,起用藤山爱一郎为外相。藤山是个有影响的企业家,岸信介起用他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让他担当经济外交。此时的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显著增加,日本政府有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摸索新的市场的必要,而中国就这种新市场的方向之一。[6]251藤山就任外相以来,其外交颇有重视亚洲和对美自主的色彩。岸信介内阁以藤山为中心,以“两个中国”的政策为基础,积极推进日中贸易。[14]

1958年5月2 日,两个年轻暴徒闯进在长崎滨屋百货公司举办的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展厅,粗暴地扯下悬挂着的中国国旗,是为“长崎国旗事件”。事件发生后,藤山打算承认中国国旗,但5月6日,岸信介表示日本国内法不能保护中国国旗,也不打算派遣政府代表或特别使节进行解释并取得谅解。中国政府决定自5月起,中止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228-229在日中贸易中断时期,藤山试图通过香港探索打开贸易的方法,并且亲自在联合国和英联邦各国领导人积极接触,努力摸索改善日中关系的途径。

1959年7月13 日至19日,日本首相岸信介将访英。尽管美国欢迎英国与美国合作带领日本进入“自由世界”,但是美方担心英国在岸信介来访时,谈起承认中国和对华贸易问题。美国副国务卿狄龙(Douglas Dillion)曾间接告诉英方,让英方劝岸信介不要与中国发展更紧密的关系,特别是不要承认中国。6月20日,美国国务卿赫脱(Christian Archibald Herter)在日内瓦告诉英国外相劳埃德不要在对华贸易上给日本任何鼓励。[15]英方想确保日本与西方站在一起反对日渐强大的中国,同时调整日本“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是错误的”的观点。因此,英方打算在和岸信介谈中国问题时小心行事,以防止他引用英方的说法去劝美国。[15]当岸信介7月中旬访英,在与麦克米伦会谈时,询问麦克米伦如何看待英中关系,并且英国的观点与美国有何不同?麦克米伦说,虽然英国政府在1950年就承认北京政府,但英中关系还是冷淡的,英方坚定地与美国和其他盟国站在一起。[16]

由上可知,这一时期日本跟随英国放弃限制对华贸易上的“中国差别”,并且在藤山爱一郎的主导下,积极探索改善日中关系的途径。和中国增加贸易的可能性吸引了许多日本人,日本认为美国的对华经济政策是错误的,由于英国在限制对华贸易问题上与美国有分歧,所以日本希望在缓和对华贸易限制问题上得到英国的帮助,并期待英国能说服美国改变对华经济政策。虽然英国和日本一样,不满美国过度限制对华贸易的政策,但是英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既防止它转向中立主义,也要防止它转向共产主义。美国也相信日本走向中立主义意味着美国将失去基地,这将严重损坏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并不愿在改善对华关系问题上为日本火中取栗。

三、池田勇人内阁与英国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共鸣”

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为在对华关系上取得进展,派二战英雄蒙哥马利元帅于1960年5月和1961年9月两度访问中国。由于英国害怕得罪美国,加之中印边界纠纷对中英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中英关系未能像中法关系那样在60年代初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英中贸易关系有了改善的趋势,1961—1965年,英国对华贸易额均处于西欧国家首位。[17]374-376

1960年7月19 日,池田勇人成为日本首相。同日,池田就表示“对中共的政策未必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态度”,在10月第36届临时国会上,池田发表施政方针演说,主张“以尊重相互立场、不干涉内政为原则,逐渐与中国大陆改善关系”,“衷心欢迎促成处于断绝状态的日中贸易得以重新恢复的机运”。1962年10月底,高碕达之助率团访华,11月9日,与中国签署《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也称LT备忘录),不久,中日双方在北京、东京分设高碕、廖承志办公室。[3]319-329

此期日英两国都实行对华接近的政策,所以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出现了“共鸣”。1962年11月池田访英。他在12日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外相霍姆会谈时指出,现在中国和苏联都处于政治和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阶段,同时,最近中苏关系在恶化,因此,应该实行吉田茂以前提出的离间中国和苏联的想法,当然这需要非常小心,并且还要顾及美国的感受。霍姆同意和中国的接触应该增加,越和中国接触,就越能帮助它更现实和更灵活地向外看。[18]1963年4月3日,池田在与来访的英国外相霍姆会谈时,抱怨美国在对华问题上似乎被狂热蒙住眼睛而不能执行明智的政策,同时他认为,英国的对华政策比美国明智得多。霍姆也不同意美国的对华政策,因此,英日必须通过努力让美国看到自己做法是错误的。[19]

由上可知,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英中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共同利益渐趋增长。同时,由50、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英国治下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势力急剧收缩。英国若想维护香港、甚至于东南亚英联邦国家的稳定,都必然要和中国交好。同时,这一时期,英国发生英镑危机,到1964年夏,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高达8亿英镑,执政的保守党走向衰落。[20]与之相对,日本的经济正在迅速上升,雄心勃勃的池田勇人对内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外以西方阵营美日欧三根支柱之一自居。此消彼长之间,战后以来那种英国以世界大国自居,俯视着日本说话的时代已经过去,英国在远东的冷战责任和义务也日渐式微,英国已经不大可能也无心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说三道四,和日本一起,发展和中国的关系才是明智的选择。

四、佐藤荣作内阁与英国在联合国中国席位问题上的分歧

1970年10月13 日中加建交。加拿大是重要的发达国家,又是美国的近邻。加拿大与中国建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中加建交被誉为70年代的“报春花”,此后许多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承认中国的高潮,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1]

1971年6月10 日至11日,第九次日英会谈在英国举行,在这次会谈中日本外相爱知揆一请求英国考虑保留联合国台湾席位的提案,被英国外相霍姆婉拒了。[22]

同年7月15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7国(后增至23国)提出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驱逐蒋介石集团的提案。就在同一天晚上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事件: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要在来年5月前访问中国的声明。之后,美国实质上对中国展开了两重外交:一是表面上抛出“双重代表”提案和“逆重要问题”提案企图保留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①“双重代表”提案指中国享有安理会席位,蒋介石集团继续占有联大席位。“逆重要问题”提案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凡要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的代表权”的任何建议都属于联合国宪章第18条中规定的“重要问题”,需2/3的多数通过。由于美国曾提过关于任何改变中国代表权的提案都是“重要问题”,在联大需2/3的多数通过的提案,所以这个提案被称作“逆重要问题”提案。一是内在地继续派出基辛格访华与中国就尼克松访华进行安排。

上述尼克松的声明在日本被称为第一次尼克松冲击,对佐藤政权造成强烈震撼。媒体、舆论、在野党压倒性地认为北京应该入联,日本应该承认北京。但是美国还是要求日本作为“双重代表”提案和“逆重要问题”提案共同提案国。日本首相佐藤迟至第26届联大开始的第2天—9月22日才同意日本作为上述两个提案的共同提案国。

日本外相福田康夫陪同日本天皇于1971年10月5日至8日对英国进行访问。 福田在10月7日与英国外相霍姆的会谈中,希望英方支持维持台湾席位的“逆重要问题”提案,但再次被英方婉拒。[23]

尽管美国、日本等国在第26届联大上费尽心机想保留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的位置,但在美中接近的大势的影响下,亲近中国,支持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提案的国家越来越多。英国代表克劳甚至在发言中反对美日等国提出的“逆重要问题”提案。10月25日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

日英在联合国中国席位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决定,这是因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并且佐藤、岸信介和福田等人与蒋介石集团都有很深的渊源,所以日本总是想方设法保持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5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国力相对衰落,1967年又陷于经济危机。此时,作为大市场的中国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与中国接近有助于香港、东南亚英联邦国家的稳定,同时能牵制苏联。因此,英国一直主张联合国是个普世组织,不能以某国的性质作为评判是否让其加入的标准,从而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五、结语

英国在东西关系问题上的相对的“自由度”,以及英美的特殊关系,使吉田茂内阁以降的日本政府总是想依靠英国,对美国施加某种影响,从而适度地放开对华贸易关系。在50年代,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却不愿为日本火中取栗。60年代,日英两国的经济出现的此消彼长的趋势,英国开始平等地对日本,并在对华问题上产生“共鸣”。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英两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上产生分歧。由于台湾对于日本有着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所以日本希望在联合国保留台湾席位。但英国的视野中,拥有庞大市场、对东南亚有重大影响、并且可制衡苏联的中国显然是台湾望尘莫及的。因而双方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1972年3月13 日,中英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另一方面,美国的越顶外交对佐藤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同年7月,佐藤长期政权终于倒台。9月18日,第一位访日的英国首相希思和上任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举行会谈,双方都表达了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意愿。[24]同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启程访华,并于29日和中方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建交。在对华建交问题上,日英可谓是殊途同归。

[1]Chihiro Hosoya.Japan,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1951-2:The Case of the‘Yoshida Letter’[J].International A ff airs,1984(2):247-259.

[2][日]石井明.台湾か北京か[C]//渡边昭夫.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东京:有斐阁,1985:62-85.

[3]宋成有,李寒梅.战后日本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4]隋淑英.《吉田书简》出台之始末[J].史学集刊,2008(4):77-83.

[5]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日]田中孝彦:冷戦初期における国家アイデンテイテイーの模索[C]//木畑洋一等.日英交流史1600-2000·2政治·外交II.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

[7][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1卷[M].韩润棠,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8]From Washington to Foreign Office,11 November 1954,FO371/110418/FJ1075/2.

[9][日]田中孝彦.吉田外交における自主とイギリス1952-1954年――吉田ミッションを中心に[J].一橋論叢,2000(1):46.

[10]Record of discussions at the P.M.s dinner for Mr.Yoshida on October 27 1954,FO371/110498/FJ1631.

[11]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nd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at the Foreign Office on October 27,1954,FO371/110498/FJ1631.

[12]Policy towards Japan,1954,FO371/110413/FJ1051/1.

[13][日]外务省.わが外交の近況(第1号)[M].1957.

[14][韩]权容奭.岸内閣期の韓日関係と北朝鮮帰還問題[J].一橋法学,2007(1):71-91.

[15]Visit of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July 1959,FO371/141437.

[16]Record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t 10.Dowing Street at 11.30 a.m.on July 13,1959,FO371/141439/FJ1051/92.

[17]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8]Record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t Admiralty House at 3 p.m.on November 12,1962,FO371/164976/FJ1052.

[19]Record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Foreign Secretary and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after dinner on April 3,1963,at the British Embassy,FO371/170759.

[20]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战后英国政治史[M].王子珍,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142-145.

[21]陈敦德.胜利在1971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42-43.

[22]Record of a meeting between 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Secretary and the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at 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at 3 p.m.on 10 June 1971,FCO21/900.

[23]Record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Secretary and the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held in 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at 3.00 pm on Thursday,7 October,1971,FCO21/901.

[24]Record of a meeting betwee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t the Official Residence of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at 10.00 am on Monday 18 September 1972,FCO21/1044/FEJ3/548/1.

Analysis on Anglo-Japanese Policies toward China from 1952 to 1972

CHEN We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fter World War II,Japan’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was to hope to exert in fl uence on the US,relying on Britain,thus maintain and develop contacts with China.During the 1950s,being afraid of Japan’s neutralization or communization,and pressed by the US,Britain was unwilling to pull chestnuts out of fi re for Japan.During the early 1960s,with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Japan’s economic strength,Britain regarded the Japan’s policies to China without a commanding attitude of a world power.During the late 1960s and the early 1970s,Japan and Britain had made di ff erent decision on the issue of Chinese seat in the UN,since they had di ff erent interest relationships with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Japan;Britain;policies toward China

D822.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8-2395(2011)04-0070-05

2011-04-05

陈巍(1973-),男,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北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吉田对华贸易对华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8-18)2022-08-18 17:14:52
给我盯住他
故事会(2021年7期)2021-04-09 06:55:30
缅甸前4个月对华贸易总额达37.4亿美元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消费导刊(2018年19期)2018-10-23 02:08:52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恋爱之真味
新形势下推进中蒙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中国钱币(2016年5期)2016-06-15 20:29:55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山西农经(2016年5期)2016-02-28 14:24:45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