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艳
(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再议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李冬艳
(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如何实现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学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学的国际化固然重要,经济学的本土化更是不容忽视。在此从一个教师的视角去分析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实现其本土化的途径,以期为经济学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实现提供参考。
经济学;本土化;市场经济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同时又以理论抽象、模型复杂等特点成为理解和讲授的重大障碍。因此,如何将经济学的思想传授给学生,成为每个从事经济学教育的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效衔接才是关键,进行模式转型,寻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最佳结合点。
中国经济学教育也即中国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有关于它的概念,诸多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也就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根植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同时又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因为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针对具体的应用情境,体现这一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经济学的生存价值与应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就是,中国经济学只是说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而不存在所谓的和西方经济学对立的中国经济学。这也就是说经济学只有一个,不同的只是它的作用环境。经济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规律性是放四海而皆准的。而强调经济学的本土化就是要让经济学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内在于我们所进行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要切合中国的国情和实用,要能够指导我们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必须本土化,这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决定的。中国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学思想也随之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毕竟现代的经济学教育诞生于西方,已经在欧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济教育体系,包括培养模式、教材体系、研究范式等,因此我们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的成熟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所借鉴。随着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和研究成果的大量引进,我们吸收、理解也在不断消化,但是我们又发现,用这套理论体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却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经济学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如果解释我国的实际问题时忽视这些假设条件与我国现实的差异,照搬照抄,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一个好的理论不单单是理论层面上的,更应该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我们的培养模式,如果也完全照搬西方,培育来的人才也绝对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的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的教育必须要本土化。
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其理论分析的前提也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以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政府进行有必要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使中国的货币市场以及产品市场均沿着正常的轨迹行进与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奇迹。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为以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经济学创造了条件。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只重视供给转变成重视需求,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经济形态也由“短缺经济”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因此,企业更关心的是他们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种转变使企业在微观的市场环境中充分依据需求规律进行规划和经营,为个人创造财富,在宏观上又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这一切都日益满足西方经济理论分析的前提和假设,为我们实现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创造了现实基础。
使西方经济学转变为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致用”之学,有效地实现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本土化,要求在加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模式与方法。当然这也对当今和以后的经济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曼昆的教科书中译本近年成为中国书市的畅销书。但是其间的论证所用案例均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未知的外国世界更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而我国卢锋教授的《经济学原理》[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2年4月]注明是“中国版”,所用全部案例完全是中国的经济事件。大量结合中国经济生活事例演绎现代经济学原理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也是作者使经济学本土化的可贵努力。他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成长模式基础之上论证西方经济学原理,可以使读者在接受掌握现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动态,是一本好教材。这本教材受到当今学者和许多学生的好评,但是这本书的修订本却迟迟没有出现,里边案例的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要求。另外还有一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他的论著《生活中的经济学》,通俗易懂,但是这里又缺乏了必要的经济学一般理论的讲解和说明,仅仅可以作为一种课外读物和学习参考,而这对于大量的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来说,他的存在价值就显得略微小了点。因此新的教材的编辑尤为重要。这里不仅仅是对经济学家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其他每个从事经济学教育的学者提出的要求。笔者赞成中国的青年教师自己编著教材。因为青年人的理解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强,而且自身就生活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对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很熟悉,以身边的案例作为论证依据,加以独特而敏感的分析,编著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经济学原理,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研究中都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也需要作为学校、出版社等等各个方面人员的支持与协作。
1.因材施教是经济学教育实现本土化的基础
经济学本身是一个文理兼容的特殊学科,既可以去追求数学形式的完美,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可以以经济学的国际范式进行教学,强调抽象的假设,重视模型的推导及推论,发挥理科学生的特长,将经济学向更深层次推进。对于以文科为主的学生,数学形式的运用,原则上在于发挥工具性作用。能够用语言和逻辑表达清楚的,不一定非得用数学形式表达。应该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定义—公理—定理”的表达模式,而更需要强调解说和经济实例,把数理分析工具的逻辑思路和分析结构突现出来,稀释数理问题的求证过程。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经济学本身的涵义是经济学教育实现本土化的基础,只有明了具体理论的涵义,才可以用它去指导经济实践。
2.本土化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育实现本土化的基本路径
案例教学无疑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以案论理,直观形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数理性,这一点对于缺少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在借鉴国外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鉴别和选择,要选择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的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资源做介绍,这样被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大。
其次,搜集和讲解本土化教学案例。理论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了学习的价值所在。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并不少见,也有很多成册的本土化教学案例,但是出版的各种教学案例基本上是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主体。因而,搜集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一大备课任务和环节,必须注重在平时大量的学习、阅读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量事实和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将新事实、新思想、新疑问传达给学生。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完成以本土化案例教学为手段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任务。
再次,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案例,讲解案例。教师的任务是“教”,而学生的义务是“学”。学生只有真正地学进去了,教师的教才显得有意义。因此可以在经济学教学课堂上不定期地让学生讲课。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件,结合网络上、书本中看见的案例进行经济学的讲解,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想上的创造性,也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中的疏漏,实现教学案例的积累。
3.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经济学教育实现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生硬,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其一,除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案例教学外,任课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并且积极与企业进行协调,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参加一些可行的工商企业的运营、管理活动,深入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其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了解市场需求状态,与企业人员肩并肩,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而这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其三,可以结合本院系与个别企业签订的实习基地建设协议的履行来完成,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短时间实习,交流实习心得。其四,模拟实训。合理分配课时为一部分理论课时,一部分模拟实训课时。在实训中,给定学生一定的企业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基本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经济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锻炼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而理论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其研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很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作为经济学的教学研究者,我们有责任有效地实现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在加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模式与方法,使西方经济学转变为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致用”之学。
[1] 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 许晓红,李定庆,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2008(8).
[3] 王文臣,等.中国经济学教育创新探析——基于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视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
[4] 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 26.
[5] 张晖明.经济学的“本土化”实验[N].文汇报,20091121.
G640
A
李冬艳(198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