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述评

2011-08-15 00:50:26李崇月
关键词:译本译者诗词

李崇月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述评

李崇月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历史、译者、翻译版本、翻译方法、国外传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中外译者对毛泽东诗词文学性的态度;中外翻译的目的;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不同版本的“副文本”特征;“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对外译介“空前绝后”,为何国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基本上也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述评

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雪莱在《诗辩》中说,“诗人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Poets are the 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s of the World)。毛泽东与其他诗人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毛泽东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者”,而其他诗人仅是比喻意义上的“立法者”。立法者毛泽东是伟大的、得到公认的,诗人毛泽东也是伟大的、得到公认的,其诗词创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诗人的身份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地认可。正如当代著名诗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贺敬之所说:“近几年来,处在复杂异常的历史语境中,毛泽东诗词在国内外获得了与日俱增的空前盛誉,不仅它的艺术性,也包括它的政治性。”[1]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译介到国外,历经国外六七十年代的翻译高潮,国内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及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个翻译高峰,毛泽东诗词至今仍有新的译本面世。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已成为众多翻译研究者的课题,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成果面世。本文试综述毛泽东诗词翻译,尤其是英语翻译,概括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一、毛泽东诗词及其翻译概述

毛泽东诗词的对外译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Edgar Snow)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英译文收进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是迄今我们所知的毛泽东诗词最早被译成外文的作品。此后,尤其是1957年1月,毛泽东第一次同意将自己的诗词作品集中发表在由诗人臧克家主编的《诗刊》杂志创刊号上以后,国内外出现了《毛泽东诗词》不同语种的译本和同一语种尤其是英语的多种译本。

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在《诗刊》发表后,前苏联立即译介。同年9月,莫斯科真理出版社出版了俄文版《毛泽东诗词十八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文版毛泽东诗词集。国内发表最早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是北京英文刊物《中国文学》1958年第3期上刊载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1958年9月,外文出版社在英译《毛泽东诗词十八首》的基础上,又增译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英译单行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1961年,经中共中央同意,成立了由文学界、翻译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负责对毛泽东诗词旧译文进行全面修订或重译,并翻译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他们广泛征求意见,前后数易其稿,于1976年5月1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新译本《毛泽东诗词》(39首)。这个新译本也成为外文出版社随后出版的法、德、意、西、俄、荷兰、印地、印尼、阿拉伯、乌尔都、朝鲜、泰、越、世界语等语种的译本的蓝本[2]。

国内(这里指我国大陆)较早的个人译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南京大学何如196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法语译本,1967年由巴黎Argillet出版社出版;二是南京大学吴翔林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发表试译(a tentative translation)毛泽东诗词21首,翌年8月,《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毛泽东诗词三十九首》英译单行本。1978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思想进一步解放,国内毛泽东诗词外文译本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翻译主体多元化、翻译风格多元化、出版单位多元化。我国香港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出版一直很活跃,已出版多个英译本。

毛泽东诗词1957年公开结集发表后,国外有20多个国家出版了毛泽东诗词的外文版本,这些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西班牙、冰岛、丹麦等,和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苏联、朝鲜、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这些译本或者直接从中文翻译,或者从英文或其他文字转译,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

国外毛泽东诗词的译介,除了较有影响的Willis Barnstone,Hua-ling Nieh Engle &Paul Engle,Ma Wen-yee英译单行本,还有另外几种形式:(1)收入毛泽东研究专著。如1965年加拿大著名华裔学者陈志让在专著《毛与中国革命》(Mao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中附毛泽东诗词37首,诗词由Michael Bullock和陈志让合译;1972年英籍作家韩素音出版《黎明的洪涛:毛泽东和中国革命》(The Morning Deluge:Mao Tsetu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一书,其中收录了几首毛泽东诗词。2002年由美国Edwin Vaughan和我国张纯厚共同编撰的《作为诗人和革命领袖的毛泽东:社会历史视角》一书收录毛泽东诗词80余首。(2)收入诗词选集。如美国Robert Payne 1960年选编的《白马:中国诗词选》(The White Pony: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柳无忌和罗郁正1975年编辑出版的《葵晔集:中国诗歌三千年》(Sunflower Splendor: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收录毛泽东诗词多首。(3)收入毛泽东作品选。美国Anne Fremantle 1971年选编的《毛泽东文选》由三部分组成:政治战略文选、哲学文选、和诗词选,收录毛泽东诗词16首。(4)报刊杂志零星发表。这也许是各国最初译介毛泽东诗词最常见的形式。

二、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述评

这里的“翻译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译者对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原则和方法的探讨;二是对毛泽东诗词译作的研究。前者除了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也有公开发表的专文,后者主要是研究论文,有关译作研究的成果近年来逐渐增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历史。这方面的成果局限于史海钩沉,是翻译活动参与者对翻译过程的回忆,这从文献的题目不难看出:《官方定本毛泽东英译本诞生记》、《回忆翻译毛泽东诗词》、《英译〈毛泽东诗词〉内情》、《〈毛泽东诗词〉英文版出版风云——从专为赠送尼克松的〈毛泽东诗词〉说起》、《国外第一部毛泽东诗词集漫忆》等。主要回忆叙述我国第一个“官方译本”和国外第一部毛泽东诗词译本诞生的经过。这些论述虽然同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历史有关,但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史研究,因为翻译史不同于史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应有某种思想贯穿于其中,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对当下的翻译活动产生现实指导意义。

(2)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直接操纵翻译文本的生成,译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由于毛泽东的特殊地位,在毛泽东生前,其作品翻译是特殊的“政治任务”,所以外界很难了解谁担当了这一“重任”,翻译又是如何具体进行的。对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翻译”的译者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意识形态、权力等对译者的操控和影响。从现有文献看,国内最有影响的毛泽东英译的“官方定本”(即1976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是由当时国内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和叶君健主译,由袁水拍、乔冠华、赵朴初、周珏良等专家共同努力完成的。几位主要的翻译定稿人员,大都没写出系统的回忆文章,虽有相关人士偶尔披露,也是只言片语,内容零散,且记述时有抵触。荣天玙追忆了袁水拍成为毛泽东诗词定稿小组组长的经过[3]。笑蜀简要叙述了美籍华人聂华苓(Hua-ling Nieh Engle)和丈夫美国著名作家安格尔(Paul Engle)开始翻译毛泽东诗词的起因,为了翻译进行的知识准备和译本出版后在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环境中的反响[4]。

(3)翻译版本。翻译版本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版本状况不但反映出原作的译介和对外传播的范围,还体现出译者从不同角度对原作的理解以及对原作理解的深度。毛泽东诗词翻译专家叶君健认真阅读了国外出版的法文、西班牙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英文五种文字的十种译本,并分别记录了每一种译本的译者、出版单位、出版地点和时间,还对其译文逐首、逐句、逐行、逐字进行比较、推敲。他既肯定了某些译本翻译较正确、较得体之处,又重点指出这十种译本中出现的错误,有些错误甚至是荒谬的、严重歪曲诗词原意的[5]。陈安吉把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毛泽东诗词外文版本的出版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至1966年上半年;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1979年至2002年。并简要介绍各个阶段的主要外文译本[6]。谢太浩评介了最早出版的两种毛泽东诗词外文译本,即1957年9月、11月苏联出版发行的两种不同版本的俄文本《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并指出这两种版本的出版为毛泽东诗词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7]。李晓航综述了毛泽东诗词外文版本在国内外的出版情况[8]。

(4)翻译方法。绝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都可归入此类。翻译方法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宏观的翻译原则研究和微观的翻译技巧探讨。研究宏观翻译原则的主要是从事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译诗家。吴翔林提出“译格律体的设想”,并付诸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用格律体翻译了21首毛泽东诗词,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上。许渊冲多次明确提出自己翻译毛泽东诗词遵循的原则,在1978年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代序中,提出毛泽东诗词翻译应遵循“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在1998年的《毛泽东诗词集》译本的序言中,总结了自己翻译《毛泽东诗词》四十年的经验,把自己的毛泽东诗词翻译以及文学翻译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赵甄陶在《毛泽东诗词》初版译者序中论述了自己遵循的翻译原则:第一、为了文学性联想,保留汉语中的典故,但不得牺牲诗歌艺术性和情感力量。第二、添加注释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与历史、地理、社会或革命背景有关的内容。第三、译文每行不超过六个音步,以体现原作表达的简练有力。第四、译文运用通俗语言,以保留现代生活的浓郁气息。第五、译者对毛泽东文学语言和诗词中一些文学典故艺术的内涵进行过多年研究,翻译基于译者本人的理解[9]。最新的、也是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多的英语译本《世界视野: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100首》的译者张纯厚强调翻译时“尽量做到资信准确”,他说“我意图以这本书向中国和国外的成年读者提供毛泽东诗词的完整翻译和最新历史资料和诠释,不仅反映完整准确的信息,而且,有中国和国外的人们对于毛泽东的与时俱进的认识”,“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是准备一个内容最完备的毛泽东诗词的英汉对照版本,但也尽量做到资信准确”[10]。微观的探讨涉及的问题甚多,如对原作字词的理解、动植物名称、音律、典故、意象、修辞格、数词、颜色词、词牌名的处理等。

(5)国外传播。任何翻译都旨在传播原文本的思想内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也不例外。钟宗畅从“译本在国内的诞生”、“正式在国外翻译出版 ”、“受到国外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诗词在国外的传播[11]。毛泽东诗词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大读者和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其翻译版本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是中国历代任何诗词作品无法相比的,“事实表明,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宏篇巨著包括其诗词,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6)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马世奎认为,“文革”期间毛泽东诗词的外译担负着文学输出和意识形态输出的双重使命。由于原作者的特殊地位和原作文本的特殊性质,这一时期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方式和程式迥异于一般文学作品[12]。李晶主要参照勒菲弗尔等人关于翻译受意识形态制约的理论,考察研究了“文革”十年我国的翻译状况,“文革”期间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明显受到赞助人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13]。

综上所述,已有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历史、翻译版本、国外传播和译者研究基本上止步于史料的搜集,没有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把这些方面纳入更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更多的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集中在译本对比和翻译技巧的探讨,主要从语言学或文艺美学角度探讨诗词某一方面翻译的得与失。

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作为政治家诗人,毛泽东身份特殊,其诗词作品的国内传播、汉外翻译及国际传播的途径方式与普通诗人明显不同。对他诗词作品翻译的研究应从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发掘毛泽东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译本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全面综合性研究,不但要论及文本内的因素,而且要探讨文本外的因素对整个翻译活动的影响,应把整个翻译活动置于大的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以拓宽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范围,从而深化整个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1.中外译者对毛泽东诗词文学性(literariness)的态度。国内译者充分肯定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成就和地位,抱着一种美的再创造的态度去诠释、翻译毛泽东的诗词,尽力让译作反映出原作的文学美。但并非所有国外的译者持同样的态度,他们看中的也许是诗词的文学价值,也许是诗词的历史文献价值。译者的侧重不一样,翻译策略和方法必然不同。

2.中外翻译的目的。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不同译本的生产服务于不同的目的。1958年到1978年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译本主要是为了输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聂华玲和Paul Engle夫妇、Willis Barnstone、柳无忌和罗郁正及“文革”后国内译本主要为了文学欣赏;陈志让、韩素音主要为了证明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王慧明1976的译本则借助毛泽东的影响,通过毛泽东诗词来译介汉语语言文化。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也会不一样。

3.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毛泽东诗词的外文翻译,不少版本是集体合作完成的,例如外文出版社1958年版和1976年版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加籍华人陈志让和Michael Bullock的合作,美籍华人聂华苓和丈夫Paul Engle的合作,国内赵恒元和Paul Woods的合作,乃至近年张纯厚和Edwin Vaughan的合作。合作是为了原文的正确理解和译文的恰当表达,而生产“官方译本”时的合作还为了另一个目的,即政治方向正确。一方的母语是汉语,另一方的母语是英语,这两方合作生产的译本和单个译者翻译的译本在译者风格等方面肯定有规律性差异。毛泽东诗词的译本多种多样,为我们研究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提供了充分的语料。

4.同一部作品往往会出现多个外语译本,译者的母语要么是译出语要么是译入语。母语是译出语的译者和母语是译入语的译者的译作常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忠实原作”,另一方“译文流畅”。《红楼梦》英译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版和David Hawkes、John Minford翁婿版即是一例。《红楼梦》英文版的中国读者处于汉语汉文化环境中,英国的读者被英语文化所包围,即便中国读者对英语的掌握达到相当程度,对同一部译作的感受能和英国读者相同吗?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哪些?英语作为我们的外语,我们如何才能较客观地评价汉语作品的英语?《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各具特色,为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语料。

5.不同译本“副文本”的特征。译作注释、译者序跋、译者署名、出版声明,乃至封面设计等“副文本”要素一直没引起翻译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些因素反映了译者的翻译原则、方法,翻译活动发生的政治背景,译者享有的权利等。许多文本外的翻译文化政治语境能从这些因素得到反映。《毛泽东诗词》外语版本丰富,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语境,有利于我们较全面地研究翻译中“副文本”的处理。

6.“文革”十年期间,我国(大陆)翻译活动“极度凋零”,但毛泽东著作对外译介却“空前绝后”,占当时我国(大陆)中译外的绝大部分。国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基本上也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这绝非巧合。将这一现象纳入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去考察,或许会得到许多传统翻译研究无法揭示的启示。

结 语

毛泽东诗词一直是国内诗词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但成立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各省也成立了毛泽东诗词研究分会,定期举办研讨会。毛泽东诗词的对外译介也一直没有停止,2007年张纯厚教授出版了迄今收集毛泽东诗词最多的英语(也许是所有外语)译本,共收录毛泽东诗词114首。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更深入地全方位研究,有利于毛泽东诗词更好地对外传播,对整个毛泽东诗词研究也是一大贡献。

[1]贺敬之.政治上保持一致,学术上可以争鸣[A]王希文.毛泽东诗词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3.

[2]沙博理.我的中国[M].宋蜀碧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3]荣天玙.袁水拍与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J].百年潮,1999(7):62-66.

[4]笑蜀.聂华苓把毛泽东诗词译介给全世界[J].Southern People Weekly,2007(6):60-64.

[5]叶君健(遗稿),吴瘦松整理.毛泽东诗词在欧美文字中的十种译本[J].出版史料,2003(4):18-29.

[6].陈安吉.中国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外文译本[J].出版史料,2003(4):12-17.

[7]谢太浩.最早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外文译本是哪两种?[J].党的文献,2009(2):74-75.

[8]李晓航.毛泽东诗词版本情况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5):133-137.

[9]赵甄陶.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纯厚.世界视野: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一百首——政治、社会、历史视角的全方位研究[M].香港文汇出版社,2007:XII,XIV.

[11]钟宗畅.毛泽东诗词在国外的传播[J].党史文汇,2004(5):18-20.

[12]马世奎.文学输出与意识形态输出[J].中国翻译,2006(6):17-23.

[13]李晶.当代中国翻译考察(1966-1976)[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ao Tse-tung Poems

LI Chong-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ao Tse-tung poems mainly focus o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translation versions,translation methods,poems’circulation in the world,and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he transl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and suggests some subjects for further study:1.Did the translators in China and those in other countries hol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 the literariness of Mao Tse-tung poems?2.For what purposes did the translators in China and the translators in other countries translate Mao Tse-tung poems?3.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translation produced by agroup of translators and one by a single translator?4.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text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5.How can we Chinese readers objectively judge the qualit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exts,since English is a foreign language for us?6.The translation of Mao Tse-tung’s writings in China was unprecedent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and why did most translations produced in the world also come out at that time?

Mao Tse-tung poems;translation studies;review

H059

A

1001-6201(2011)02-0106-04

[责任编辑:张树武]

2010-12-19

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JDR2006B0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基金(08SJD7400004)

李崇月(1967-),男,四川达州人,江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猜你喜欢
译本译者诗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诗词之页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6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