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

2011-11-07 08:06:09曲正伟
关键词:普通高中办学制度

曲正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

曲正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继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普通高中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之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应以满足需求、提高质量为主要价值取向,并以培养全面个性的人才为归宿。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现实还远不能反映多样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亟待改进。我们在具体的制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厘定核心与外围制度、区分制度内部层次,进而形成相应的制度框架。

普通高中;多样化;价值;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可见,高中阶段教育无论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是从社会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上看,都具有独立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正是基于对高中阶段教育重要性的判断,《纲要》中以专门列章的方式,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借助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招的“下推上拉”[1]才能得以发展的现状,确立高中阶段教育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具体而言,《纲要》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如果将这三项内容从逻辑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分别针对的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和制度支撑,而作为制度支撑的“普通高中多样化”无疑是高中阶段教育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取向,对于科学理性地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分析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评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制度框架。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为什么要多样化”,这是对于普通高中多样化问题研究的一个前提。否则,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就会成为没有指向的多样化。我们对于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价值判断,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另一个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但无论是哪个方面,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价值最终都体现在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上。

(一)满足需求

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我国教育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按照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水平教育的需求,适时调整教育发展重点,从单纯地关注规模发展转向更加重视内涵发展、转向实现有质量的发展。这种转向的一种基本现实动因就在于: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就普通高中的发展而言,虽然我们一直在政策指示中强调“成才立交桥”的概念,但普通高中教育仍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成才的“独木桥”,再加之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的单一评价机制,以升学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致使大多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类型单一,很难满足有不同需求的学生的求学要求。因此,普通高中要多样化,就是要求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教育发展,在确保提供合格基本教育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选择教育的需求。在这其中如何科学规划、设计制度并积极推动相关的改革,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二)提高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没有教育质量的提升,单纯的规模与数量的扩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我们要发展教育,更要发展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促进教育发展,更要有质量的发展。因此,按照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和各级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单纯地注重规模、注重普及水平,适时转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并重的科学发展。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硬件、软件建设同步发展。从注重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转向同样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注重学生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学生的整体发展,转向同样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转向同样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与发展。

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要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重新塑造教育质量观念,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将普通高中教育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上,做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由“大”到“强”,多样化的发展是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因为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为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全面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千校一面”,学校同质化的倾向非常严重,缺乏办学特色,这既不能很好地满足有不同教育需求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因此,我们强调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形式上要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变革,但最核心的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个性的发展。比如,要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符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各类人才。与高考制度改革相适应,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以“新课程改革”和“实践技能改革”为核心,实现普通高中办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增强普通高中对社会的适应力。探索普通高中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升学与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办学模式的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以增强普通高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多规格要求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多样化、多规格需求,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因为普通高中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既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关系高等教育发展进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后劲。从下文所列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普通高中要多样化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平衡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

(一)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普及较快,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依然强烈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规模及普及程度的较快发展,基本适应了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增长对高中教育规模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2009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00年的51.2%提高到85.6%,提高近34个百分点;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4640.9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2%。高中阶段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更多适龄青少年提供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机会,促进了各级教育以及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必然成为优化教育结构的突破口。”[2]

但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内部,普职教育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还存在实质的不均衡问题。根据《纲要》的要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生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普职比例的1∶1。根据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14607所,招生830.34万人,在校生2434.28万人;同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401所,招生868.52万人,在校生2195.16万人。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已经接近1∶1,甚至在当年招生数上,中等职业教育还要多于普通教育。究其原因,与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大力扶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比如对于中职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全面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但是对于中职教育学生数的大幅度增加,只能说明有更多的人有学上,接受中职教育有了更大的成本节约,但在政策上并不能导致对于普通高中竞争压力的减少。因为,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一部分,通过它“选择不同的个体进入不同的教育学制轨道,接受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教育,从而也与不同的职业目标和社会、经济地位联结在一起。”[3]而从我国的传统角度而言,“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金榜题名”是人们读书的奋斗目标和成功的标准,而且长期以来受职业教育要“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毕业生要“用得上,留得住”的观念局限,也使很多人基于“跳农门”的目的而不去考虑职业教育。另外,在高校扩招、高中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的含“金”量不断提升,进入普通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进入了大学,而要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则断了进入大学之路。这也可能是“普高一头热”和“技工难求”这一现实悖论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普通高中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人才培养质量尚待提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已扩展到25个省份,在实验基础上的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展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以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均衡分配重点高中部分招生名额为关键举措的中考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内容改革、高考自主命题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等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相关高中课改省的高考改革顺利进行,促进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但随着普通高中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单调的知识背诵甚至压抑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兴起与乐趣,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与评价、选拔制度的单一性这一突出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导致竞争愈演愈烈,择校压力不断向下传导,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分数与升学的竞争,不利于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用升学率评价当地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无形中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学生形成较大压力,直接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模式尚不能满足促进个性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教育体制以及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和可选择性,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多样化的要求。对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缺乏明确的要求、责任和有效激励。高考改革制度滞后,高校扩招只是拓宽了高考的独木桥,缺乏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

(三)学校办学自主性增强,但外部制度规约下的学校特色不足

《纲要》中明确指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这一系列的学校作为,都需要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相应的决策权利,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与决策上。我们在理论上一直在强调的校本管理,在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支撑。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观念、课程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导向存在严重偏差。教育评价多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政府评价,政府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对学校发展的主体性、多样性形成了制约,整齐划一的评估标准与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仍然以单纯的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另外,学校教育体系封闭、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学校与社会合作机制缺乏以及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等,也是重要原因。这些外部制度的规约因素使普通高中有限的办学自主权,无法显现出现实的学校特色。

(四)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多元办学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方针指引下,我国民办教育步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办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总量,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扩大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下数据对比,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14607所,在校生2434.28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中2670所,在校生230.13万人;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401所,在校生2195.16万人,其中,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198所,在校生318.1万人。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2002、2009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

从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及其投入有了较大发展,但在高中阶段教育多种所有制办学体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2009年,我国民办高中、中职在校生占各级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9.5%、14.4%。我们知道,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实现普及,但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中民办所占比例不高。2004年,OECD国家私立高中在校生比例平均超过20%,英国、韩国、法国等国家都在30%以上。

三、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设计

根据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制度设计过程中要厘定核心与外围制度、区分制度内部层次、形成制度框架。

(一)核心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设计,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制度,这也就涉及普通高中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下文将提到的一切外围制度的设计,都是为这一核心制度服务的。

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将来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同时也应“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4]因此,普通高中的基本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素质要求的公民,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同时这种负责也应包含对于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为此,要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高质量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深入推进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鼓励学校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校还要主动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外围制度

外围制度是核心制度的支撑体系,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办学特色是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为达此目标,一方面要让学校管理者成为教育家,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创设更加宽松的体制环境,相关管理部门要分清职责定位,给予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模式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和鼓励地方和学校积极大胆探索,开展特色办学的实践。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政府将工作中心应更多地放在制度与标准的制定上,比如应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管理办法和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测量对于学校特色的内容,引导学校之间健康、有序、差异化的竞争,从而使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使学校办出特色。

2.办学体制——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普通高中的升学竞争压力激烈,择校需求强烈。要缓解升学竞争和择校压力,关键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通过办学体制的多样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合理作出对于普通高中发展中政府承担责任的地位和比例,也为其他主体的多元化介入提供法律空间。具体来说,要扩大普通高中教育的经费来源:第一要在保证政府基本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完善公共财政激励导向,通过减免税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多种方式投入普通高中教育;第二要逐步完善政府、社会、家庭合理的普通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三要鼓励有条件的高中积极创新资金筹措办法,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整合教育资源[5]。

另外,还有积极推进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公”与“私”的争论,在普通高中教育办学形式上,要突出强调公立教育的地位和价值,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大公立教育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不过多地纠缠数量比例的多少;对于民办教育,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质量、形成品牌,并与公立教育在良性竞争过程中满足学生不同的教育选择要求;我们还应思考“公”与“私”的合作,比如政府购买民办教育的服务,比如在保持公立学校性质的前提下,引入私营机构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公立教育服务的质量,等等。

3.办学模式——探索综合高中等不同的发展模式

通过综合高中模式的探索,将使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更加多样,也能很好地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可能。

目前,综合高中在国际上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课程的综合化。近年来,日本的初中后中等教育的新尝试就是设置综合学科。1994年,日本新建了7所综合学科的高中。综合学科高中的特点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另一种形式是学校的综合化。比如,英国实施的综合中学方案,将原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这三种中学综合为一种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60-70年代德国教育出现的新型学校。综合学校兼容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的功能于一体,既想消除过早的升学选择和分流,最大限度地为所有儿童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各阶层儿童在同一类型学校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与合作,同时使各类学校有更大的沟通可能性,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日本在1948-1949年间,对全国的高中进行了“综合化”改造,使综合高中的数量达到总数的40%以上。

另外,办学模式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横向上的办学性质、方向、课程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可以为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高适合的教育。比如日本,由于许多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为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初中毕业生,以此,对这些学生的教育,采取的是业余高中的形式,有定时制和函授制两种。定时制利用白天或者夜晚进行直接教学,学生毕业后同样可以考大学。函授高中,只招收没有机会进入全日制和定时制高中学校的、具有初中毕业程度的在职青少年,通常是通过函授或者广播电视等方式授课,教师定期组织学生面授或考试,教学计划也与全日制相同,学生毕业后也可以报考大学。除全日制学制3年外,定时制和函授制高中,由于其特殊性,学生一般在3年的基础上延长1年时间,有些学生可以学5年。

4.体系建设——为学生终身教育服务

首先,在普通高中内部体系上,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纲要》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地选择将来的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体系建设中还要增加选择和再选择的机会。一些国家在高中教育改革中特别注意为青年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比如,法国将高中的第一年作为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通过不同的选修课的学习,逐渐深化对某学科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做进一步的确认。还有的国家在专门职业教育之前,开设一年的基础职业课,先让学生初步认识一大门类的职业教育情况,然后再确定具体的职业培训。另外,允许重新选择也是高中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学生发现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合适时,可以相对容易地转到另一条学习途径上去,既可以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重新选择,也可以在普通教育中的文科或理科之间、在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之间重新选择。

最后,要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衔接机制。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按照《纲要》的要求,在公开、公正、有序的原则下,要积极推进高校多样化自主招生改革[6]。

[1]申继亮.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6):44-46.

[2]杨颖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2-76.

[3]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7.

[4]周彬.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1-15.

[5]曲正伟.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定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7-82.

[6]张志勇.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多元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0-03-20(3).

The Values of High School D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ystem Design

Qu Zheng-w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Following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 schoo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strategic priorities in China.High school’s diversity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and then take the comprehensive personality as the main values.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our high school is far from the new requirements,which needs to be improved.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re and the peripheral system,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rnal levels of the system,and make a system framework.

high school;diversity;value;system

G521

A

1001-6201(2011)02-0153-06

[责任编辑:何宏俭]

2010-1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07JC880005);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DFA090160)

曲正伟(1978-),男,吉林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办学制度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