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艳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彭 艳
通过对地方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进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考核3方面,提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音乐专业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钢琴即兴伴奏是集钢琴演奏技术,键盘和声技术,以及伴奏造型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设的一门年青课程。它是处于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本科中最后完成阶段的骨干课程,是对学生钢琴、声乐、视唱、和声、作曲等所学知识的最后合成。即兴伴奏,是学生今后从事演员、教师等职业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当前用人单位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创新,对提高学生在当前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面具有不可估量作用。
迄今为止,我国专家学者在即兴伴奏理论基础上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授课形式上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大课教学。教师主要讲授理论,并示范演奏,学生课下模仿弹奏。其弊端是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实践弹奏的机会,所以普遍动手能力差,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其次,传统的即兴伴奏教学还处在一种独立教学的模式当中,仅限于钢琴一种乐器。而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群众音乐文化艺术的普及,电子琴、合成器等乐器由于轻便、弹奏简单,音色丰富等优势大量运用于群众艺术传播中,而在即兴伴奏教学中这些方面还是空白,所以还要增加同类乐器的教学,使即兴伴奏体系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直接影响了今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也间接阻碍了群众艺术的普及教育速度。
从地方综合性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学校只有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能在基层独挡一面的音乐人才,而非高、精、尖的音乐学术研究专家,才能使办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校才能生存并发展。本课程改革与实践以使学生通过更科学系统地方法学习和掌握这门技能,能在今后各行业为社会文艺工作更好地服务为目的,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艺工作者,为我国音乐文化艺术的普及和传播服务。
(一)课程设置
一是更加合理化地在先行课程中加入突出此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的内容,使先行课程的教学成果更准确的发挥。以即兴伴奏课为中心,其他先行学科均围绕即兴伴奏课的教学进行前期铺垫。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钢琴技巧的学习。在钢琴课中重视指法运用的归纳,具备编配合理指法的能力。能够熟练弹奏24个大小调的音阶和琶音,明确手型、触键,明确各种奏法。在弹奏车尔尼练习曲时注意总结所用的音型和和弦编配。在乐曲的选择上适当加入部分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和钢琴正谱伴奏的练习。
声乐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弹伴奏,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伴奏能力,在实践中摸索锻炼与歌唱者的配合。
和声课在讲授和声理论的同时,加入键盘和声练习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和声效果的理解更加具体化,也对各种和声连接运用更自如。
改革前,先行课程中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化,各个学科的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融会贯通的平台。缺点是:使学生在接触即兴伴奏这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不能将学过的知识很好地整合运用,教学效果不佳。改革后,先行课程中加强合作与实践,使各个学科的知识得到整合,在课堂上得到实际运用。钢琴课增加视奏及声乐钢伴谱的内容;声乐课加强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引导学生注意伴奏音响;视唱课应加强简谱视唱的教学;和声课加入键盘、和声的练习和分析;优势:学生在接触即兴伴奏时不陌生,不害怕,能够自如地整合所有先行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这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大班理论课和小组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能使理论知识的应用更加具体;直观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合奏、分声部合奏、重奏、伴奏等多种丰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弹奏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
大班课理论教学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主要包括和声、作曲等理论知识和有关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中的和弦连接、音型织体等共性特征内容的讲授。讲授过程主要由教师示范弹奏,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作品。
小组实践课的内容主要是把在大班课上所学的理论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进行实践弹奏练习。把学生按其能力水平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次教学。这样既能体现水平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能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观摩、探讨提供很好的机会和条件,以精英带动整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弹奏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把弹奏和表演作为核心内容,形式分伴奏者和声乐演唱者之间互相合作与自弹自唱两种。
改革前后对比。改革前,理论为36学时,实践为0学时。主要讲授理论,示范演奏,学生课下模仿弹奏。缺点:学生只能通过接受音响信息来掌握一门技能知识,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很抽象,很难在实践中运用。改革后:理论和实践各18学时,采用“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教学实践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采取大班理论课和小组实践课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优势为:在授课形式上改变多年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和特点知识,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使他们更快地成熟,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添加歌曲伴奏写作。课程以编配和声、伴奏织体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以钢琴正谱伴奏的形式通过打谱软件或手写等方法创作成成品。
歌曲伴奏写作是现在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随着音乐艺术发展步伐的加快,群众音乐艺术活动的增加,各种形式与各种题材的新音乐作品在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然而运用中常常遇见的障碍就是只有音响资料,没有能供大众使用的乐谱资料。很多演奏者只通过听觉模仿,很难准确地再现音乐作品。这就需要群众音乐工作者具备歌曲伴奏写作的技能。
这项技能以编配和声和伴奏织体写作为理论基础,以打谱软件的熟练运用作为技术支持。和声伴奏织体的写作从形式上可分为八度内有旋律伴奏音型、低音与八度内有旋律伴奏音型、低音与八度内无旋律伴奏音型、低音与两个八度五旋律伴奏音型四大类型。和声的选择也由传统基本的正三和弦的运用扩展到副和弦、DD和弦与SD和弦的运用。
改革前:教学计划设置理论课为36学时。大小调正三和弦运用1-6学时,各种体裁歌曲中不同织体的正三和弦练习7-36学时。缺点是学生在运用时,正三和弦概念根深蒂固,使歌曲伴奏和声效果单一。改革后:教学计划设置理论、实践36学时。大小调正三和弦运用1-6学时,和声终止式及终止四六和弦运用、副和弦,DD和弦及SD和弦的运用7-10学时,各种体裁歌曲中不同织体的和声连接11-36学时。其优势为:弹奏作品和声丰富,能够更好地体现歌曲各种风格特点。
其次,针对探戈、伦巴、摇滚、布鲁斯、爵士及中国流行音乐的流行趋势补充介绍重属和弦、九和弦、外音和弦等现代流行的和声走向配置和织体的节奏类型,在许多现代音乐作品中避免风格混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探戈、伦巴、摇滚、布鲁斯、爵士等风格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被广泛使用,是如今流行音乐的主流。这些风格的和声体系与传统的和声体系有所区别,用传统和声概念来演奏这些乐曲是极不适合的。所以在课程中要增加爵士音乐特有的爵士音阶、和弦功能音阶、替代和弦、五度循环圈与其他的循环等内容,使歌曲伴奏编配更贴近歌曲风格。使学生在今后就业中能够扩宽就业面,除教师和表演外还能从事音乐编辑、乐谱编辑等新生职业。
改革前,通俗歌曲伴奏介绍为2学时,内容为港台80年代流行歌曲常用伴奏织体。其缺点是:讲解仅仅局限在伴奏织体上,在通俗歌曲中特有的和声进行及和弦没有做介绍,举例缺乏时代代表性,学生不感兴趣。改革后,通俗歌曲伴奏介绍为6学时,内容为:(1)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和声学、流行音乐曲式学、流行音乐伴奏织体。(2)爵士音乐:爵士乐和声进行和爵士乐伴奏织体及演奏方法。其优势为:更具时代性,具实用性。学生感兴趣,与今后就业联系紧密。
第三,增加同类键盘乐器的弹奏教学。由于如今群众艺术的普及速度很快,而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场合都运用合成器或电子琴来代替钢琴,它们有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等优点。而钢琴即兴伴奏的手法在电子琴与合成器上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所以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电子琴或合成器弹奏方法。电子琴与合成器的特点在于有制作成成品的伴奏织体,弹奏者只用选择合适的音色节奏和伴奏织体形式,左手只弹奏和弦来演奏。让学生掌握电子琴和合成器伴奏中不同风格乐曲的节奏选择、音色选择及伴奏织体选择规律。学习电子琴谱的和弦标记及单指和弦伴奏、多指和弦伴奏两种弹奏方法,常用的打击乐器音色在电子琴、合成器上的演奏方法和一些特殊需要的音色处理方法等。
改革前,无电子琴及合成器的弹奏教学内容,缺点是无法达到当今社会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改革后,电子琴及合成器的弹奏为2学时。内容包括:(1)电子琴及合成器的基本功能及常用品牌电子琴的操作方法。(2)电子琴乐谱中和弦的标记及弹奏方法。(3)特殊题材歌曲的音色、伴奏音型及节奏的选用。(4)打击乐器在伴奏中的运用规律。其优势为:使教材知识与实际运用更加紧密地结合,上岗即能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考核制度
打破以往单一的技能考核模式,考核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伴奏考核,包括为独唱、独奏伴奏(在声乐、器乐考试中完成);编配考核,包括歌曲伴奏编配,指法踏板编配;理论考核,和声、伴奏织体的正确运用(后两项在即兴伴奏弹唱考试中完成)。各占比例为4:3:3。
改革前后对比:改革前,基础技能考核学生编配弹奏指定考试曲目。其缺点是:传统授课模式是理论授课,传统考核模式是技能考核。在根本上存在着矛盾。改革后:把基础技能考核与声乐、器乐考试伴奏相结合,并增加编配考核和理论考核部分。其优势为: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更合理化地结合,更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以上改革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在本系组织的实践技能大赛中,即兴伴奏这项比赛成绩的优秀率远远高于上一届。在自弹自唱及和演唱者合作的环节,流畅性及伴奏的可欣赏性有很大提高。
一是具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当学生拿到一首歌曲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视唱了解歌曲的调式、调性、思想内容、基本情绪、体裁形式,标记和弦,设计各段的伴奏音型并稍加练习。在演奏前运用和声的“内心听觉”及对和声色彩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构思完成和声的音响效果。
二是扎实掌握正确的伴奏方法。能在内心视觉的“键盘”上配弹,用内心听觉感觉、感受配弹的音响,最后上琴检验配弹效果。具有较强的视奏能力,熟练掌握常用调的基本和弦配置,建立起键盘上牢固的调性思维,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
三是具有处理各风格作品及不同伴奏对象的能力。能独立发现问题,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在第一时间针对不同风格作品或不同的伴奏对象作出正确的配弹方案。熟练运用:平行大小调交替、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等和声方法来丰富调式色彩,采用休止符或和弦的延持、琶音、震音等伴奏手法来衬托旋律,让演唱者可以充分自由地抒发感情。
四是具备良好的合作协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实践和注重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学生能即时与歌唱者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作品,使歌曲具有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扩宽了就业面,开辟了除教师、演员以外的艺术指导、现场乐手等就业岗位。
即兴伴奏课程的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置及新考核制度的建立,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音乐工作者。改变学生就业后出现的科班出生的音乐专业人才在社会各阶层文艺工作中所学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无法运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适应基层文艺工作岗位需时较长等现象,使学生能选择除教师、演员以外,如艺术指导、现场乐手、音乐编辑、音乐制作人等职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面和就业竞争力。突出地方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为我国文艺事业做出贡献。
[1]流行音乐与爵士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刘东云.高师钢琴即兴伴奏编配之我见[J].钢琴艺术,2003(2).
G642
A
1673-1999(2011)06-0193-03
彭艳(1982-),女,贵州贵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