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熟语的主要修辞手法

2011-08-15 00:49:04张樱子
关键词:季氏借代熟语

张樱子

浅析《论语》中熟语的主要修辞手法

张樱子

《论语》这部典籍篇幅虽不宏大,但却产出了颇为丰富的熟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其篇章气势充沛、音韵和美、朴素自然而不乏文采。从《论语》所运用的排比、对偶、对比、比喻、夸张、借代、摹拟、顶针、反问等修辞手法入手,分析了其精美的修辞艺术。

《论语》;熟语;修辞

《辞海》释熟语: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一部《论语》短短20篇仅仅15 000余字,产生了数百条家喻户晓的熟语,按其字数和产生熟语数的比例看,可谓形成熟语最多的著作。分析这些熟语的修辞特点,发现其内部结构具有排比、对偶、对比、比喻、夸张、借代、摹拟、顶针等特点。其篇章句式匀称,音韵和谐,描摹形象,言语隽永,既平实如话,又巧妙绚烂。

一、排比

排比是一种将3个或3个以上语气相同,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使用的修辞手法。《论语》中有不少排比的语句,他们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加强了语气,深化了情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公冶长》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罕》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子路》中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宪问》中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季氏》中的“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行文气势和感染力。“实质上,这是孔子这样一个长者、教育家、思想家必然的语言品格,因为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问知识、深邃的意象世界、深刻的理性思想。”

二、对偶

对偶这一修辞手法,指对称排列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联的两个语句。《论语》中大量运用对偶,通过相近或相关的两方面内容去说明事理,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语篇音韵和谐,表达鲜活生动。

如:《学而》中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八佾》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雍也》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泰伯》中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乡党》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路》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宪问》中的“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卫灵公》中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对偶的使用,使《论语》语言词约义丰、含义深刻,形式整齐匀称且富于节律,内容凝重集中而引人深思。

三、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在《论语》中十分常见。如:《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颜渊》中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宪问》中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卫灵公》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阳货》中的“性相近,习相远”等。

这些熟语以相反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意更为明晰深刻。

四、比喻

比喻可算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用有相似之处但性质不同的事物来描写或说明要表达的事物。《论语》擅用比喻说理,这也是其修辞手法的一大特点,明喻、暗喻、借喻等皆有出现。

如:《公冶长》中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用质地不牢的朽木和泥墙不必雕饰来暗喻宰予的身体不好而不要对他太过苛求,后来语意有所改变;《述而》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极轻的浮云来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把流逝的光阴比做日夜流淌的江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不惧严寒的松柏来比喻有气节的人。

五、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基于客观现实而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论语》中夸张的使用,可谓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既尊重了事物的本质,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能够激起读者的强大共鸣。

如:《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夸张地称“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这里当然不是说真的可以去死了,而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得道的重要性。

六、借代

借代,即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代称。

如:《泰伯》中的“可以托六尺之孤”中“六尺”是以身高指代小孩(先秦尺短,一尺合今23.1cm),《季氏》中的“谋动干戈于邦内”用冰冷锋利的武器“干戈”来指代残酷的战争、“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则用“萧墙之内”指代鲁国宫廷内部。

七、摹拟

摹拟又叫摹绘,这一修辞手法是将描述对象的颜色、声音及状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论语》中摹拟手法频现,其中重叠式尤为常见。

如:《公冶长》的“斐然成章”中“斐然”描绘有文采的样子;《泰伯》的“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中的“巍巍”指高远的样子,“荡荡”指广阔的样子;《先进》的“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中“訚訚”描摹温和而有条理的样子,“行行”描摹观察实践的样子,“侃侃”则描摹潇洒有气度的样子。《子路》的“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中“偲偲”为勉励、督促、诚心诚意的样子,“怡怡”为和气、亲切、相亲相爱的样子。“兄弟怡怡”一词表情表意十分生动贴切,后为鲁迅引用至《徬徨·弟兄》:“你昨天竟急得那么样,叫旁人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这真所谓,‘兄弟怡怡’。”

八、顶针

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使相邻的语句首尾顶接、蝉联而下的修辞手法叫做顶针(顶真),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如:《子路》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中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但给人以明快舒畅的美感,而且文意深远,耐人回味。

九、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在句中,无需作答。

如:《八佾》中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不过此言在后世中语意发生了转变。

当然,《论语》中熟语所包含的修辞手法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还有比拟、回环、互文、引用等。此外,《论语》中许多修辞手法皆非孤立使用,而是两种或更多修辞手法的有机结合,如“割鸡焉用牛刀”是比喻与反问的结合,《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对偶与回环的结合。

综上所述,《论语》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实为语录体散文之典范。其含蓄凝练、通俗易懂、修辞得当的语言风格不但为历代作家所摹写,并依旧活跃在现代人的语言应用中。这些修辞手法,以及这些修辞手法造就的既富于文采又富有哲理的名言,都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南怀瑾讲述论语中的名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邢福义.现代汉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H136.3

A

1673-1999(2011)13-0097-02

张樱子(1982-),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语言应用。

2011-04-07

猜你喜欢
季氏借代熟语
精练幽默用借代
新少年(2023年11期)2023-12-05 12:21:30
有话如是说
乡音(2022年6期)2022-12-15 19:41:19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10
初识借代手法
借代句
快乐语文(2019年18期)2019-09-02 01:59:18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9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天津教育(2012年4期)2012-08-17 09:01:08